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八个章节。每一章的内容都包括几个知识点。用文字、图、表各种方式综合讲解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检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所有内容采用中文和英文对照形式。 本书以中文和英文对照的形式呈现所有内容,针对性强。本书对基本乐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乐理知识讲解得细致入微又一目了然。在文字表达上 易于被读者接受。除了精讲乐理知识,每一部分内容都介绍了乐理知识学习和答题的思路、技巧等,相当于方法论。除了学习知识外,对应对各种类型的乐理考试都有很强等。
《音乐基础知识考级教程》是武汉音乐学院结合本院的音乐基础知识考级,针对本考级的特点精心编写的配套教材。本书分为上下册,上册是内容详解卷,下册是模拟练习卷。上册共16章,内容为音乐基础知识的详细解析,章节包括乐音体系及音律、记谱法、节奏与节拍、音程、和弦、调式总论、大小调式音阶、中国民族调式、变音体系、调式中的音程、调式中的和弦、移调与转调、中外乐器、中西音乐历史简述、音乐欣赏、视唱练耳。下册包含2章,内容是音乐基础知识考级各级别的知识点陈列分布说明、对上册的使用指导及建议,以及在上册内容基础上,针对各个级别中的各种考点而编写的模拟试题。 本书所对应的音乐素养考级共有3个级别,为武汉音乐学院所有乐器类型考级的前置音乐素养教材,从学习音乐需具备的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起,易理解,难度根
根据英皇考级 考纲编写。②题型按英皇考级真实试卷设置, 程度还原真题。③一级~四级,共20套试卷,1500道题,涵盖英皇考试所有题型。强化练习、巩固知识、训练应考技巧。④适合平时练习、学习自测、考前冲刺。
根据英皇考级 考纲编写。②题型按英皇考级真实试卷设置, 程度还原真题。③一级~四级,共20套试卷,1500道题,涵盖英皇考试所有题型。强化练习、巩固知识、训练应考技巧。④适合平时练习、学习自测、考前冲刺。
本书以说唱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核心,对这一领域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历程、学术成果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回顾和总结。 前半部分将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探讨各个阶段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研究特色,港台与海外地区的中国说唱文学文献研究因情况特殊,单独进行考察;后半部分分别对敦煌说唱文学、诸宫调、弹词、宝卷、子弟书、评书和说唱文学志书等研究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本书的研究为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为 为深入的探讨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有志于此的年轻学人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及学术信息。
《英皇考级钢琴演奏备选曲集.八级.2025 2026》由王启达主编
《中老年歌曲改编的钢琴曲集(大字版)》主要内容包括:爱你在心口难开、爱在我心中、薄雪花、北国之春、别亦难、采红菱、初恋的地方、春之歌、但愿人长久、纺织姑娘、敢问路在何方、告诉你告诉我和故乡的亲人等。
《英皇考级乐理(五级)专项训练》由王启达主编
与绝大多数其他版本相比,维也纳原始版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一般的“乐谱”。该版本提供了最忠实于作者原来意图的谱子,有助于澄清由于传言和虚构造成对经典作品的大量歪曲误解,用详实可靠的考据为风格这个表演艺术中最复杂困难的领域贡献了全面深刻的见解,对许多演奏细节一方面强调了历史和传统的真实性,同时也给“现代解释”和个性风格留有余地。上海教育出版社音乐出版中心引进这个杰出的版本,为中国的钢琴教师、学生和音乐理论家做了一件大好事,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我对他们的眼光和魄力表示感谢和赞赏。
《英皇考级乐理学习手册(1-5级)》作者参照“英皇考级乐理大纲”,将在“英皇考级”乐理1—5级的考试中出现的内容进行提纲式、要点式的总结和排序,提供了一些辅导学生和培训教师等方面的可行方法,并附上每级的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希望能以指导手册的形式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们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以说唱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核心,对这一领域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历程、学术成果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回顾和总结。 前半部分将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探讨各个阶段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研究特色,港台与海外地区的中国说唱文学文献研究因情况特殊,单独进行考察;后半部分分别对敦煌说唱文学、诸宫调、弹词、宝卷、子弟书、评书和说唱文学志书等研究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本书的研究为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为 为深入的探讨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有志于此的年轻学人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及学术信息。
张冲所著的这本《电影文化研究》对诗意的文艺电影、大师经典影片、好莱坞商业电影、华语成熟类型电影、内地导演文化输出出现问题的电影、呈现东方文化的电影之作及独立电影等进行了仔细的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跨越时间与空间,分析不同层次的电影,并尝试揭示其文化内涵与艺术张力的差异。 本书的各个章节皆立足一部影片进行深入分析,其间看似没有内在联系,实则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来解读中外不同层次的大师之作、艺术影片及商业类型片,解码其文化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及台词叙述方式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全书搜集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的文章约60篇,按时期分为上篇“困惑篇”,下篇“求索篇”;另加两个“附录”——“亲情篇”、“激励篇”。“困惑篇”是在作者以前写的《作曲家的困惑》一书基础上精选、补充、修订而成,大部分完成于80年代;“求索篇”是这次辑录,主要写于90年代;“亲情篇”是个人精神领域里的“自白”,感情色彩较浓;“激励篇”则是国内外乐坛对作者的主要作品的评论选辑,以及师友们的书信摘录。 作曲家用音乐代替了文字,评论家用文字解绎着音乐;两者方式虽各相异,却都源出一处!一支笔写总谱,一支笔写文章,这既然已成为作者生活之必然,作者也就不管它规矩方圆,顺其自然地写下去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首为两把小提琴、弦乐队与通奏低音而作的协奏曲,原本是为一组拥有个独奏声部而作的器乐组曲。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出自德恩(S·W·Dehn)1851年编订的版本,但该版本1945年遗失,柏林德国国家图书馆的目录上也删除了该条目。而我们现在的这个版本,是以德恩可靠版本(EP23 la)为依据的。然而还有另一个来源,即所谓的1760年的“海因版”(Hering,手稿),可肯这是由卡尔·菲利普·埃玛努挨尔·巴赫(约·塞·巴赫的第三个儿子)的抄谱员海因绘制。尽管其性并不高于前者,但其中的慢乐章(6、21、34、46小节)独奏键盘乐段4次反复仍给人很特殊的印象。海因版的数字低音部分加了指法,尽管是为竞奏加难度而做的微不足道的做法,但却是保留了当时的惯例与装饰性。海因版认可了乐章第86小节数字低音的解释(第二小提琴与低音提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