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详实的统计数据, 科学的统计方法, 美观的统计图表, 直观展现了我国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现状和趋势, 深入剖析了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为现阶段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本报告含综合篇 (该年度全国文化 (和旅游) 发展基本情况)、该年度各地区文化 (和旅游) 发展情况分析以及该年度全国文化 (和旅游) 发展主要统计数据等篇目。
由张凌云主编的《世界旅游市场分析与统计手册(第3版)(精)》共有6编,27章。主要包括:世界旅游市场概况、亚太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体例统一,资料翔实,语言流畅,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可供旅游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士及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经过二十多年对西藏摄影作品的收集、整理、研究,从一千多幅布达拉宫的影像作品中精选121幅编撰成此书。这些摄影作品包括1901年至2022年拍摄的布达拉宫影像,时间跨越121年。书中不少作品来自早期西藏摄影目前的多位重要摄影家。作者将这些影像作品按时间轴排序,以布达拉宫这一视觉符号结合西藏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流动画卷的形式将一百多年以来各个时期的布达拉宫展现在读者面前。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既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市场的核心吸引物,也是旅游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创收的重要来源和我国旅游业形象的重要体现。2013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A级旅游景区规模不断壮大,精品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新兴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在带动就业、引导投资、拉动消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综合效益日益显著,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城乡互动的加快,乡土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迁,以吸引城里人前往感受乡愁、留住农村人内心乡愁为主导的“乡愁+旅游”形式越来越受重视,而依托流域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也成为乡愁/乡土/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催生了由村落(社区)向区域、流域等对象拓展的研究范式。在中国转型背景下,黄河流域社会文化转型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契机,并带动地方社会生计模式和社会空间的转型。 《乡愁中国:黄河乾坤湾流域旅游空间生产研究》以横跨山西、陕西的黄河乾坤湾流域乡愁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线索民族志方法,遵循流域人类学理论,通过剖析乾坤湾流域从农业空间向旅游空间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策略,深描乾坤湾流域的社会文化转型,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的层次从物质不断扩大到精神和健康。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旅游服务升级转型是时代需求。健康旅游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健康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本书首先从经济、社会、文化、需求四大背景入手对健康旅游发展进行探讨,对健康旅游产业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健康旅游产业数字化的概念,并明确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针对国外、国内典型的健康旅游产业数字化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再次,从健康旅游业务、健康旅游产业数字化技术、体系结构、IT支撑体系等方面来分析、构建健康旅游产业的数字化体系。最后,针对云南省昆明市健康旅游数字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昆明市健康旅游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机制、战略及实施路径进行探讨,从政府、企业
黄维纲、朱晨主编的《广州靠前金融中心(精)》以广州靠前金融中心建造过程的图片为主,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该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很好的管理水平、高超的建造技术、叹为观止的建造难度、超常的建造速度、非凡的项目建成效果、综合的规划功能、优异的产品品质,以及集聚的高端客户。
《中国旅游年鉴》采取分类编排法,以篇目、分目、条目组成框架结构的主体部分。2013卷分为上、下册,上册包括7个篇目:特载、文献专文、重大活动、合作交流、旅游业发展综述、地方旅游业发展综述、大事记等;下册包括6个篇目:全国旅游业概况、地方旅游业概况、公报、政策法规、旅游统计、旅游机构等。
《中国旅游年鉴》采取分类编排法,以篇目、分目、条目组成框架结构的主体部分。2013卷分为上、下册,上册包括7个篇目:特载、文献专文、重大活动、合作交流、旅游业发展综述、地方旅游业发展综述、大事记等;下册包括6个篇目:全国旅游业概况、地方旅游业概况、公报、政策法规、旅游统计、旅游机构等。
《帝京景物略(1-16)(套装共16册)》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的都市资料;其次应当作文化类著作来读,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应当作文学著作来读,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清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本书立足于“三新一高”,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为推动生态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从“生态大系统”和“美丽中国”的高度,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多元化、国际化的研究,为科学利用青山绿水、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富的统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书从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讲述自古以来,重庆人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的适应、塑造与创造,带领读者一书读懂重庆和重庆人的前世今生。书中用200余幅摄影作品沉浸式呈现重庆的山水人间,展现重庆的空间广度;以几十幅内容丰富的科学制图,剖析重庆的地理文化深度;用文字阐释重庆的长度,向读者展现,重庆绝不仅仅是一时的“网红”之地,其背后还有更广阔的内涵等待着我们探索。
通过典型冰川旅游目的地冰川与旅游的系统研究,深度分析典型冰川旅游目的地冰川的发育条件及其冰川多年来的物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冰川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时空结构特征,探明了两类冰川旅游目的地客源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对于中国冰川旅游快速发展、客源市场时空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践的新时代,县域旅游正成为激活地方经济、传承文化基因、重塑城乡关系的关键力量。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的纵深推进下,县域旅游也将加速从“资源依赖型”向“价值创造型”跃迁。数字化深度赋能、绿色经济闭环成型、产业融合跨界共生将成为县域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旅游学框架,向多学科交叉领域拓展是县域旅游理论研究面临的基础命题。城乡社会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融入、复杂系统理论的应用、“地方性知识”与“社区参与理论”的本土化重构,将为县域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支撑,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重塑价值本底。未来,县域旅游既需应对全球流动性波动、代际需求变迁等挑战,更将迎来政策红利释放、技术平权机遇。中国旅游研究院县域旅游研究基地将以县域旅游发
《重庆蓝皮书: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19)》全面展示重庆文化旅游业2019年度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重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重庆文化旅游业的改革发展规律。全书分为综合篇、专题篇、区县篇、特载篇等4个部分,共收录70篇文章、17个重要文件、55条专报和全年12个月的大事记133条。本书视角全面、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性,是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重庆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县域旅游逐步兴起,成为新时代旅游发展的“主战场”。本书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县域旅游研究基地,在理论上阐释县域旅游发展的理论依据、概念体系、供给要素、需求特征、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战略管理、发展模式、品牌形象、发展趋势;在实践上,通过对县域旅游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县域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借鉴启示。
从2015年9月5日起,刘海翔一个人,一辆单车,骑行重走丝绸之路。他由意大利威尼斯出发,途经意大利、梵蒂冈、希腊、土耳其、埃及、沙特、阿联酋、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等15个丝路沿线国家。随后,他顺时针环中国一圈,途径28个省市,于2017年5月14日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圆满完成。总共历时615天,累计骑行里程30000多公里,相当于3/4圈的地球。作者从丝绸之路的终点意大利沿着古人足迹,一路走访曾经到过泉州的蕃商的国度回到家乡,本书以此为契机,记录了作者骑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对传播丝路文化,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