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解读基础:孙绍振课堂讲演录》据课堂录音修订补充。学术语言为明快生动的口语代替,智性的深邃与幽默的谐趣水 融,现场师生互动的氛围洋溢,聪明的读者不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目睹西方前卫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面前“一筹莫展”的困境,作者以其足够的文化自信,致力于在继承批判西方古典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过程中,进行文学的(审美、审丑、审智)价值的坚守和理论的突围,当仁不让地提出建构中国式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历史使命,原创性地提出真善美三维“错位”,颠覆僵化的内容决定形式,提出形式强迫内容就范,创造内容,从大量的实例中,深度地揭示出诗歌、小说、散文的特殊规律和系统结构。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可操作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效地解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经典,以文本为中心,将微观分析
闫德明主编的《如何形成教学风格——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初中卷)》收录12篇初中教师提交的“我的教学风格”案例。案例内容主要包括:1.我的教学风格解读(表明并简要诠释自己的教学风格);2.我的成长历程(讲述自己个人成长和教学改革的真实故事);3.我的教学实录(提供能够匹配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实例,可以是三五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堂完整的课);4.我的教学主张(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看法);5.他人眼中的我(学生、同事、专家等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闫德明编写的这本《如何形成教学风格——基于实践智慧的理论审思》是我的教学风格丛书之一。全书分五部分:导语——教无风格,何以立教;上篇——教学风格研究的成果述评;中篇——教学风格案例的多维解读;下篇——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案例节选索引。
《名师工程创新课堂系列》邀请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本书为其中一册,全书包括融入游戏的音乐课堂、多元组合的音乐课堂等内容。
本书采用课堂教学的思路,以课堂教学实录的形式,对十多位的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景再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名师点评相互融合,逐层展开,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双重效能,共同推进新课程在语文课堂中的步伐。
现代教育中的规训是怎样产生的?教化的理想是如何被遗忘的?精神教化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 本书从现代性的文化处境出发,在理性、个体化、自我实现、理想、道德、知识等方面探究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分析了教育中的规训结构与教化的困境,研究了规训与教化在现代性演变过程中的对抗与冲突,阐述了规训展现的教育、政治和文化问题,思索重建文化理想、构筑教育生活、治理公共政治的教化途径。 我们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寻求教化的精神家园。思想虽然表达了理想的情怀,却具有指向现实的理性审慎。
听过郭初阳授课的人用三个字来评价他的语文课堂:“革命性”!在很大程度上,郭初阳找回了语文的尊严,找回了语文课堂的尊严。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如果说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那么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则是窗,一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
本书用不同的专题介绍了打造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每一专题有导读与实录两个部分。导读:围绕语文课堂设计展开论述。探讨了包括如何设定目标、认识学习、发现课本中的指令词、如何了解学情、语文课的“语文味”
该书的特点是用大量的案例和精细的图表来介绍形成性课堂评价系统的设计。包括: 一、阐述如何把学科内容细化分成测量主题系列,让教师在不同的年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详细介绍了简化版和完整版测量主题的标准量表,从而能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每个主题的掌握情况。 三、让教师学会设计适用于形成性评价的软件系统,使教师能创建多个测量主题并能轻松输入学生在每个主题上的得分。 四、用幂函数式来计算和统计学生的真实得分,并能观测学生的成长轨迹,提供有效的测量信度。
本书根据项目学习的内涵和多元智能理论,开发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各个不同层次,包括社会研究、科学研究、视觉与语言研究项目等。所有项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帮助学生实施项目学习的指导策略,如搜集、加工、应用信息的策略,展示及廉政价项目的策略等。总之,本书为开展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操作策略。
本书是马里坦在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主讲教授时的演讲集。作者指出,教育者不要用一堆混乱不堪的成人概念去填塞儿童;对于儿童所学的东西,也不要作为死的资料让儿童被动地加以接受,这样会使儿童成为“知识矮子”。并强调,给学生的知识与给成人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各个阶段,知识必须适合于学生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者在书中描绘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力、人文学科和自由教育、当前教育面临的考验等基本要旨,并引出一些值得思索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帮助读者领略马里坦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希望能鼓舞读者从教育经典中思考实际的教育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主要目的是根据观察的科学方法研制适合语文课堂教学观察和诊断系统方法。首先介绍课堂教学观察和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然后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研制适合一线教师学习和运用的观察和诊断语文课堂教学的系列方法,这主要包括:语文教学目标的观察和诊断、语文教学内容的观察和诊断、语文教学方法的观察和诊断、语文教学方法的观察和诊断、语文教师反馈与引导的观察和诊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察和诊断等。每一观察项目有划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观察小项目。每个项目都力求从描述性、数量分析、定性评价的角度设计观察和诊断方法。 本书主要特点:1.突出学科特点。不同学科有与其相适应的具体的观察和诊断的方法。2.重在实践性。观察和诊断需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是重在教学实践的可操作
《教师课堂研究指南》适合于那些为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而希望在他们的课堂和学校进行研究的教师。该书自从1985年出版以来,在英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该书的第二版里,作者特别突出了课堂观察在支撑教师和学校发展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更加强调在整个学校的背景下审视教师研究的重要性。在该书的第三版里,作者力图论证,教师研究不仅应该在整个学校倡导,而且教师研究也应该坚定不移地聚焦于教和学。该书的目标就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实用的指南,指导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研究,指导他们把这些研究活动与他们教和学的知识技能的拓展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一位儿童教育学、心理学资深学者与一位资深一年级教师,经过十年的论证和实践,历时两年倾情打造的合力之作,献给所有经历过苦恼和正在苦恼的一年级新生教师,也献给所有充满期待又满心困惑的一年级新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