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集体性潜心研究之后,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也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出版七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红皮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它不
《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是著名教育家孙维刚的力作,自1980年起,孙维刚开始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六年一循环,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书中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和教育上的思考做法,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书中指出作者在教学和学习上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等。
.
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诉求是什么?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进展,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发生变化。学校不再是 知识的配给所 ,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因此,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钟教授认为,瞄准 核心素养 的学校 课程 、基于 课程 而实现的 教学 ,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 学习 ,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作者聚焦课程文化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重建,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的问题,旨在回答我国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直面的一系列课
《透视可见的学习》展示了约翰 哈蒂突破性研究中令人惊叹的 内部图景 。作者约翰 哈蒂和克劳斯 齐雷尔一起开始了一项新任务,即在这项享誉国际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将研究的力量与学校的真实 现场 经验相结合。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 可见的学习 的故事,为忙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南,以说明 可见的学习 研究为何如此重要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本书包括: 约翰 哈蒂与克劳斯 齐雷尔之间的一次深入对话。 聚焦 可见的学习 的核心信息,并推断这些信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现实意义的结构清晰的章节。 对 可见的学习 常见问题的答疑,为学校运用学习的语言和迈向成功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对当前包含超过1400项元分析的数据库的概述。 这本简短精悍的指引概述了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将哈蒂的研究转化为更加卓越的学校表现
《教育哲学》重点阐发四个教育原理,这四个教育原理构成本书的灵魂。 首先,社会转型必导致教育在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之间重新作出选择。乱世必重视 奖励耕战 之刚性教育。第二,有效的体育要么依赖于劳动要么依赖于运动。第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德育改革)总是立足于情理冲突并由此走向情理交融。第四,有效的知识学习(智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心物冲突并由此走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尊德性而道问学 的兴发教学。
《请相信人》是苏霍姆林斯基为其核心教育思想 人 是最高价值 奠基的经典著作,全书阐述了一个朴素的原理: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人与人的相互信任是教育活动正常展开的基础。全书收录了12篇案例短文,凝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职业生涯早期看见儿童、关心儿童、研究儿童、培育儿童的科研成果与教育智慧,探讨了诸如敏于关注儿童心灵、如何处理好个体与集体教育的关系、如何让少先队员承担社会义务、如何转化 困难生 等教育主题。阅读本书,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人文意识,激励他们在面对多元教育情境时,端正教书育人视角,采取适切手段方法,进而改进育人效果。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出路就是改革。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 量的扩充 转入 质的提高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 技术熟练者 向 反思性教育专家 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 素质教育 和 重塑教师形象 两个维度,秉持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 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改变? 重点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 学校为何要变革?学校变革的原理和重心是什么?学校如何变革? 学生 知道什么 不等于 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所期许的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任何知识、技能,能够在其人生途程中充分地得以运用,并且借此促进其基础学力与健全人格的成长。因此,学校教育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知识社会时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基于 核心素养 的学校变革的本领就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校的变革》分 核心素养与学习模型的研究 、 有效学习 :学校变革的主题 和 教师教育:寻求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 三编,从国际教育界 学习论 演进的视角,以 新能力说 为中心,瞄准新时代学校变革面临的
暂无内容简介。。。。。。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专享的出路就是改革。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量的扩充”转入“质的提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教育专家”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素质教育”和“重塑教师形象”两个维度,秉持“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各个时期主要教育著作,包括论文、演讲、提案、书信、序跋等,书末附有若干首教育诗。本书既反映了作者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和教育学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目前的杰出地位和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人”的问题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他的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他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共10卷,聚焦他的“育人”思想和实践,包括《做人的故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关于人的思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相信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