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诗集》 精心挑选了六十多名诗人,71首历久不衰的经典英文诗歌,配以美轮美奂的大幅插画,让孩子浸染在诗歌的绝妙世界中,用诗意的情怀关照生活,用诗意的态度为人处世,让世间纷扰从心中过滤,让孩子的心灵保持纯粹、明净、聪慧。 《民间智慧故事》 以趣味诙谐的言语,意想不到的反转情节,让人读罢欢乐不已,又忍不住深思其中彰显的智慧。插画色彩明快,贴纸和手工图案相得益彰,为孩子带来富有异域风情的视觉展示,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和鉴赏力,提升孩子的品位。 《围炉故事集》 孤独的船夫 生活不仅有阳光明媚,抑有滚滚乌云,以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过冬的小木屋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炖肉,焖肉,煨肉 人生中,总会遇到点奇妙的事,助你渡过难关,谁知道呢? 树林
这是一本记录了香港音乐盛衰史的时光书。知名乐评人毛球(原名苗欣宇)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30年时空,回到香港音乐的黄金岁月,从首流行粤语歌的诞生,到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的登顶时代,从四大天王的光辉岁月,到落幕的孤注一掷,每一首曾经感动我们的歌背后,都有一段触人心弦的故事,每一段关于港乐的动人故事,都是属于你我的共同回忆。书中还有精心制作的伴读歌单,扫码即可聆听书中提到的音乐,原声演绎,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杂文月刊》是刊登杂文、随笔、小品、漫画、讽刺小说、杂文学术文章的杂文类综合性杂志,分上下半月海内外公开发行。《杂文月刊》集中了人们最关心和最需思考的热门话题,尖锐、泼辣、幽默,乃其独特风格;可读、可信、可亲,因而雅俗共赏。《杂文月刊?十年作品精选》为《杂文月刊》十周年作品精选,主要选自其“飞镝鸣处”栏目,侧重于历史方面,以史为镜,借古论今。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
这是一部结构内容独到之书,作者从方言土语开始启程,面对乡村消失的词语,追溯起源或解词造句,注释叙述或颠覆延伸,既是正解又是误读,对沉淀在北中原的民间口语打捞梳理,使之复活并予以鲜润,如旧枝嫁新枝,予古老的语言化石以另一种形态造句成册,让消失成为永恒,让片刻化为凝固,力致在消逝的元素中找到新的阅读,这是一部关于北中原记忆和历史风云的“口语版词典”。
散文集《历历晴川》,以历史脉络为经线,以文化事件为纬线,编织了一个个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片段、历史规律的宏阔叙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评点历史,评点文化,评点人物,需要登高而望、临深而思。这正是此书希望达到的境界。从五帝时期、先秦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历史的长河总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有千回百转的柔肠,中华文化因而既有壮丽又有秀美。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的散文家。她的哀伤体散文在现代文坛别树一帜,其作品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不醉心于生活表象的图解,不沉溺于庸常悲切的哀诉,而具有博大的情感内涵、深邃的艺术意境和诗话的话语风格。抒情哀婉缠绵,意境凄幽淡美,语言冷艳清绮正是其独特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价值所在。《石评梅集(册散文)/山西文华》收录了她的散文65篇,包括《寄海滨故人》《墓畔哀歌》《花神殿的一夜》等。
本书为王鹏程教授近年来的学术札记和随笔集,书中有梅贻琦、朱湘、郝御风 等清华学长的轶事趣闻,有钱锺书情诗、徐志摩空难等史料的钩沉爬梳,有作者清 华求学期间的见闻随记,有染神刻骨的作家和批评家印象记,更有与陈忠实、洪汉 鼎等作家、哲学家的交往回忆,文笔质朴简洁,情深意切。读来既可以领略大 家风骨,又能探知历史隐幽,有诗意、有真趣,尽润人间风光。
《穿行于夜色的松林(插图珍藏版)》收入张炜散文佳作多篇,包括《忧愤的归途》《筑万松浦记》《它们》等。散文在张炜的创作版图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不止是因为他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更在于他可以凭恃散文文体的自由,切直深沉又坦荡洒脱地进入受限于小说和诗歌文体美学的严饬而不得或不便深入的领地。他一方面充分实践散文文体的弹性,比如他有为数不少的散文并非是“规范”的散文,而是整理自各种演讲、发言、采访、座谈和讨论,它们体制任意,一改他美文写作的“自语”姿态,保留口语的习惯和对谈的亲切,有鲜活的现场感,别具一番见情见性的感召力。他又注重思想力对散文文体的统摄,给散文自由的形式强度筑起精神的堤坝,在他很即兴而就的文字里,精神含蕴的浓度也并不逊色于那些流传广泛的名作,也同样具备“建设
本书系作家陆永建的随 笔的结集。内容大多是作者 从自己读过的文学书籍、鉴 赏过的艺术品入手,从自己 的人生阅历和文艺经验出发 ,阐发自己对文学和艺术本 质的深刻思考、理解,对世 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作者通过对文学艺术创作审 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梳理和 解析,引导人进一步理解文 学艺术美的本质和内涵。展 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高 雅的品位,颂扬了真善美的 人文价值,写出了生命的厚 度。
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暂定名)从原书的一千余封信中选译了二百八十封。取舍的范围,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说明夏洛蒂之为作家;说明她之为人。后者以表现她的思想为主,但也涉及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她的学业和工作、家庭、交游、爱情和婚姻。
《阅世录系列图书:人与自然》是一本文集,作者站在“道法自然”的高度使每位阅读者懂得如何敬畏自然,如何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如何在我们改造社会、塑造自我的过程中让自然万物发挥能量、合理地为我所用。全书句句融合作者自身丰富阅历,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悠长。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仅存八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高峰,关于它的著述亦弥漫着传奇色彩。王尧另辟蹊径,于日常生活中聆听弦歌,在历史回响中抵达现场,西南联大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讲述。 “三驾马车”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大师巨匠陈寅恪、冯友兰,名士风骨朱自清、闻一多、郑天挺……作者回到困境、欢愉、黑暗、光明、约束、任性、革命、保守、崇高和卑微等鲜活的肌理中去叙述西南联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论联合,“在动乱时期主持一所大学本来就是头痛的事,尤其要让三个个性不同历史各异的大学共同生活”;论制度,“三校的传统便是学术独立,教授治校”;论社会,“昆明一隅,九儒十丐”;论知识分子,“他们一直思想和生活在新文化与旧道德的双重秩序中”;论生活,“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