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 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 偶然 ,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 偷来 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 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 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 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极具可读性。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 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
位走进台北李敖客厅的大陆作家 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的“狂人“传记 近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李敖向称“台湾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
本书是半个世纪以来少见的、全面的约翰 洛克传记。洛克好友众多,其中一位形容洛克 多才多艺,多能善用 ,确为的见。本书作者罗杰 乌尔豪斯以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举凡英国内战、宗教不宽容与偏见、反政府的斗争与阴谋,以及1688年光荣革命,均与洛克丰富多彩的一生行迹交织在一起,同时作者详细论述了洛克在诸多领域的思想发展,包括医学、知识论、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和经济学。本书以历史系年为序,描述并解释了洛克的思想及其接受情况,同时旁征博引,涉及洛克与朋友的亲密友谊和热诚交往的私人生活细节,以及他在越来越引发关注的公共生活中参与的角色,包括牛津大学的导师、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合作者、尽职尽责的公务员。洛克这位多才多艺之士,本以长居牛津大学的宁静居所、从事医学和自然哲学的研究与实践为夙
王水照教授曾于中国社科院跟随钱锺书先生治学与工作多年,二人虽无师生之名,而有师生之实,始终保持密切的来往。王水照对钱锺书的学术、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在宋代文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亦曾受钱锺书启发。王水照认为钱锺书手稿中尚有大量相关研究未及整理发表,实为学界之憾。而关于钱氏曾被诬告的经历、学术究竟有无体系、钱锺书与陈寅恪观点碰撞等众说纷纭的问题,亦以亲身见闻,结合自己对学术的理解,给出了答案。本书共分四辑,涉及钱锺书的生平曲折、为人处世、学术成就尤其是宋诗方面的成就、对钱锺书手稿集的解读与探讨等多个领域,既有作为学界同仁对钱锺书学术上的精辟解读与探讨,亦有作为朋友、学生角度的温情缅怀,多有一手材料和d家见解,洵为研究、了解钱锺书不可不读的著作。
伯希和(PaulPelliot, 1878 1945)被誉为汉学界的 祖师爷 ,又因 劫掠 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 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 。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更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 骑士般的好斗性格 ,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枪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武器,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院士的中学时代》共分3辑,由《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雷宇编著。本书通过对杨乐、王元、李德仁、张丽娜、朱英国、欧阳自远等30余位中科院院士面对面的采访,记述了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颂扬他们的人生志向。《院士的中学时代》既为学生提供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也是一本值得家长和学生共读的成长之书,为家长展现多元的教育观 还原院士青葱岁月,追慕往昔教育图景,破解英才成长密码,滋养未来栋梁之心 。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和赫尔德两人为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特别注重中国近代人文学术的世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内容重点讨论了寅恪先生早期学术生涯及其学术成就中的一些议题,特别是寅恪与欧美近代思想学术传统的关联,同时也以寅恪和赫尔德的思想联系为基点,讨论了德国近代思想家赫尔德对中国近代人文学之影响。如以史料而言,本书旨在探讨西文文献中所见陈寅恪与中文文献中所见赫尔德;以主题而言,则试图重建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世界学术史上一些中外学者相互有所关联的链条。
本书作者杰西 诺曼是英国国会议员,作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实践经历和学术训练背景的政治家,本书的内容超越了一般性的学术讨论,基于对亚当 斯密生平细节和思想脉络的剖解与发掘,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讨论了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 亚当 斯密荣誉等身,思想体系磅礴且影响力深广,从达尔文、马克思、凯恩斯到哈耶克,在所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家的观点中,几乎都能够找到他的印记。但在今天,斯密也饱受争议,不少人抨击他为资本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倡导者,是 市场原教旨主义 的原动力,是不平等和人类自私的辩护人。围绕现代对亚当 斯密的信仰、偏见与重重迷思,作者从18世纪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着笔,追溯了斯密思想的源头和思想体系的构成与发展。如作者所述,斯密并非一个教条式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也远非一名经济学家
他貌不惊人、衣着朴素,常常光脚漫步在雅典的大街上;他教导人们独立思考,他充满智慧,却声称自己一无所知;他生于雅典、深爱雅典,曾为雅典而战,却遭到雅典人的不公正审判, 终以一杯毒酒结束生命。他是“哲学的化身”苏格拉底。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又精彩纷呈的传记,它记叙了苏格拉底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探讨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同时 描绘了与苏格拉底交往的人们以及雅典的城市生活图景,展现雅典这座苏格拉底挚爱之城的纷争与衰落。书中叙事简洁清晰,跳出了柏拉图的叙事围城,还原历 真实的苏格拉底,描绘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苏格拉底、每个人心中的苏格拉底。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国际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更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更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如果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多数人会回答:丸山真男(1914-1996)。丸山作为政治学者、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对言论界和学界有极大影响。本书聚焦于作为丸山思想根基的自由主义,叙述评价丸山的一生。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右派法西斯主义和左派极权主义风云激荡、相互对立,在此时代下,如何坚守自由民主主义?随着近代社会向大众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逐渐为媒体信息所支配,在这种状况下怎样确立人们理性的主体性?这些一直是作为政治学者的丸山所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他又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如何解释日本的思想传统结合起来。批判传统日本文化,从过去的思想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并进行再解释的工作就是在这一思路下展开的。 丸山逝世至今已有25年,即便现在他作为思想家的成就,也没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 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 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 大家 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 大家 。 内容简介 : 西塞罗,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演说家和法学家。本书从西塞罗所出生的时代与家族背景入手,以人物成长的时间为顺序,生动讲述西塞罗是怎样从罗马*律师转变为首屈一指的罗马执政官;又是如何遭到报复,失去所有而回归教学与研究;*后被杀害。他一生几度沉浮,但都没有阻止他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
朱执信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理论家,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本书收录他在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长短不一,创作时间覆盖作者加入中国同盟会后的大部分时段,论题横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财政、国际关系诸领域,内容包括阐发革命理论、输入西方新知、批评国内时政、揭破各种谬说等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朱执信思想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演变的动态历程。
钱穆(1895 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钱穆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是20世纪中国国学界的一位通儒,其毕生著述、讲学之宗旨,刻刻不离于对国家前途与民族文化之关怀。本书以钱穆的生平阅历为主线,将其思想、学术、人格、才情融入其中叙述,一方面展现了这位来自乡村,完全靠自学成才名家,成为大学教授、名教授,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另一方面突出他为中国文化而战、为守卫中国文化而战的一生,突出他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的精神志业,激励人们为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承担责任。本书材料翔实,立论有据,分析中肯,行文流畅,是迄今为止*为详细、全面论述钱穆人生经历和学思历程的著作。
本书按照反映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信息的宗旨,将稿件分为两编,正式设立栏目后所刊发的文章多收入“正编”,而一些属信息资料的文章(既有国内亦有海外学者所撰写),则编入“附编”。正编的排序以文章登出的时间为序,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都标明了刊登日期;附编各篇的排序,大致是按欧美到亚洲、综述到书评、资料。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是日本著名媒体人花森安治的个人传记。花森安治是个传说式人物 堂堂男子,长相粗犷,却烫着娃娃头;行事独特,爱穿奇装异服,甚至有穿女装的传闻;性情严厉却内心细腻,对待社会问题口诛笔伐、不留情面,却画得一手温馨暖人的插画,文笔触及人心;创办杂志《生活手帖》,坚决不刊登广告,完全靠内容支撑,发行量一度突破100万;将改变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作为毕生的事业,奠定现代日式生活美学精神基调;开创 商品测评 的先河,以近乎疯狂的操作测试商品,不为读者推荐好物,亦不谄媚商家,只为监督商家提高质量,逼迫 日本制造 走向世界一流 本书作者津野海太郎年轻时曾与花森安治有一面之缘 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花森安治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翻开现代日本出版史,这样的杂志主编,在花森安治之前不曾出现过
《生活手帖》是日本著名的生活杂志,畅销日本70余年。本书作者曾在生活手帖社跟随花森安治工作六年,他从一个职场新人的角度,记录了自己眼中的生活手帖社和主编花森安治。 花森安治个性格鲜明,既被人称为 天才媒体人 ,也有 银座哥斯拉 奇男子 的绰号 语言犀利,冷酷无情,独断专行,似乎都能在他身上应验。但是对出版人的使命,对杂志、书籍,对日常生活,都有独到的见解。作为杂志主编,他以一丝不苟的匠人之心,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杂志的出版中,包括选人用人、商品测评、选题策划,乃至修改文字、绘制插画、书籍装帧、监督下印,甚至还有杂志社的一日三餐,等等。在他的推动下,《生活手帖》销量一度突破100万册,他因此被称为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 本书作者唐泽平吉,大学毕业后突破重重考验,进入生活手帖社工作,成为花森安治
傅斯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是研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不可忽视的人物。《傅斯年评传》作者马亮宽对傅斯年进行专题研究近二十年,曾赴全国各地收集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并多次到中国台湾进行学术访问,与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对傅斯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学术理念与贡献、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参政议政与政治改革思想等进行了实事求是地论述,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术界由于资料的缺乏,对其评述的偏颇,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位接近历史真实的傅斯年。
本书为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晚年撰写传记三种之一(另二种为《杜月笙正传》和《哈同外传》)。三联书店曾于1986年初版,此次即据以核实史料文献,改正错讹后修订重版。 本书传主张季鸾和吴鼎昌、胡政之合称新记《大公报》 三巨头 。自1926年接收湮没无闻的天津《大公报》后,他们以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八字宗旨加以苦心改造和着力经营,使《大公报》逐渐成为其后二十多年间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而张季鸾也凭借其出神入化的一支笔,成为文名远播的报界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