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至1979年,饶平如下放安徽,毛美棠留在上海照顾家庭。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本书收录了饶平如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收到的来自妻子美棠和孩子的71封家书。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也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生活的真实侧写。
《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在土方队制造木牛流马、晚年奇遇 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终这一滴水又重新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特朗普。在书中,我们会全面地了解他。看他怎样工作,如何生活。他爱朋友和家人,与竞争者斗智斗勇,他拥有大西洋城高档的赌场酒店。他建的大厦勾勒了纽约天空美丽的线条……他还打算建造世界第一高楼。 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特朗普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11条“求胜法则”。他仔细分析促成大买卖的各个因素,揭开那些看似神秘的面纱,将自己多年总结的交易之道娓娓道来。本书能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位天才企业家的所思所想,也能为你的生意起到柳暗花明的点拨作用。 正如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的评价,“他是个传奇人物,一生起伏跌宕!现在没有低潮,未来只有高潮”。特朗普年轻时的叛逆,从父亲那里学习的传统的商业品质,对商业价值的准确把握。睿智果决的谈判技巧逐一再现,特朗普印证了“美国梦”的实现。也是
在罗洛 梅生命的最后八年里,作者罗伯特 H. 阿布扎格与他相知相伴。他们在周末一起度过许多时光,在散步、用餐时聊天,也在更正式的访谈环境中交谈。梅曾在与阿布扎格的相处中谈起自己早年的人生理想、著作的起源,以及他如何看到欧美泛滥的技术和工业化所带来的文化危机;并敦促阿布扎格在传记中全面地呈现他的生活,不仅限于他的思想、成就,也陈述那些岁月里他的缺点、困扰和脆弱。 基于这些谈话、通信,以及梅遗留的大量信件、日记、作品和收藏品,阿布扎格耗时数十年,将所获得的素材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罗洛 梅非凡的一生。这本书将为我们揭示梅的内心世界和公共生活,以及它们与那些侵蚀传统的现代性力量的交汇,并展示自我、治愈和精神生活被赋予的全新定义。
像哲人罗素一样活着吧,永远渴望真爱、追求智慧、热爱同类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毕生致力于哲学的普及,被誉为“世纪先知”;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西方影响力优选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曾来到中国讲学,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与社会改革影响深远。罗素以98岁高龄辞世,他在《我为何而活》中完整回顾了自己的百岁人生。“有三种感情,单纯而热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他的叙述即围绕着支撑他生命之舟的三种动力而徐徐展开。罗素的一生是理性与激情的完美融合:取得显赫的地位,攀上智识的巅峰,拥有情感的至乐,也经历牢狱之灾,最终可谓度过了幸福的一生。阅
本书以图文辉映的叙事方式,记述了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伍连德的传奇一生。他生于南洋槟榔屿,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之后毅然归国立志传播现代医学科学。当东北暴发鼠疫,朝廷束手无策,他义无反顾逆行一线,以解剖、隔离等在当时封闭的中国属于破天荒的科学抗疫手段,在短短67天内扑灭了鼠疫。他视发展中国现代医学事业为己任,成立中华医学会,筹建人民医院、滨江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协和医(学)院等,使现代医学在中国渐成燎原之势。此外,他也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领航者,在他的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正如本书作者所写, 他曾经顶天立地地站着,是一个伟大国家现代化的先锋和旗手 。
李光耀先生从曾祖父母和自己的童年时代开始回忆,上私塾、小学、中学,出国留学,回国后当律师,终于踏上政治道路,自己组建人民行动党,提出符合人民实际意愿的行动纲领,经过曲折的过程取得政权。他作为天才的领导人,率领新加坡人民勇往直前,化危机为转机,从而创造了新加坡今日辉煌的成就。在里程碑一样的历史事件中(1954—1959反殖民统治;1960—1961人民行动党党内斗争与分裂;1963—1965新、马合并与分裂;1965独立建国;1965—1971经济蓬勃发展;1980至今领导权转移并继续发挥强势的影响力)作者不自觉地透露出成功领导者迥异于失败领导者的特质:智慧、支配力、自信、知识及活动力。该回忆录充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的治国理念——精英主义、贤能制度、实用主义和亚洲价值,生动表现了他的一些治国之道,例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维护种族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
本书为中国 书法家颜真卿的传记。通过丰富坚实的史料爬梳,本书以客观、凝练的笔调地勾勒出一个鲜活的颜真卿,一个书法家之外的颜真卿。出生名门,家学深厚,颜真卿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深受节义传统的影响,少年及第。这本传记以时间为线,梳理了颜真卿刚毅果敢,凛然面对不义不正的一生,并穿插介绍了他的书法作品的背景由来。通过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述,读者不仅能知道颜真卿的品节和他的书法一样流芳千古,还能深入传主所处的时代,看到人物与社会、历史的种种勾联。
《倾谈录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是《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7届35位鲁奖获得者和7位鲁奖评委的访谈录,受访作家包括林希、徐坤、石舒清、徐剑、徐刚等。全书以 鲁奖 为切入点,从创作与评奖两个角度透视中国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了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专访中所涉及的问题,既是当代文学界的热点,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蕴涵了深刻的文学思想,无疑是文学理论的一大宝贵财富,而且必将是未来一切文学史研究的最可靠作家自我表白。
一道美食浓缩人间百味,一阙词篇传颂千古风华,一种境界,揭示生命的真谛。每当提起苏东坡,仿佛唤醒岁月的风雅与胸襟。他是一座巍峨的文化丰碑,横跨时光,追随者跨越世代。他的魅力何以历久弥新,至今依然深深撼动无数心灵? 《苏东坡》一书生动再现了这位北宋文坛巨匠波澜壮阔的一生,详尽叙述了他的家世背景、仕途起伏和文学成就,并通过丰盈的故事展示了苏东坡独特的幽默与才情。全书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严谨细致,对人物评价客观公正,保持了历史的庄重与深度。 苏东坡纵贯庙堂与江湖,历经荣宠与流亡,无论是身居高位造福百姓,还是流放天涯寄情山水,始终以豪放旷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他超越了尘世和自我,跨越苦难,活成了一束光,熠熠生辉,温暖了自己,千年之后仍辉映世间。
全世界都知道她是侦探小说女王,熟识她笔下的名侦探、有趣的故事,以及曾神秘失踪。而身为善于描绘的作家,她如何讲述自己的一生? 作为女性:从淘气儿童到魅力少女,从女儿、妹妹到妻子、母亲,从对爱失望到重获幸福。阿加莎那些优雅的建议如今听来依旧时髦、实用。 作为作家:从兴趣爱好到职业,作品渐渐畅销,并开创新的创作领域。阿加莎对立志入行的年轻人的教诲句句发自肺腑。 作为旅行爱好者:与爱人周游世界,独自踏入神秘的东方,不同心境的阿加莎开出超个性攻略。 作为一个英国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阿加莎,对祖国怀有深情的守护、对战争怀有入骨的憎恨。 读过她的书,再认识这个人。
纵观世界文化交流史,海外汉学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提供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本套丛书选取16世纪到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汉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汉学家为对象,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讲述其生平经历及学术成果,旨在回顾中西文化交流历程,发现审视中国文化的新视角,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 威廉(Richard Wilhelm,1873-1930),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汉学家。他1899 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青岛,很快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中国居住长达25年。1900年,卫礼贤在青岛创办了 德华神学校 ,1901年定名为 礼贤书院 ,开新式教育先河。卫礼贤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典籍的德文翻译,他翻译了《论语》《孟子》《大学》《礼记》《易经》《吕氏春秋》《
本书全面、详尽地讲述了赵朴初先生从四代翰林之家出生到为弘扬佛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有着渊博的知识,极深的佛学造诣,出色的领导才能;他爱国爱教,行菩萨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他与众多高僧大德有着深厚的佛缘,并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他提出 人间佛教 的思想,将佛教的教义圆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全书内容详实、独特,文字流畅,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及书法墨宝,并由一诚法师、传印法师倾情作序,堪称*真实、*完整、*感染力的关于赵朴初先生的人生传记。
本书是20世纪著名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近期新传记。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朋友詹姆斯·梅里尔曾经说过:“伊丽莎白在生活和诗歌方面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有天赋。”这本新的传记揭示了她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天赋与写作天赋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系列辉煌的诗歌、散文和信件——这些非凡的作品使她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广受欢迎的诗人。本书作者为伊丽莎白·毕肖普协会的创始主席托马斯·特拉维萨诺。毕肖普在20世纪中期的不同世界中穿梭,与国际文人、视觉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和政治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根据近期新的采访和新发现的手稿材料,特拉维萨诺阐明了毕肖普在她的诗“一种艺术”中以何种尖锐的讽刺来庆祝“失去的艺术”,在同等程度上与“发现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细腻地描绘了这位女诗人的一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方志敏夫人缪敏同志对方志敏烈士的生平往事和革命历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于1945年至1961年间,陆续发表了一些回忆文章,散见于《解放日报(延安版)》、《文汇报》、《光明日报》、《作品》、《长江文艺》等报刊,以及《回忆方志敏同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方志敏战斗的一生》(工人出版社1958年版)等作品中。本书即是相关文章汇编而成,通过生动叙述方志敏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详细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历程,鲜活再现了红10军将士们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本书由方志敏烈士的重外孙女徐思阳收集整理。其恪守尊重历史的原则,对收入本书的文章,基本保持了作品的原貌。书后附缪敏同志年表。
.梁漱溟(1893 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思想独立、表里如一;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记录了梁漱溟九十余年漫长岁月中各个时期的人生轨迹。从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梁漱溟在治学研究、乡村实践中的执着探索,可以看到他为团结抗日、和平民主的辛勤奔走,也可以看到他为国家建设的直言不讳与殚精竭虑。梁漱溟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为什么人们喜欢通过传记来了解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的历史?答案很简单,因为这和研究现状本身相关。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经历和行为,精神分析则进一步处理更难琢磨的无意识,以及生长于文化之中的个体的复杂故事。但是,所有在科学之中讨论的精神功能,都同时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 阿德勒对世界的影响不仅停留在20世纪,于现今社会仍然切合时宜,甚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随着时代发展席卷而来的广泛焦虑,越来越多人被压抑、迷茫、无意义感所裹挟,陷入自我怀疑的沼泽,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而在庞大的精神分析流派之中,没有一个学说能够像阿德勒的治疗体系 个体心理学那样,与个体克服疾病和痛苦的努力紧密相连。 鲜少有人知道阿德勒拥有异于常人的坎坷人生:自幼患有佝偻病,曾目睹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