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匠》分为上下两册,用风气之先、家国情怀、文化基座、学术昆仑、狂狷名士、人间性灵、思想行者、人文典范、科学高峰和美的世 十个关键词,试图还原 个个重要的时刻与场景,刻画了百年来 百位 们各自 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崇高,描绘了 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明星画卷。本书以 简清朗的小传,写就民国 们的学养与风骨,可助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 立思考之 ,砥砺前行。 当我们静下 来,逆着 百年凝目回望, 烟尘处,依稀有 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他们走过的道路,为百年后的我们, 了 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坐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 传记之王 茨威格的代表作,全书收录了14篇历史特写。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和艺术家的细腻笔触,生动再现了拿破仑、歌德、列宁、托尔斯泰、威尔逊、西塞罗等14位伟大人物生命中ZUI富戏剧性的英雄时刻。他们的瞬间抉择,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还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人类的存亡。从大航海时代的冒险家,到征战南极的探险者;从一纵即逝的天才,到永被铭记的文豪 有人创造了不朽,有人迎来了悲剧。在历史轨迹与个人命运相交的崇高时刻,有限的生命迸发了璀璨的光芒。这光芒无关成败,超越时空,犹如星辰一般始终照耀人类文明的天空。
如何解读林彪跌宕诡奇、曲折多变的人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的功过是非?从亲密到对抗,如何厘清*与林彪关系裂变的轨迹?《“571工程”纪要》是要“国富民强”,还是《狂人日记》、《我的奋斗》?海外学者发表的《古有窦娥,今有林彪》,其“林彪三冤”的论断有史实根据吗?林彪是否被挟持外逃?“文化大革命”中为何会出现“林彪现象”?……“九一三”事件,被视为“中国政治之谜”、“亚洲*谜团之一”。事隔四十余年,难解之谜仍旧存在,社会上种种传说离奇附会、种种谣言传神演绎,一度甚嚣尘上,史学界更是深陷现实与虚幻的泥淖。《解读林彪》立足史料,全方位、多细节地对林彪集团以及“林彪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揭秘,对人们一直以来的种种疑惑进行了细致解析与回答,同时批驳了海内外对此事件积存已久的歪曲与谣传——正是拨
《大师巨匠》分为上下两册,用风气之先、家国情怀、文化基座、学术昆仑、狂狷名士、人间性灵、思想行者、人文典范、科学高峰和美的世界十个关键词,试图还原一个个重要的时刻与场景,刻画了百年来近百位大师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崇高,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 画卷。 本书以精简清朗的小传,写就民国大师们的学养与风骨,可助当代青年以史为镜、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之精神,砥砺前行。 当我们静下心来,逆着中国百年凝目回望,历史烟尘处,依稀有一群孑然挺立的身影,闪烁光芒。他们走过的道路,为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思量与前行的坐标。
《白崇禧口述自传》原名《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是白崇禧晚年完成的 一项工作。从1963年2月开始,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派出科研人员访问白崇禧128次,时间持续了近4年,直至1966年11月24日白崇禧逝世前8天止。 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廷以亲自校阅整理其口述记录稿,前71次的访问记录稿送白崇禧本人订正。 白崇禧从自己的家世说起,依次叙述他求学、从军以后几十年亲身经历的大事,对统一广西、北伐战争、反蒋战争、抗日战争及全国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重要战役的经过、战略部署、作战形势、兵力配置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总结了作战经验和教训,并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史料之详备,挖掘之深入,细节之丰富,是口述史中极为少见的,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特别是近现代军事史和国共战争史研究提供了
......
《诗人十四个》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作者整合知人论世的学术方法和现代心理学的分析语言,在继承经典笺注释义的基础上进行解读,旨在发掘古典诗词对于人生真正问题的助益性,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深切的生命体验。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 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 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 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
朱邦复,1937年10月出生,籍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他的父 朱怀冰 为国民党军政要员,,个性爆烈。小时常因误会被父亲暴揍,母亲又早逝,内心苦闷,对小说、音乐、电子器械有浓厚兴趣。省立台湾农学院农艺系(现 国立 中兴大学)毕业。1963年赴巴西发展,在巴西国立巴伊亚音乐学院专攻理论作曲。1967年到美国工作一段时间,1968年因父丧回台。1970年复返巴西进行投资,过了一段迷惘的嬉皮士生活,后来在巴西四月文化出版社工作。一天,目睹了一本英文书从原稿送进工作间,从打字、校对、完稿、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销售,总共只花了12小时。而当时的中文书至少要半年才能排印完成。在体认到中文印刷技术的落后后,转而致力于改良中文的印刷技刷。 1973年春回台,1976年底发表 中文形意检字法 (即 仓颉输入法 ) 。朱邦复与助手沈红莲女士决定为实践
一扇忘关的小门,颠覆了拜占庭帝国千年文明; 一秒钟的犹豫,葬送了拿破仑的伟大事业; 一个大胆的设想,缩短了两个大洲的距离; 一辆封闭的列车,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 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举动,可能就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在这种时刻,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某个来得太早或太迟的决定,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它们就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直臣廉吏,这些廉吏往往能推进一个时代的改革,能保护和拯救一批人,故而历代对他们都有颇高评价。为官清廉与否,关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得失,个人的毁誉,因而引起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的高度重视。本书收录了自先秦至清代24位廉吏廉洁从政的传记故事,展现其为政清廉的事迹和个人的高尚品德。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是难得的历史题材的廉政教育读物。该书能在帮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牢固的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提供学习的教材。
这本书以京剧人物造型艺术为主题,通过介绍京剧各行当的特点,化装造型用的配饰、服装、道具,以及精美的京剧人物图谱等,对京剧人物的扮相造型进行系统和详细的解读。作者选择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兴趣的戏曲元素,蕴含历史、文学、美术等丰富戏曲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因素的京剧人物作为主题,以期让更多的国外观众和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戏曲文化。全书收入300多幅作者手绘京剧人物艺术形象,集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一本具有很高资料性、史料性和艺术性的京剧造型艺术画册。该书由著名京剧大师翁偶虹先生题词,李万春先生赠画。说明本书足以代表国内京剧研究的高水平,是反映当代中国人审美追求和传统文化精华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