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 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根植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中。西方思想家格林用灵知主义来关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他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在本书中精彩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西方现代性的主张。
阿以冲突是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最久和最复杂的地区冲突。本书的宗旨是对阿以冲突,特别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的要点进行深入客观的专题论述。全书分三部分:部分,论述阿以冲突及其政治解决的基本情况,“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冲突及其政治解决中的作用,由阿以冲突引发并对政治解决有重要影响的叙利亚--黎巴嫩的特殊关系,以及埃及--以色列边界争端和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三方间边界争端。第二部分,论述巴勒斯坦问题的各主要议题,包括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国家地位,巴勒斯坦领土与边界的演变,耶路撒冷之争,巴勒斯坦难民
本书是从政治学角度对近现代留学精英建国理念的批判之作。本书作者选取留学西方六大国(英法美德俄日)的留学精英,及其思想进行批判,寻求西学与本土化的调和之路。 留学精英对国家建构发挥的积极作用,长期成为论述相关主题的基本进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国家建构也发生了不良影响。两者的对应性审视,才足以将他们对国家建构的完整作用机制呈现出来。留学生之所以前往先发的现代国家,却未能为中国提供相应且有效的建构现代国家的方案,总的说来,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模仿建国的泥淖。对于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地域广袤、其来有制的国家而言,依据自己国家的特殊情况,创制现代国家结构,是实现从传统帝国转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立意很高的国家建构进路。而模仿建国则是立意较低、急功近利的国家转型路径。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包括了试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及其价值、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的性价值取向、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思想述论、试论十六大以来党的农业思想的理论价值、十六大以来党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探析、试论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台方针政策解读等等。
《犹太政治传统--卷二》本卷处理犹太人的资格问题。核心是两个提问: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个问题涉及团体内部的平等和不平等: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成员资格?不同种类的成员资格?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恐惧、敌意,还有尊重等决定多种可能性的相互冲突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和政治大有关系。正如后来罗马公民权的授予问题一样,成员资格的问题历来是政治的核心问题所在。还是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回到犹太人《》的开端吧。
“冷战”作为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才有可能在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回过头来对于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和走向分裂的原因、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重新思考。于是,从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及其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新的热潮。在参与学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研究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西方学界把冷战史称为冷战国际史。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