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 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开始自省,从此改变态度,因而改变了教育方法。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 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教育学会 东方杯 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喜爱,《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本书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部重要的教育巨著,也是19世纪条件下一部*好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社会对人的影响。本书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作者依据当时的科学成就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学─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特别是对耐心、惊奇和疑惑等心灵─内心感知,对性格的培养以及劳动作用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揭示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为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学和生理学根据。本书分为生理篇和心理篇两大部分,上卷包括生理篇、心理篇之意识;下卷包括心理篇之感知和意志。本书为下卷。
本卷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从教育制度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分别加以介绍,说明它的方方面面是怎样形成、变革、发展的,现状是什么等等。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徐淀芳主编的《行者有其路(2013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论文评选成果集)》精选了2013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评选的部分获奖成果,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报告”两方面,反映了上海市青年骨干教师的教研活动策划能力,为广大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伯顿·克拉克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也是一位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社会学者。他的主要学术著作在翻译引进我国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广泛的反响。克拉克教授通过组织分析和跨国研究,从内部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性及高等院校的运行规律,通过学术分化理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生教育理论、创新大学和组织变革理论,以及多学科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更为广泛和深刻地探讨了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根源、要素成分及各种条件,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功能的特性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对丰富高等教育思想宝库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作者依循从综合一具体一综合的逻辑思路,构建了有效解读和分析的结构,全书分四编,共九章,对克拉克教授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进行了综合系统的介绍和探讨。通过比较研究,作
本卷为明代的教育制度,全书着重选择了构成明代教育制度主体的国学、地方儒学和作为这一制度补充的小学、书院和其他教育类型,以及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科举进行研究。
本书收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百所高校的校训、校徽、校歌,并对校训、校歌和校徽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和介绍。力图全面梳理高校校训、校徽、校歌蕴涵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高校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培育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作为多卷本《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近代分卷,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鸦片战争后80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 本卷由三大板块组成。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意在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一鸟瞰式的回顾总结。第二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围绕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教育理论的构建这两条主线展开。第三编: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一方面从总体上剖析近代教育家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更着眼于近代以来教育思想的承传、嬗变和不同时期教育家各自的独特贡献。
郭阳的《陶行知全集 1-12卷 篇目索引》按照汉语拼音“音节表”的顺序编排,先以每篇文章篇目的首字音序归类,每类中再按照音节的顺序排列。索引中,篇目凡在《全集》中有注释的不再注释;从篇目无法直观理解其内容的,则加以注释说明,并于篇目下以*表示;索引中篇目后的数字为该篇在《全集》中的卷次和页码,如:7,233即表示《全集》第7卷第233页;索引中篇目后括号中的内容,为区分同名篇目的限定词,如:爱(他如果不来),爱(意中之人何处产);《全集》篇目中之附件均在本索引中独立成条目,以“见”所属篇目;凡篇目用小写阿拉伯数字开头的,以数字后首字的音序归类排列,如:《1924年中国教育之回顾》即以“年”的音序归N类进行排列。
作者的这本《教育经济学》教科书版于1997年出版,2001年修订过一次,为第二版。这是第二次修订,即第三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研究成果的丰富,第二版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特别是需要补充、修改和丰富教育经济学新的学科理念和新的数据资料,为此,本次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补充了新内容。书中加入了作者和作者的研究生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诸如教育产权、人力资本产权、学校经营、教育消费、教育服务、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等。 其二,精简删除,重新组合了某些章节。把有关教育投资和教育经济效率的内容各整合成一章,较为集中地加以阐释,删除了一些过时的内容。 其三,删除了一些过时的数据资料,补充了新的数据资料,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使本书中的数据资料更为新颖,更
陶孟和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部明确以教育与社会之关系为研究对象,并较为系统地研究教育社会学的著作,标志看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本书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命题在今天看来,都不失为高见。同时,本书亦深切反映了陶孟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全集》的编纂以原稿或印本为据。编者对各篇之间的某些重复做了一些删减,对个别明显有误的地方做了一些修订。其他包括文字、用词、标点等基本上都按原版排印,力求保持原作的面貌,反映出写作的时代特点。对《全集》中的“个案研究”“鼓楼幼稚园的儿童生活写真”等照片都重新进行了制作,编写的儿童读物、课本、教材因数量较多,只选用部分有代表性的篇目、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