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政策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的经验》是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年会论文集。主要是从公共政策实施的角度讨论中国的发展问题,内容包括: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老龄化、城市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等。
教育是传统家族事务中的核心内容,作为家族百科全书的家谱对教育资料的保存和记录可谓不厌其详。诸如私塾制度、学校章程、读书规范、学戒、塾师传记等多方面的情况,家谱中都能找到详细的记载,是其他史料不能等量齐观的。此编辑录的资料非常丰富,辑录者还分门别类按照图表类、条规类、契据类、记文类四类进行了编排,方便读者的查找和使用。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套装共3册)》在家谱中占有的分量虽然不很大,但特点很鲜明,其价值也很独特,往往有文字记载所不及之处。所以《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的编者独具慧眼,将图录单列一卷,予以辑录。全编分住宅图、祠堂图、坟墓图和其他图四类,每图并辑录相应的文字说明。对了解古代家族生活的细节和相关事物的形制,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漳州移民卷(套装上下册)》据统计,至二十世纪末,国外及台湾地区的漳州移民后裔超过两千万,其中台湾地区祖籍漳州人口约千万。这些移民活动,除了家谱,很少有专门资料予以记录。漳州本地及台湾、海外漳州移民后裔的旧谱不足千部,但其中对漳州移民的记录很详细,是难得的移民史料。
本书以四库系列丛书中的明人谱牒序跋为基本史料,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统一的方法,对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阐释过程中,还较多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所搜集的谱牒序跋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套装上下册)》是古代文人著述的传统,文字虽然都不长,而且多为应景和吹嘘之词,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它又往往记录了一些真实客观的信息,是其他史料所不具备的,因而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家谱序跋一般为当时的社会名流或身预其役的修撰者所作,文字中透露的信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文人交往等多方面,值得研究者关注。从万余篇家谱中采撷而成的此编,相信可以成为学者的案头常备的书籍。
《西夏番姓大族研究/西夏学文库》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西夏学文库》辑其中一本,绪论讨论西夏的族群结构与族群认同,分析党项人的他称和自称,考察党项人在复杂的族群结构中如何形成族群认同。章主要讨论西夏番姓大族的身份认同,考察唐代党项拓跋氏从猕猴种到西羌、从西羌到北魏拓跋氏后裔的身份认同转变,唐代党项窦氏自居为西羌和扶风窦氏的双重身份认同,并分析产生这些身份认同的原因及影响。第二章主要讨论西夏番姓大族的权力构建,考察党项拓跋氏、窦氏与唐中央及夏州藩镇之间政治关系的演进,分析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官爵制度之变迁及其政治内涵。第三章主要讨论西夏番姓大族的信仰与西夏政治之间的互动。最后对上述研究进行概括性总结,指出西夏番姓大族的身份认同与信仰始终与他们的政治权力演进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西
家谱中的人物传记很早就为学者所重视,不仅因为它是家族中的真实资料,而且颇有正史传记材料所缺乏的内容,因而史料价值极高。举例说,比如南宋葛洪,《宋史》有传,但仅数百字,基本是一个简历,连生年都不能确知。而《吴宁葛氏宗谱》中却保存了宋代名臣杜范所作的葛洪行状,凡万余字,记述了葛洪的一生事迹,十分详赡。此类多有,堪称史料宝库。
历代传世家训编例 一、本书共选五十名作者的有关家训的文章,在考虑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同时,照顾到上自春秋下讫明清的各个朝代,选取作者的标准,本着其具有立德、立功、立言的 三不朽 原则,尽量回避有历史争议的人物。 二、本书所选文章,出自历代典籍,参照《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齐书》、《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华家训》、《今古通鉴》、《历代家训》、《人才鉴要》、《梁启超家书》等,做了大量校订工作,对有异议处,综合各家之说,查找佐证。定稿后,又请专家审定。 三、文章顺序以作者的生年先后为据,未考虑卒年。每个作者,均给予一百余字的介绍。所述内容以《辞海》的《文学分册》《历史分册》《哲学分册》为主要参照,再根据掌握的资料,归纳概括,力求用简洁通俗的文字,反映作者
家谱凡例是谱前关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凡例卷》宗旨、体裁、结构、书法和内容的规定或说明文字,是家谱纂修体例,可以说是家谱修纂的指南。比如,很多家谱在凡例中鲜明地表示,“谱有六不书”,“谱有六详”,善恶的观念泾渭分明,不容逾越。“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也是多数家谱遵循的重要原则。等等,诸如此类,体现了家谱修纂的内在价值观。考察这些家谱,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家谱修纂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有助于了解各个时期家谱修纂背后所体现的时代信息。
家谱既是各族姓的系谱,也是诗文的渊薮。名家诗文集每有遗漏,在家谱里往往可以得到很完整的辑录。有些名气不是那么大的学者或民间诗人,他们的作品很少有版刻的机会,也多得益于家谱的保存和流传。因此家谱是古代文学作品极为丰富的宝库,汇辑为一编,不仅有助于这些文学作品的再阅读和再流传,还能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路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诗文卷(套装共3册)》即应此而作,从海量的家谱中精选各姓诗文,凡百余姓氏,千余名作者,近万篇作品。
家谱号称史学三大支柱之一,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信息越来越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但家谱数量的庞大和保存的分散使它的利用受到了很大局限。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整理研究团队首次从海量的家谱中,辑出各种有价值的资料,分门别类,汇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套装共18册)》。选编分“家族源流”、“家规族约”、“经济”、“教育”、“序跋”、“凡例”、“图录”、“传记”、“文学”、“礼仪风俗”、“漳州移民”十一卷,基本囊括了家谱中可资利用的各类信息,是学界相关研究和民间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家族源流无疑是家谱中核心的内容。家族源流包含源和流两个方面,流即各姓氏近世的谱系,确实可信,但对源一方面,世人多不相信家谱的记载,尤其诟病其对名人的攀附。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家谱都如此,从宋代开始,家谱的纂修者不少明确反对这种倾向,主张真实的记录,记其可记,阙其可疑。应该说,后世的家谱主流继承了这种信史的传统。《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家族源流卷》的辑录对了解和研究各家族的源流无疑是为方便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