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 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 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脐灸养生法是对古代脐疗理论”、“艾灸理论”和“砭石疗法”的现代传承和发展。 本书的特点是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大量实际应用过程中拍摄的图片,弥补了以往图书中只介绍理论知识,而实际应用指导性不强的不足。同时,本书作者团队在脐灸的实际临床中有丰富的经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内容提要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风、寒、暑、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x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
刘持年主编的《周凤梧》分为医家小传、医论医话、临证医案、诊余文抄等四部分。除了介绍周凤梧教授的从医从教经历外,重点阐述其治学方法与门径,弘扬其学术创见与观点,挖掘其临证经验与技艺。 本书医论、医话、医案荟萃,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中反映了周凤梧教授的学术成就。适合中医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学习。
《石室秘录》为清代名医陈士铎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自号大雅堂主人。幼习儒术,以医名世。陈氏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是作者晚年的一部力作。金以谋序称其“立方固奇,而立论甚正”,《山阴县志》称“治病多奇中”。 全书共分六卷,依次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卷一至卷五上,以冶法为纲,依次列举了约一百三十种治法。卷五下记述五行、阴阳、脏腑、四时与疾病的关系等十七论及儿科疾病。卷六设伤寒、中寒、中暑、水湿、热症、燥症、内伤共七门,每门中分别论述了各有关疾病的治法;此后又述血症、腹痛、喉痛等杂症治法十六条。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法,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原则与常用方药,是一部理沦联系实践,理法方药赅备的治法专著。 本次出版是以清雍正八年(1730)萱永堂本
本书围绕楼丽华教授“四辨识病,温通治痈,三机调增,扶正抗癌”的学术思想进行展开,特别是对其在乳腺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独创“温阳派”的治疗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旁及乳腺增生病、乳腺肿瘤,从理论总结,到科学研究,再到临床病案,自成体系。
王新陆主编的《徐国仟》系统介绍了徐国仟先生的学术成就,重点总结其治学思想,临证经验,并着力反映了徐老在文献研究和伤寒记学术研究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适合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为我国 中医皮肤科专家徐宜厚教授口传心授的笔录。全书分十章,内容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又包含了疾病的诊疗思路,重点介绍了黏膜、手足、颜面部皮肤病以及毛发疾病的诊治,并对60首皮肤科常用效方予以浅析。全书内容丰富,理、法、方、药结合,辨证施治,其经验弥足珍贵, 临床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中医、西医皮肤科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先秦诸子”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考研中医综合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题型是160道选择题,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试题既考查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力。 特别是其中中药学、方剂学与针灸学等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学习者记忆大量内容,素有“针药剂,真要记”的说法。对于参加中医考研的考生以及在广大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来说,记忆问题是令人望而生畏却又不得不跨越的难关。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本书以手写助记、填空自测为主要特色,综合小开本、歌诀助记、讲课视频等多种助记形式,帮助考生专门解决记忆问题,所谓“填空都不怕,选择那算啥”,相信本书能在考研类图书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古代经典图书一直是所有中医学子的 书目,不仅阅读,还需要背诵和深入领会。上述古代经典读物,在市场上有很多版本,本套丛书采用大32开,响应目前全国开展的阅读季活动,让 多的人热爱中医,阅读中医。医醇賸义为清代医家费伯雄著于同治二年的中医古籍。全书以查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先论病证,次载医方。是一本很好的临床参考书。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3:给作息不规律者的养身补救法》内容简介: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如何“防”呢?中医有一个词,叫“因天之序”,也就是说要因循“天”自身的运动顺序来养生,概括来说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顺应这个顺序,人体就安然无恙;反之,违背了这个顺序,就会百病缠身。这种变化叫四季节律。后来,中医将这种规律细分,应用到每一天,就是日节律。一天之序始于寅,终于丑;经气之序起于肺,终于肝。人也应顺应这个规律而养生,这就是十二时辰养生法。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现代人已经很难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这样就会导致“天”与“人”相冲突,而这正是现代疾病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所以养生的重点也不在于如何“遵循天时”,而在于如何将这种冲突降到。本书就是本着这个目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一是中医“内证”的领域。《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由赵金坤、戴东主编的《肿瘤基础影像诊断须知/医患交流癌症防治与康复系列丛书》以问答的形式,通俗化、深入浅出地从读者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各类恶性肿瘤的分类、致病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进行检查诊断,确诊后如何治疗,提高广大人民对恶性肿瘤防治的认识,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开展有利的预防措施;了解肿瘤的早期症状,正确对待肿瘤的治疗,接受合理的治疗措施,以及治疗后的康复措施等内容。本书的观点、方法均以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依据,内容严谨、准确,旨在帮助大家解除疑惑,克服对肿瘤的恐惧,全面了解肿瘤的相关知识,对肿瘤的治疗、康复和预防给予指导和建议。
《肿瘤介入诊疗百问百答/医患交流癌症防治与康复系列丛书》编者于海鹏全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的青年专家学者组成。本书是以肝癌、肺癌、肾癌、骨与软组织肿瘤、妇科肿瘤等病种为导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讲述了各个疾病对应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栓塞治疗、物理消融(射频、微波、冷冻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在介绍疾病诊疗的基础知识、介入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患者需要,介绍了不同治疗技术的特点、注意事项等。为患者在治疗策略及方法选择上提供依据.希望本书为肿瘤介入治疗患者提供帮助。
考研中医综合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题型是160道选择题,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试题既考查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力。 特别是其中中药学、方剂学与针灸学等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学习者记忆大量内容,素有“针药剂,真要记”的说法。对于参加中医考研的考生以及在广大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来说,记忆问题是令人望而生畏却又不得不跨越的难关。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本书以手写助记、填空自测为主要特色,综合小开本、歌诀助记、讲课视频等多种助记形式,帮助考生专门解决记忆问题,所谓“填空都不怕,选择那算啥”,相信本书能在考研类图书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疑问呢? 如何才能跟还不会说话的孩子 好地交流呢? 怎么才能提高丈夫育儿的积极性? 提升孩子勇气的 方法是什么? 如何让食物 适合孩子食用? 早教真能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怎样应对幼儿园、小学的入学考试? 母爱是天性,但是育儿的方法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够具备。新手妈妈怎样才能轻松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呢?来自德岛的 幼儿园园长祖川泰治老师,根据自己从教30年的经验,总结出52个简单易行的育儿小妙招,通过这本《不会失败的育儿小妙招(2挖掘0-6岁孩子的潜能)》手把手教新手妈妈养育孩子的方法,让育儿的每 都充满快乐。
余景和(1847~1907年),字听鸿,号少愚,又号萍踪散人,江苏宜兴人,为晚清名医。余景和师承孟河名医费兰泉3年,尽得其传,且对当时名家兼容并蓄,内科、外科造诣皆深,善治内科杂病,亦兼通妇科、儿科、喉科和外感病证。 本书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3月出版的《余听鸿医案》为蓝本,深刻辨析医案中的医理、精神,对案例中的诊治思路及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反映余氏的学术思想,推广其临证经验,以启发后学。
本书作者陈雁黎主任医师遵恩师胡希恕先生所嘱,对《伤寒论》五十证进行辨析,尽显跟师所悟、跟师所得。遵胡老“读《伤寒论》要上下联系、前后对照、要以论释论,用仲景的话解释仲景的论”的指导原则,对《伤寒论》的40个证候和10个证治,进行了归纳、分析和鉴别,以冀初学者对《伤寒论》所述的“证”有所了解,有利于认识疾病和明确诊断,从而达到辨证准确之目的。黄煌教授评价此书道:“秉承胡希恕先生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立足经典,贴近临床,不空谈,不随俗,内容实在,是学习研究胡希恕医学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