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华中地区某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为读者提供了新颖而富启发性的视角,是一部有思想冲击力的学术著作。 本书采用“”,的方式叙述,生动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以及村,组和农民个体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实态,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同时又对描述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是对当下中国农村的不可多得的“深度描写”。
如何使学生获得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文学的知识,从而推进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这是摆在古典文学教学者面前的一项课题。笔者有感于此,遂以宋、元、明文学与都市社会生活关系为研究领域,经常徜徉于此领域内外,作些交叉研究,本书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 笔者恪守这样的原则展开研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将宋代市民生活置于雄厚材料之上,加以生发,但绝不是罗列材料,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微观研究,即遵循所谓的“从个别到一般”的科研规律,由点及面,逐渐对研究对象有所体悟,形成自己的见解。 而见解表述可通过各种途径,选择哪一种则又与研究者学养有关。为了使研究成果通俗化,笔者则采取了诗、图、文、史相结合,辅之以散文笔调铺叙的样式。表现在本书中的是以诗说史、证史;以宋代图画、墓葬实物图来鉴别、诠释宋代
本书中所探讨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国家构成的特征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均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日本学者尤其注重从中国古代家族和国家关系上说明这一问题。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家族国家观”。虽然“家族国家观”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共同之处,即在于把中国古代的国家构成看成是家族的简单扩大。而本书作者却对这种流行的观点持不同的意见,他写作这部著作的目的,正是要突破对中国古代国家构成认识上的这种传统模式。因而,他在批评“家族国家观”存在的缺陷和错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皇帝的统治是建立在一种以君臣关系为媒介的秩序构造上的理论。
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的理论意义。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 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根植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中。西方思想家格林用灵知主义来关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他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在本书中精彩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西方现代性的主张。
本书是从政治学角度对近现代留学精英建国理念的批判之作。本书作者选取留学西方六大国(英法美德俄日)的留学精英,及其思想进行批判,寻求西学与本土化的调和之路。 留学精英对国家建构发挥的积极作用,长期成为论述相关主题的基本进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国家建构也发生了不良影响。两者的对应性审视,才足以将他们对国家建构的完整作用机制呈现出来。留学生之所以前往先发的现代国家,却未能为中国提供相应且有效的建构现代国家的方案,总的说来,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模仿建国的泥淖。对于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地域广袤、其来有制的国家而言,依据自己国家的特殊情况,创制现代国家结构,是实现从传统帝国转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立意很高的国家建构进路。而模仿建国则是立意较低、急功近利的国家转型路径。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