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初版于1977年,是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先驱著作,既不乏学术深度,又有兼具可读性。全书以朝代顺序为划分,各章由海外汉学重镇负责撰写,考察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大观。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象征,到不同地区偏爱的食材、烹饪技法、厨具……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作者完全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故事,是一种自信,因为鲁尔福相信生活本身就浸透着历史与哲学。鲁尔福日常口语般的笔调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里边深埋着拐弯抹角的地方,入入通过梦幻与暗喻,意识流与时空交错,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打散又重新拼镶。这样,历史的线索在读者脑子里错宗出模糊了。
何谓“三书六礼”?为什么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待字闺中”?为什么称富有或高居要位的夫婿为“金龟婿”?本书以探本溯源为旨趣,追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来由及起源,婚俗条目的阐述言简意赅,并附设典籍出处作为解说依据,让读者在饶有兴味的故事中,了解中国婚事习俗的起源。同时附可研读的古代典籍,是一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趣味小品。
1819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开发新加坡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居民便陆续移居新加坡谋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居住当地的华侨心态是身处异邦心向祖国,期望他日锦衣还乡落叶归根,对自身在居住地的公民地位不感兴趣或不了解。战后,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的改变,华侨在当地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向英殖民政府争取政治权利是大势所趋,作为华侨领导机构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遂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于1947年开始发动与领导约22万名华侨进行了历时10年的争取公民权运动,以求在新加坡长久安居乐业。 《历史的抉择:“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梳理与解读了英国殖民部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档案等文献,力图客观地重构这历史画卷,并分析这项运动的历史意义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领导层的领导智慧。这项运动对新加坡影响深远,它使得华侨对新加坡的认同
《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通过对浙江省各主要渔区的渔业习俗文化词语的调查、分类及深入剖析,从语言角度对浙江渔俗文化词语进行了记录与考释,对各渔区的称名作横向比较或作古今的纵向比较,并以舟山群岛的渔业习俗作为主要代表,作了详尽准确的语音描绘与记录。这是从语言角度研究浙江海洋渔业民俗文化的现象与特质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从语言角度看,浙江省海洋渔俗文化词语有如下特点:一是区域特征鲜明。《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所指渔俗专指海洋渔业习俗。浙江渔俗文化词语的使用范围分布于浙江省各主要渔区,有舟山市的定海、普陀、岱山和嵊泗等,宁波市区和象山、奉化、北仑等,温州市区和苍南、平阳、洞头等,台州市区和玉环等地。各渔区的渔业习俗词语充分展示了其地域特点和差异性。渔俗文化词语是用当地方言来表
本书作者何慧同志,从事香港文学研究多年,尤其着力于香港小说研究。作者除著有本书外,还撰写了一些香港文学的论文,发表在我地和香港地区的报刊上,并有的社会影响。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城市是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语言符号的整体。而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建筑,是城市的街道,甚至是城市中的空气。从一座座建筑开始,从居民、访客、设计师、建造者,穿针引线我们便可织出城市的记忆。 从美洲大陆、远东到欧洲大陆,从欧洲大陆北部的不列颠到中部的德、法,南部的意大利,九个国家在天津留下了绚烂的建筑遗产,再没有哪个城市的近代遗产像天津如此丰富。通过《漫游在天津》,我们找到了与近代天津、当代天津对话的方式。我们记录建筑,同时希望通过建筑记录历史,记录在这个城市中曾有的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因为还有建筑,城市的生命便在延续,城市的历史亦不至断裂。
作为儒家文化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孔子庙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庙祀典研究 青岛出版社》从孔子庙奉祀、祭祀制度入手,详细梳理、介绍了历朝历代孔子庙奉祀、祭祀制度的发展演变,着重挖掘了制度折射出的中国礼乐文化、乐舞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政治内涵、文化意蕴等方面揭示了孔子庙祀典制度涵盖的理论价值。这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对平成时代的日本进行阐释和分析。研究认为:平成时代的日本并非所谓“失落的三十年”,改革与创新才更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平成时代的日本各项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日本的综合实力及其国际竞争力需进行深入梳理和解释;对日本企业需进行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把握与分析。
这是一本回忆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娱乐生活的著作,书中描述了老上海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各方面丰富细节。出于史料积累、文化传承的立场,出版本书以留存一个时代的侧影,勾勒旧上海独有的都市文化风貌。书中一些描写带有浓郁的那个时代的特色,请读者们以历史性的眼光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