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娅·武尔夫著的这本《创造自然(精)》介绍了,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 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 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
哥德尔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个人之一,爱因斯坦称其为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最的逻辑学家,他的理论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堪称数学逻辑理论中最的发现,至今仍影响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哥德尔早年就职于维也纳大学,后因战乱逃离欧洲,辗转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他逐渐融入了美国的生活,并与爱因斯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晚年的哥德尔获得终身教职,但最后因被害妄想症悲惨离世。 他的一生在哲学、数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甚至涉猎了相对论。如果哥德尔的定理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不能制造出能够复刻人脑推理、学习、计划、解决问题能力的计算机。在知识鞭长莫及的认知极限
陈心陶是我国近代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卓越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杰出的医学教育家,近代国际著名的寄生虫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心陶所做的华南地区蠕虫区系调查以及并殖吸虫、异形吸虫的实验生态研究,填补了我国寄生虫学研究上的空白,为华南地区的寄生虫相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陈心陶的我国最早有关并殖吸虫的权威著作《怡乐村并殖吸虫》,突破了当时国际上认为肺吸虫仅有威氏并殖吸虫一种的结论,引起国际寄生虫学界的重视,促使后来陆续发现许多新种。他在该书提出的形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特征,至今仍是公认的重要分类依据。陈心陶教授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美国考察、研究时、悉知新中国成立,在广州解放初期赶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195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山医学院党委委
本书由宋代苏易简著,成书於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九月,作者时为翰林学士。此书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为有关文房四宝的之作。《装潢志》中国古代有关书画装裱的专著。
37岁的他以拓扑学家名扬海外,40多年后,他又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做着开荒牛。他从拓扑学的翘楚到复兴中国数学的斗士,他的数学人生代表了一代科学家的大担当。
丽丝·迈特是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丽丝·迈特纳》生动地记述了她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科学界的性别歧视、科学追求上的艰难、个人生活上的曲折,使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在上海松江一带传播、推广棉花种植;革新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的历史功绩,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在“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在黄道婆的故乡和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上海,徐汇区不仅建黄道纪念馆,展示她一生所作贡献,并举办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探讨和弘扬她不畏艰辛、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这是一件非常用意义的事情,必将为繁荣中国的学术研究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人,其革新改良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享誉外,现已收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共收论文60余篇,分别论述了黄道婆的行迹、历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当今应当怎样弘扬黄道婆婆
谢希德院士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谢希德是新中国的位大学女校长,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她的桃李满天下。谢希德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她积极参政议政,关注并投身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为复旦大学和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谢希德传》资料殷实、照片珍贵、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多方面展现了谢希德院士的生平业绩和人格魅力,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励志之传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