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之一。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优选的特点在于,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经济学模型。书中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讨论。第8版更新了全书数据和习题,新增了“新闻摘录”“专家看法”等专栏。此外,第8版还配套了英文版的MindTap在线学习平台,内容包括互动电子书、视频导读、学习指南、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 本书为曼昆《经济学原理(第8版)》的微观经济学分册,适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以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使用。
《世界文学史》是在作者发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自90年代以来,多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欧美以外,逐渐改变了世界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版图,鉴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读者逐渐把眼光从欧美扩充至南美、中东、非洲、远东等整个世界,高校中的相关课程设计也在逐渐调整,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教材可供选择。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教材都是多人合编不同,本书是一人所著,个中观点和行文较统一生动。本次修订,作者会在重点欧美以外,还注重以诺奖得主为点,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学圈,从而呈现层次分明的世界文学景观。
本教材在梳理与发展拉丁舞本体内容的前提下,创新性的融入了具有历史内涵的欧洲宫廷礼仪舞(上)、弗拉门戈风格舞(下);充满童趣的趣味与表演性舞蹈(上)以及表现家国情怀的校园情景舞蹈(下),进一步完善和实现教材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文化性。此外,教材依据等级考试便于规范操作的特定要求,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从而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按不同年龄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划分为10个等级,第一级至第五级主要供5至8岁儿童学习,第六级至第十级供9至13岁少年学习。由考级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新版教材进行了审核,对新版教材做出较为合理的改进,新的教材在级别设定、级别排序、动作难度等方面均有相应的调整。
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元代文学历史记录杰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家,是中国戏曲第一高峰元杂剧的创作典范。本书由关汉卿现存18部“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构成,“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附录“有关关汉卿生平及评论资料摘编”。每部杂剧前面有导读,介绍该剧主要情节、艺术特色、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出流变等;对杂剧中的词语进行注释,介绍相关典故及戏曲知识,注释简洁,便于读者阅读;校记总论杂剧现存版本,精选底本,参校不同版本,录入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便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散曲部分对于曲词进行详细的注释,在每个曲牌的开端,还加上了提纲挈领式的按语,既有对于曲旨的阐释说明,又有对于作品艺术性的品评。本书文献全面可靠、整理细致简洁、注释精当准确,加上丰富的学术信息、精心的编辑设计、高质量的印制
本书是为配合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而精选的现代文学作品选。按照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精选了现代文学目前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基本上呈现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致状况,表露了作家创作的实绩。另外,本书还按照创作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来编排,充分考虑了文体的发展状况,也便于教学和课堂讲授。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重要的辅助教材,也是文学爱好者喜爱的文学读物。本书初版于1992年,多年来一直被许多大学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或文学赏析课教材。2001年增订出了第二版,2013年增订出版了第三版,这一次修订是第四版,保留了初版本的特点,即侧重文学审美价值,但又吸收了许多现代文学任课教师的意见,尽可能呈现现代文学史的面貌,适当考虑作家的代表性,增加一些在文学目前有影响和地位的作品,以更好配合教学的需要。因篇幅
艺术和美,向来是一对难分难解的概念,作者希望能站在哲学高度为这对概念作出一番启发性的阐释。本书以影响艺术史、艺术批评史发展的中西方美学文著为资料来源,结合当代问题和前沿研究成果,对基本概念、经典理论进行重述,形成一套对理解艺术行之有效的哲学知识系统;同时,也对相关的常识和知识点进行了介绍,辅以推荐的阅读书目,帮助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和了解艺术美学。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古文字学基础,讲述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古形、古音、古义。下编为古文字学专题,讲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古文字。书中附有大量的古文字图表,并对一些著名的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刻辞、玺印名篇作了释读。《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既适合作大专院校的古文字学教材,又适合作古文字、书法爱好者的入门书。
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元代文学历史记录杰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家,是中国戏曲第一高峰元杂剧的创作典范。本书由关汉卿现存18部“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构成,“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附录“有关关汉卿生平及评论资料摘编”。每部杂剧前面有导读,介绍该剧主要情节、艺术特色、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出流变等;对杂剧中的词语进行注释,介绍相关典故及戏曲知识,注释简洁,便于读者阅读;校记总论杂剧现存版本,精选底本,参校不同版本,录入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便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散曲部分对于曲词进行详细的注释,在每个曲牌的开端,还加上了提纲挈领式的按语,既有对于曲旨的阐释说明,又有对于作品艺术性的品评。本书文献全面可靠、整理细致简洁、注释精当准确,加上丰富的学术信息、精心的编辑设计、高质量的印制
本书在对李青萍的艺术生涯与艺术观念梳理、勾勒和开掘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李青萍的绘画艺术。重点对其晚期作品的题材、绘画主题、绘画语言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全方位展示李青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艺术风格,着重从社会时代、历史文化、荆楚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女性意识、师承以及学养、个人独特的性格等方面,阐释李青萍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同时力图在多维的视野中,将李青萍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同时代的抽象艺术家以及女性艺术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开掘李青萍极其富于个性特征的绘画艺术风格,凸显李青萍绘画艺术的特殊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中国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史坎坷曲折,在具体的演进发展过程中,李青萍是一条潜藏的暗线,是一个极富代表性的历史缩影,是一个具有特殊
本书为北京大学数字化教材立项配套纸质教材。 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三个基本元素: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社会学着眼于影视片的社会价值,技术专注于影视片画面内容的实现手段,对于这两个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而介于二者之间的——诗的元素,即影视语言和剪辑艺术,则很少有人认真详细地讨论。 本书是一部讨论影视语言与剪辑艺术的教材,不但系统地阐述了影视剪辑的规范、方法和流程,详细地介绍了影视剪辑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还深入地探讨了影视语言的基本语法和使用规范。按照影视语言的语法架构,本书设计了四个单元。第1单元“字法”,认识剪辑的基本单位,即镜头,包括剪辑基础、景别选择、镜头角度和镜头视点,为影视剪辑做知识准备;第2单元“词法”,了解镜头的组接规范,包括时间长度、镜头剪辑和方向匹配,为影视剪辑的
当代摄影风云诡谲,留下无数经典的话题,也预示着当代摄影的诸多走向。面对当代摄影的话题,如何解读,如何找到未来的路径,是每一个摄影人包括摄影爱好者都应该关注的要点所在。回顾当代摄影曾有的迷阵,突破重围,找到未来的路径,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探寻。林路,男,1956年6月出生于上海。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2001年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评选的中国摄影国家优选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举办过多个个人摄影展,具有丰富的策展经历。主攻摄影理论,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90多本,约600多万字,其中多部著作获得重量奖项;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其中多篇获得重量奖项,包括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居于同类书前列,发行量超160万册。 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订本)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居于同类书前列,发行量超160万册。 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订本)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居于同类书前列,发行量超160万册。 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订本)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居于同类书前列,发行量超160万册。 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订本)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19》由石亚洲,马国伟主编
艺术和美,向来是一对难分难解的概念,作者希望能站在哲学高度为这对概念作出一番启发性的阐释。本书以影响艺术史、艺术批评史发展的中西方美学文著为资料来源,结合当代问题和前沿研究成果,对基本概念、经典理论进行重述,形成一套对理解艺术行之有效的哲学知识系统;同时,也对相关的常识和知识点进行了介绍,辅以推荐的阅读书目,帮助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和了解艺术美学。
《舞台设计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述评:空间之可读,在于理解、领悟、解读;戏剧空间是动作空间、审美空间、知觉空间、交往空间的四位一体;布景与动作间的联系、支点、路径和转换、容纳演员活动的空间是动作空间的新思维;引入符号学的舞台空间具有实用与审美、现实与非现实的双重特质。作者胡妙胜是我国现当代舞台美术设计理论的先行者和领军人,他立足舞美设计的创作实践,潜心苦攻哲学、心理学、美学和中外艺术理论,借鉴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现代西方的文艺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阈,全面、完整、细致地考察了现当代西方舞台设计历史和中国现当代舞台设计案例。本书曾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书内容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摸索总结的成果,且经实践证明对摄影初学者大有裨益,可作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拍摄的参考依据。另外,针对图片摄影内容,附有配图,标明曝光数据及图片解说,供学习欣赏。本书编写过程中为避免枯燥理论及空洞说教,图片介绍、拍摄数据等文字尽可能简明通俗,以便使初学者尽快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认识摄影构图及摄影用光的基本内涵,熟悉镜头语言。希望对读者掌握图片及视频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