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非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的基础上,以图情档学科为视角,进一步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并聚焦于不同类别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同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图书情报学视角下非遗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方式,并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传播。最后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建设作为很好实践案例,构建了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领域。该研究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非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的基础上,以图情档学科为视角,进一步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并聚焦于不同类别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同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图书情报学视角下非遗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方式,并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传播。最后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建设作为很好实践案例,构建了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领域。该研究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组织相关专家,与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合作,撰写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一年的发展状况的总结以及数据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从总体发展、体系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效能、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在2019年的发展态势;下半部分选择新媒体服务、儿童读者服务和老年读者服务等图书馆服务中的创新案例,总结经验,探讨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5》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抗战档案全方位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宣传、教育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历史原貌,本书选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东北三省各档案馆等较有代表性的档案馆以及海外地区收藏抗战档案的重点机构,介绍其所藏抗战档案的分布、特色、价值、开发利用和流传情况,不仅史料参考价值充分,同时具备查证实用价值。
本书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编为“校情与区情”。分别介绍华东师大和普陀区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第二编为“校区交往纪事”。主要梳理和记述自1924年以来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学与普陀区一百年来在教育协作、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第三编为“历史人物与普陀”。主要记述工作和生活在普陀区的长风新村街道的华东师大一村、二村和三村,以及前身大夏大学一批著名学者、红色翻译家、教育家、科学家和青年革命家等事迹。第四编为“往事与普陀”。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史料,精选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在大夏大学的演讲以及大夏师生参与革命活动。第五编为“校区合作与交流档案萃编”。通过发掘馆藏档案,遴选部分校区战略合作框架、深化校区融合发展、共建重量科技园、共建“国际教育科技园”、
本书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编为“校情与区情”。分别介绍华东师大和普陀区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第二编为“校区交往纪事”。主要梳理和记述自1924年以来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学与普陀区一百年来在教育协作、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第三编为“历史人物与普陀”。主要记述工作和生活在普陀区的长风新村街道的华东师大一村、二村和三村,以及前身大夏大学一批著名学者、红色翻译家、教育家、科学家和青年革命家等事迹。第四编为“往事与普陀”。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史料,精选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在大夏大学的演讲以及大夏师生参与革命活动。第五编为“校区合作与交流档案萃编”。通过发掘馆藏档案,遴选部分校区战略合作框架、深化校区融合发展、共建重量科技园、共建“国际教育科技园”、
2024年3月,上海市档案学会发布《2024年度学术征文通知》。全市档案工作者积极参与,共收到来稿71篇。上海市档案学会根据《通知》要求进行了审核,将符合要求的来稿统一报送参加了中国档案学会年度学术论文征文,其中,15篇论文入围中国档案学会年度学术征文。为进一步鼓励学会会员和档案工作者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共享学术研究成果,上海市档案学会现将其中57篇论文结集出版《上海市档案学会2024年度学术论文选集》。
本书收录馆藏珍本一百○一种,皆以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为参考依据,从馆藏善本中选取。 本书分宋元刻本、明清刻本、稿钞本、活字本、套印本五类,各类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序,主要参考了《四库全书总目》和《中国古籍总目》。 每种古籍选书影一帧至两帧,以正文首卷卷端的原刻原印页为主,酌加牌记、题跋或其他能反映版本特征的页面。书影均据古籍原件拍摄。 著录项目包括书名、卷数(存卷)、著者、版本(补配)、索书号等。
该书从“固化的档案、流动的身份与多元的认同”几组冲突现象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近年来学界关注较多的“档案与身份认同”这一新兴议题,并另辟蹊径地理论化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关系,辩证地论述了档案之于身份认同的两种正向效用和一些负向效用,以及身份认同之于档案理论和档案实践的影响,继而通过档案文本和实践田野的考察,具体剖析了个体和群体的建档行为及其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全书亮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系统而精练地论述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产生的背景,二是辩证而全面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三是生动而典型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四是理性审思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前景与困境。全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色彩,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非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的基础上,以图情档学科为视角,进一步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并聚焦于不同类别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同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图书情报学视角下非遗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方式,并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传播。最后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建设作为很好实践案例,构建了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领域。该研究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围绕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宣传推广、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而开展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专注于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题,在全面解读我国知识产权政策核心要求与发展导向基础上,广泛深入调研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针对我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实际,从用户需求厘清、服务内容规划、服务界面设计、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和服务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具体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推进本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以兹为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为其他类型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的急剧增长、快速传播和交流使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成为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契机。本书在知识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获取与组织、传播与共享、应用与转化流程,分享了知识图谱、语义网络、数据挖掘等应用工具,重点围绕基于参考咨询和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展开研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2024年3月,上海市档案学会发布《2024年度学术征文通知》。全市档案工作者积极参与,共收到来稿71篇。上海市档案学会根据《通知》要求进行了审核,将符合要求的来稿统一报送参加了中国档案学会年度学术论文征文,其中,15篇论文入围中国档案学会年度学术征文。为进一步鼓励学会会员和档案工作者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共享学术研究成果,上海市档案学会现将其中57篇论文结集出版《上海市档案学会2024年度学术论文选集》。
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的馆藏种类和数量上,一般远超该区域内其他系统。因此,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既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又能够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动力。本书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模式构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现存问题与对策以及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模式实证分析几个版块,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本书适宜公共图书馆研究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
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的馆藏种类和数量上,一般远超该区域内其他系统。因此,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既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又能够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动力。本书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模式构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现存问题与对策以及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模式实证分析几个版块,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本书适宜公共图书馆研究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由上海图书馆组织相关专家,与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合作,撰写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一年的发展状况的总结以及数据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从总体发展、体系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效能、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在2021年和2022年的发展态势;下半部分选择新媒体服务、儿童读者服务和老年读者服务等图书馆服务中的创新案例,总结经验,探讨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