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参考地图册》是一本高中和初中学生使用的便携带、集成性高的历史地图参考工具书,包含历代中国疆域版图变迁和详细的中外历史大事件年表。以学生备考和教师教学需求为准绳,整理体系和栏目,体现特色。重在突出中学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参考用图,整合人教、岳麓、大象三个版本的高中教材和部分初中教材,结合新考纲编制。采用大规格的纸张印刷,开本大于市场上传统的 32 开产品,地图图幅增大、学习内容增加。
.
本书合并整合人教、岳麓、人民三大主流版本,每一单元包含考情分析、思维导图、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典例精析几个大栏目,强化基础,注重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知识全面,体系完备,适合各地区学生使用。
《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作者刘冰原是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亲身经历了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并因其所处的地位而深受冲击`。十年中,刘冰等人三次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信,反映清华大学“文革”的一些错误做法以及“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共和国史上那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教领域首先发动的,清华大学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首当其冲。1975年8月和10月刘冰等人告发迟群、谢静宜的两封信被毛主席批为“矛头是对着我的”,这使清华大学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处于风口浪尖上,刘冰等人也被打为“右倾翻案的急先锋”。
《历史的拐点》的13个精彩故事,悬念迭起,惊心动魄,内涵深远,影响至今。这13个故事,扇面般展开了中国历具影响力的13次改革进程,并且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时期的改革对照起来加以比较。这一主题,在当前的“历史热”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13个精彩故事连缀在一起,形象地描画出中国改革史的轮廓。动感现代的文笔、别出心裁的结构、突破陈规的解读和枝繁叶茂的细节,更增加了阅读的魅力。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当代中国改革大业,与历史中国的诸多改革息息相关,不论是发动时机、战略选择、机会把握还是难点所在,乃至改革哲学等各方面,都能从历史的观照中找出相应的影子。先行者的成功经验,更值得深思。 改革就是拐点,成功和失败都是拐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失败,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机遇。 今天中国的
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 ——郭德纲 “说起来谁都不信,我其实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郭德纲在“郭论”系列的《捡史》中说,“最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着,读读书,看看戏,就觉得很快乐。” 他喜欢读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说‘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就是这个意思。” 《捡史》是百万经典“郭论”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纲通过剖析历史人物,复盘一场场暗流汹涌的权力游戏,剖析君臣博弈法则,发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处。学说话、学办事、学为人处世,不可不读《捡史》。 从庙堂到江湖,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阴谋阳谋、君臣博弈法则、韬晦心术、中国式社会人情世故,尽在郭论《捡史》篇。
石不易著的《鬼脸历史课》参照课程标准.用小说的笔法,杂糅散文、杂文的技巧,再以有趣的历史故事为佐料,把历史课本做成一道大众化的开胃菜!幽默、传神地再现了历史教材没有涉及或一笔带过的历史场景,帮助中学生立体构建知识背景,轻松拓展历史人文视野,从而让历史不再枯燥、考试游刃有余。
《从历史看时代转移》由六篇主题不同但又有内在联系的文章组成:以“时代转移的诸种因素”开篇点题,以“重建人文价值与社会伦理”归宗结尾,中间就“明清中国之转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台湾近百年来的变化”、“近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演变”等四个主题分别作具体论述。作者在书中对“启蒙的夭折”、“知识分子与教育”以及台湾的历史发展等方面做了精辟独到的发挥,见解深刻,体现了许倬云先生一贯的文化大中国理念和人文普世价值重建的信心。
《苏东坡》是剧作家徐棻所著的,描写一代文豪苏东坡生平的传记式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苏轼从进京赴考直到病逝的大半生的经历。作者在描绘苏东坡一生的际遇的同时,小说也描写了那段时期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读者看到苏东坡时代的社会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