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 击碎偏见与障碍的一生 丽塔 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 9 11 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 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 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 本书记录了丽塔 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本书是任何梦想打破职业玻璃天花板的女性之书,正如考威尔博士所言: 每每被问及我哪来的时间竟发表了800多篇论文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我别
本书分为五章,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历史进程渐次叙述。全书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印记、朴素详实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照片,勾勒出黄旭华一生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本书是一册给青年人阅读的科技人物速写作品集。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科技三会 上讲话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普及成为全社会共识,由此,全社会掀起了宣传科学家和科普人物、弘扬科学家精神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出版本项目。本书为作者原创的 见人、见物、见精神 的科学人物速写集作品。 本项目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科普时报》《科技导报》《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上的科学人物随笔报道,这些科学人物包括两院院士、知名学者、科普专家、普通科技人员,遍布科技、科普各个领域。作者通过记录与这些科学人物打交道的亲身经
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 ,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斯梅尔是1966年菲尔兹数学大奖得主,他是一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当代数学大师。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做出了成就,例如首先证明将球体从内向外翻转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提出了混沌概念的先声——斯梅尔马蹄等等。斯梅尔首先突破了维数障碍,在高维宠加莱猜想上取得重大进展,证明一个六维的世界有可能比一个三维世界更为简单。不仅如此,斯梅尔还是一名发起了旨在终结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的狐胆骑侠,并与美国的科学管理机构进行过维护学术自由的不懈斗争。斯梅尔有丰富的业余爱好,不但被公认为的矿石收藏家,而且还热衷于摄影、航海、登山。本书由一位十分熟悉他的数学家撰写,不但以极其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梅尔数学成就的迷人之处,更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勇于追求、执着探索的数学家形象。tt tt tt
冯·卡门、李·爱特生编著王克仁编译的《冯·卡门(钱学森的导师)》讲述了:1963年2月18日上午,白宫玫瑰园里宾客云集。当代世界航空学界泰斗西尔多·冯·卡门站在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中间,等待接受一项美国科学家从来没有获得过的殊荣—枚国家科学勋章。在几十位候选者中,8l岁高龄的冯·卡门以其对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选。 在科学上,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有一次,有人请他把自己跟当代最的科学家们比较一下。他回答道:“如果说科学家就是具有创见的人,那么,您首先得算上爱因斯坦。因为他有四大科学创见。科学史上,恐怕只有牛顿比他领先;因为牛顿提出了五六个科学创见。而当代其他大科学家仅仅只提出过一个,充其量不过两个而已。至于我本人,我提出了三个,或许还多些,其实,可以算三个半。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多少年来,我一直在黑暗中不停地求索,苦苦地追寻。对我而言,脉搏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是沉淀于心灵深处的一缕柔细而坚韧的情感,使我久久沉迷…… 当光明离开我的时候,我不得不面对黑暗:当光明再次降临的时候,我的人生便有了华美的色彩。这,就是我的一切,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我已经遗忘了世界的色彩和真实,我只能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纷繁和激越,我不知道现代化的都市是想像中的样子还是童话世界的翻版,我不明了明眼人的梦是否也没有颜色,但我知道我指下的脉搏是如此绚丽多彩,不管它是平民的还是达官的,我只会沉湎于它令人心醉的跳动。我摸得出脉搏的颜色和形状,我知道脉搏是生命最忠实的呼唤和节奏,对我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本期《知中》特集的主题是“山海经”,《山海经》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本期《知中》特集将围绕《山海经》的文学价值、文献意义等内容,查考《山海经图》的古今变迁、书中神话的历史渊源,以及书中的民俗、矿产、天文知识和科技发明、中外学术研究发展,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先秦古籍。
《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经历,更可以了解到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是直升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也是“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从青年时期就树立起“终身办学的志向”,而且真正做到了“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院士为理论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表了一系列出色的论文,编写了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十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开创了极具影响力的朗道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今活跃在这一学科的各个领域。这位的物理学家还创立了一个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幸福公式”,这一理论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朗道不仅“教书”,而且“树人”。有些年轻人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对形势缺乏判断,缺乏追求幸福的渴望,对此朗道感到十分气愤。他的劝导充满了能量,能够振奋人心、让人告别懒惰,能够激发他人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渴望。《朗道传》是第1本中文朗道传记,作者是朗道夫人的甥女迈娅 比萨拉比。与以往介绍朗道的文章大都着重于朗道的科学成就和学术风格不同,《朗道传》更多地从私生活角度揭示了朗道管控自己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十一维空间:物理学家侯伯宇的多维人生》是一本物理学家的传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评价传主说:“伯宇先生是物理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数学物理研究,在场论拓扑性质研究、二维可积场研究、规范场理论、共形场统计模型、量子群等领域做过很出色的创新工作。他勤奋万分,以研究物理为自己人生理想。同时,他为祖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去世,是祖国物理事业的重大损失,我更是失去了一位多年的良友。” 《十一维空间:物理学家侯伯宇的多维人生》以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以侯伯宇八十年人生为描述对象,通过对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探幽解微、深入剖析,再现和塑造了“那个时代”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科技工作者的典型。
《伽利略的女儿》以情感生活为线索追述了这位科学巨人的贡献。在达娃·索贝尔的笔下,伽利略显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作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发现的,他如何不遗余力地通过写作、谈话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如何有时不能忘情于名利,在将他的著作题献给权贵时不免阿谀奉承之嫌的。n 正如《纽约的时报书评副刊》评论的,作者“让一个的科学家复活了”。她力求再现那个时代,那个有文艺复兴的辉煌,也有宗教法庭之残酷的17世纪。n 本书的美妙之处还在于伽利略女儿玛丽亚·切莱斯特的一封封书信,这是关于伽利略生平的重要文献,同时也具有完全独立的价值其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深挚的女儿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令人感动,这些信件也提示了17世纪意大利日常生活的情形,特别是修道院生活的状况。n 本书是一本科学、信仰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