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说在《微晕的树林》里,“或爬梳寻常事理、提炼生活滋味,或怀想乡园旧情,或闲话旅行、阅读之所见所思,或变奏为小说化寓言,或归返自身记述成长、创作、梦境之体会与感悟……”这是一部简媜记录自己寻常生活、怀乡、旅行、阅读经历和体验,构思精巧的散文集。
《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届至第六届)》主要内容包括:走进思想的竹林、坟上葵花开、北京断章、青杏枝头、利公墓前的沉思、尖叫的爱情和其他、从石河看内战、故乡在晚风中、大德之旅、走失在历史迷宫中的背影、忆秦娥、扇嘴巴子的故事等。
2016年春,作者远赴加尔各答的辨喜大学访学一年。在此期间,作者遍访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各种道院、洞穴与静修林,兼及无数的佛地圣迹圣所、名人故居旧宅等。古印度与古中国是齐名的东方伟大文明,更好地认知印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作者在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的漫游中,对现代印度的自然风光、民土风情、艺术文化等角度展开了全方位的观察,并将其与中国文化、现代文明的思考有机融合,呈现了一场娴静动人的文化精神之旅。
《剑桥艺术学院童书插画完全教程》是目前为止并不多见的一部专以儿童插图的艺术创作实践为讲授对象的专著。该书在扼要梳理了欧美儿童读物插画简史的基础上,重点就童书插图基本的创作技法以及相关的艺术知识,展开了结合实例的生动阐说。该书论述所及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图画书。不过与一般的图画书研究著作相比,这部著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作者马丁·萨利斯伯瑞本人也是一位童书插画家,与此同时,他还是英国童书插图硕士专业剑桥艺术学院童书插图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导师。《剑桥艺术学院童书插画完全教程》正是在萨利斯伯瑞本人的授课实践经验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这使得《剑桥艺术学院童书插画完全教程》在观察童书的立场、意图、视角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别于此前出版的一些儿童图画书研究著作。
熊的前足和人的手,在德语里使用的单词是不同的。那么用人的语言进行讲述的熊,又会如何称呼自己的手呢?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是用日德两种语言写作、游离于母语之外的作家所作的“自我观察日记”。在各地旅行的日子,可谓是和语言一起漫步的日常。与语言相逢、游戏,思考、创造语言,在那里蓦然显露出的是怎样的世界?让我们“体感”作家思想的一册书。
本书所选的作品均是贺晓彤的儿童文学力作,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坡大反响,受到评论界关注和读者好评。《新伙伴》《美丽的丑小丫》连续两届评上《儿童文学》作品奖;《永远的蓓蕾》改编成电视剧荣第1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帝的儿子》获得《青年作家》作品奖。本书选入的作品不论是描写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每一篇的故事情节都生动有趣,人物鲜活,栩栩如生。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颇多感触。
《杂文月刊》是刊登杂文、随笔、小品、漫画、讽刺小说、杂文学术文章的杂文类综合性杂志,分上下半月海内外公开发行。《杂文月刊》集中了人们最关心和最需思考的热门话题,尖锐、泼辣、幽默,乃其独特风格;可读、可信、可亲,因而雅俗共赏。《杂文月刊?十年作品精选》为《杂文月刊》十周年作品精选,主要选自其“飞镝鸣处”栏目,侧重于历史方面,以史为镜,借古论今。
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是现代读者阅读和学习古文的好助手。
“悟语”是作者着意写作的一种形式,在漂流海外期间共写了二千二百则悟语。此次从中精选汇编为一卷。作为一种实验性文体自立于散文之林,“悟语”尝试在议论文、抒情文、记叙文三种基本类型中再派生出一种融缩三者的新样式。既求形式精短,又求内容精湛,或探究事理,或阐发哲理,或反省人生,或反思人性,都力求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读来或让人为之警醒,或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需要用心去爱,童年需要用心关怀。“心爱童诗系列”精选了当下中国极具代表性的6位儿童诗人的作品,囊括了两岸三地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诗人,体现出现代中国儿童诗多样的风貌。在这里你将感受到林焕彰的极富童趣、金波的诗意唯美、徐鲁的真挚自然、王立春的浓郁东北风、韦娅的活泼俏皮,以及巩孺萍的纯净美好。心爱童诗,一套值得期待的诗歌绘本。《窗前跑过栗色的小马》收录了巩孺萍的经典儿童诗歌。稚拙、童趣、温馨的插图与诗歌相得益彰,将童真童心展现无遗。
这套书能起到一种基本资料的作用。读者在这里,不大可能发现新潮奇思、时论近说,更不会见到种种足以刺激当代人感官的精神“子弹”。提供的只是一种真正的“书本”,那些经过历史的久长考验、几世代读者的不断考诘,因而得以积淀留存的“书本”。
《猎鹰:图说中国驯鹰文化》介绍了:猎鹰的种类特征,驯鹰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概况,驯鹰工具、技法及纪实性的田野高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记录了神奇的、即将消失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猎鹰文化。
小熊追寻启明星的故事最为浪漫。夏夜的美景令小马、小熊陶醉,而小熊却为一颗最明亮的星星感伤,甚至动情流泪。见多识广的鹦鹉知道,这种感伤是一种“爱”的表现。于是三个好朋友一起在夏夜里追逐着那丽的星星。他们虽然追不到星星,但使小熊获得了顿悟,还有一份额外的惊喜…… 如果大人还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也会为这样的故事怦然心动的。
历代名胜古迹,往往因题写于亭台楼阁、寺观碑廊上的楹联佳对而相得益彰,平添雅兴。西湖名胜的楹联,或绘景状物,或咏史述怀,或记事抒情,或说理寓意,无不潇洒自如,淋漓酣畅。孤山“西湖天下景”亭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韬光寺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名联,早已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西湖楹联》为读者提供一百四十多条历代西湖楹联名作,加以简要的注释。《西湖楹联》通过对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生动的诠释,对景物的审美特征精巧的点化,让游客在览胜之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引起思考和回味。
鲁迅在杂文写作中,将自然科学史上的实例用于杂文之中,使文章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本书详细论述了鲁迅杂文中的22例医学史知识,将其中的人物、史实、来龙去脉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同时,反映出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天涯海角》一书立意的高远,内容的充实,情感的饱满深厚,文字的精打细炼,境界的雄浑苍劲,图文形式的相得益彰,都足以让这部作品成为华文世界里的典范散文。
《印度记》是于坚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求诸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等,全书配以摄影图片互为表里,为读者带来亲临其境般的阅读感受。 此次增订版,作者还增加了一篇两万余字的《在印度迷宫深处》和四十张相应的摄影图片。该文记录了诗人于坚和来自全世界的诗人一起拜访印度的一座监狱,给囚犯们朗诵诗歌的一个经历。经历非常特殊,令人对当下印度鲜为人知的一面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