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哈里王子的自传。在书中, 哈里王子讲述了自己从童年到现在的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 包括他在王室的生活、母亲戴安娜王妃的去世、他在军队的服役、与妻子梅根的婚姻、离开王室等事件。哈里王子也表达了对王室内部规矩和传统的批评, 以及他渴望自由和证明自己的愿望。本书充满了洞察力、启示、自我反省, 它不仅是哈里王子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的记录, 也是对王室生活和传统的深刻反思和抨击。在海外一经出版, 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也是无数青年人心目中的导师和偶像。鲜明的个性塑就了陈独秀作为启蒙领袖和中共早期领导人的角色,而书生意气和固执倔强的性格也使他最终走向孤寂与落寞。本书侧重于勾勒陈独秀探索救国道路的曲折经历及其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还原陈独秀在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本书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书系”之一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作者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通过对大量的珍贵史料的整理研究,对鲁迅的生平活动、言论、著作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他是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本书语言朴实,细节丰富,精彩纷呈。适合佛学爱好者、商务人士,以及一切对生活有疑惑的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李宗仁回忆录(上下)/百年中国记忆》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海关、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抗战、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 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声明。该书原稿是李宗仁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1962年写成,结合1979年其子从海外带回的英文版,进行补充和校订,是目前为止 系统、 详实的介绍李宗仁的长篇读本。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王室回忆录,由查尔斯三世和戴安娜王妃的次子哈里王子亲述。哈里王子以罕见的勇气和坦诚,讲述了他身为王室替补继承人的人生轨迹: 幼年丧母带来一生无法消解的痛,少年时在王室光环下的孤独与迷茫,成长过程中被媒体审视的压抑,面对家庭内部微妙复杂关系的纠结,对王室传统规范的困惑与抗争,爱情降临时在王室责任与个人幸福间的艰难选择,以及为爱脱离王室远走他乡后对往昔的重新审视……呈现了哈里王子身为王室继承人的“备胎”,突破身份的束缚、追寻自我价值的心灵成长历程。
【内容简介】耄耋之年的曾孝濂先生亲笔撰写的 自传曾孝濂是 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 工程师,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科学画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第三代植物科学画画师领军人,三度荣获中国年度“ 邮票”设计奖,退休之后依然保持旺盛创作力,创作了大型博物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众多佳作,身体力行培养年轻人才,为推动我国本土博物画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耄耋回首,芳华历历,一往而深,枝叶关情。 一部回望岁月,温暖人心的时间之书前贤旧事,故友真情,春深柳暗,老树新花。曾孝濂在自传中回顾家族往事,尤其是留学日本学习矿业后回国坚持矿业救国的祖父曾鲁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讲述了从一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生成长为第三代植物科学画领军人和博物画家的奋斗历程,追忆了与吴征镒、蔡希陶、冯国楣、胡秀英、臧穆、李恒等多位科学家的交
中国高铁发展,从发轫到今天的世界,可说是风风雨雨,是非不断。从《我的高铁情缘沈志云口述自传》,我们能看到一群致力于推动我国高铁发展的科学家、专家坚韧前行的身影,而沈院士是其中异常鲜明、凸显的一位。他一生的才华和智慧,他全部的激情和理性,都献给了中国的高铁事业。走近沈院士,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源自儿时的质朴和率真。他生活简单,心境淡泊,喜欢自己动手种点菜;家中一套显然是经常使用的钳工工具,使人联想起他初的专业:车辆修理。而从他对电脑、影像设备等的娴熟操作上,你会发现,虽然已经84岁,他对于新知识的敏锐捕捉,他与这个快速发展时代的紧密联系,与年轻人并无二致。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我的同代人无法领悟我的幻觉的意义,因此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匆匆赶路的傻瓜。”而现在,对于一直探寻生活意义的我们来说,荣格已是那个时代的丰碑和传奇。 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的《荣格自传(回忆梦与思考)》中,荣格追溯了自己的童年、中学与大学经历。回顾了自己在精神科的实践以及与弗洛伊德的情谊,他谈了自己的无意识和那座有名的塔楼,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著述。这些内容塑造了荣格传奇的一生,也构成了这部充满智慧的自传的主要内容。 追寻荣格的自我发现之旅,一窥这位智者的传奇一生,也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孤独尽去的体验,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而为人的意义。
1903年5月,饱受病痛折磨的高更孤独地死于希瓦瓦岛。在生命的尽头,已经无力作画的高更用文字总结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本《此前,此后》。 高更在这本书里叙述了他的艺术观点,他与梵高的友谊,以及他所有的激情和他所厌恶的东西。这是些散乱的记录,就像梦一样没有后续。正如生活本身,就是由零碎的小块拼接而成。
《甘地自传》是印度著名人物“圣雄”甘地于1925年所写的自传,副书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提起甘地,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非暴力”、印度独立运动、素食、禁欲等等。然而,甘地并非生来如此。小时候的甘地,曾经偷偷吃肉,一度迷恋抽烟,还尝试过自杀;他十三岁就结了婚,长期沉沦于肉欲和嫉妒。写作这本自传的时候,甘地已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他却原原本本地坦陈了这些事情,毫无遮掩,唯有坦诚与谦卑。尽管在政治上获得了的成就,声名远播世界,然而在甘地自己看来,“它们的意义不大,由此获得的“圣雄”称号则更加不值一提。这个称号常常使我陷入痛苦,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也从未给我带来片刻欢愉。”诚如甘地本人在自传中所言:“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从这部自传
世界羽毛球比赛的运动员林丹,首次出书述说自己的成长之路。从5岁开始练习羽毛球到成为世界首位拿到羽毛球全满贯的运动员,林丹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在逆境中调整好状态重新出发?如何在人生低谷沉住气等待转机?除了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林丹更书写了与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林丹。
但丁 · 阿利吉耶里( 1265—1321 ),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 “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 ,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 · 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 —— 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 —— 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 —— 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 —— 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本书是d一本完整的戴望舒年谱,以编年的方式,较为详尽地介绍和考辨了与谱主的生平、文学思想、著述、翻译以及编辑活动等相关的史事资料,较为准确、客观、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翻译家戴望舒的生活道路、情感经历、文学活动、政治倾向和创作翻译的历程。尤其对众说纷纭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兰社编辑部地址、留法归国时间以及大量著译刊载版本期号等重要史实资料进行了认真考订,同时兼及戴望舒所处历史时代发生的、与其有关的重大事件以及密友施蛰存等人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他的文学活动、思想变化以及著译作品与时代背景和文学生态圈的互文关系,以期粗描出时代的波峰浪谷中作为作家的人和作为人的作家的较为丰满的剪影。资料翔实、考辨谨严,展现出戴望舒在现代新诗史和翻译史上独树一帜的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