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因出身闻达天下,有人因感情爆得大名,有人因专业研究有着长远的影响力。而梁思成,是将三者合为一体的人。 他生于日本,天生双腿微残,却一生踏遍大半个中国,测绘和拍摄无数古建筑遗物;他是绯闻故事里不起眼的角色,却创办了一个严谨客观的学科;他是地地道道的 二代 ,却突破了父亲的光环,成为一代建筑宗师。 与林徽因神仙眷侣的生活没有让他成为 男人公敌 ,他支撑了林徽因灵动的思绪,创作出《中国建筑史》这样的皇皇巨著,惊动世界,不仅耶鲁讲座,而且使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免遭美军轰炸。 令人扼腕的是,他可以保护外国的古建筑,却无法保护老北京的城墙。晚年的再娶,几乎使他众叛亲离。而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他渐次迷失,*终落寞而去。 本书叙述了梁思成的读书、成长、感情及学术追求,大量披露
本书是作者关于童雋在 1963 年至 1983 年的部分记录。 作为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 建筑四杰 的童寯,大概是四人中*孤独的一位。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建筑四杰 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后 20 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 他的人生的*后 20 年,是怎样的?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在这本传记中,菲奥娜 麦卡锡重新审视了格罗皮乌斯的工作和生活,把读者带进这位精力充沛的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从他在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经历,到他与阿尔玛 马勒的动荡婚姻,再到他们的女儿早逝的悲剧,麦卡锡带着我们回顾了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意气风发,在伦敦的迷茫,在美国平静的生活,以及他对整个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菲奥娜 麦卡锡在这本传记中挑战了格罗皮乌斯曾经的不苟言笑的理性主义者形象,以充分的同理心来探索这位大师的工作和感情生活。这是一部关于包豪斯缔造者格罗皮乌斯的优秀的传记作品。
勒 柯布西耶(1887 1965年)是现代主义中*影响力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理论家之一。《伟大的柯布西耶》巨细靡遗地介绍了这位20 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堪称一本完美、宏大的视觉传记。书中收录了他的工作草图、绘画、日常信件、生活照片以及各种建筑作品,所有图片多达2000 余张。 翻阅《伟大的柯布西耶》时,读者会紧随柯布西耶的人生轨迹 童年的游历之旅、成为一名多面手(画家、作家与建筑师)、开展各种建筑项目、印度之行、在地中海安度晚年。 《伟大的柯布西耶》的两位作者让- 路易 科恩、蒂姆 本顿均是研究柯布西耶首屈一指的专家,二人担当了这本丰富的 纸上档案馆 的管理员,分别撰写了优雅动人的前言与章节介绍。由于二人的努力,我们得以走进柯布西耶的世界。
安东尼 弗林特在《勒 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一书里,生动刻画了这位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形象:一位天才,一个花花公子,永远的领结 圆黑框眼镜的绅士装扮。他想要把住宅变成 居住的机器 ,从马赛公寓、朗香教堂,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早期方案再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他杰出的发明包罗万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对当事者的深入访谈以及亲身体验柯布伟大的建成作品,弗林特描绘了柯布一生的雄心壮志,带我们一起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
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 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 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 成就。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 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 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
随着大飞机C919成功试飞,我国已实现了大飞机梦。今年已近90岁的程不时是新中国*代飞机设计师,程老不仅是中国飞机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程老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立志航空救国,自21岁投身我国的航空事业,8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大飞机梦不懈奋斗。本书以*人称自传体的形式,饱含深情地记叙了他的科技报国情怀。
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
本书是作者关于童雋在1963年至1983年的部分记录。作为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的童寯,大概是四人中最孤独的一位。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最后20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他的人生的最后20年,是怎样的?
《罗明燏传》介绍了我国爱国教育家,土木建筑、造船、航空等领域的专家,早期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罗明燏先生平及在广州城市建设、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