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精美而新颖的果实种子的视觉图鉴,书中摒弃了传统的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图书结构,而是以呈现世界上各种不可思议的果实种子的视觉美为目标,按果实种子的分类、传播、形态三大部分来设计章节结构。 书中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充满着惊人功能美和造型美的果实种子中,精选出约300种既具震撼的视觉美感又具代表性的,经专业摄影师拍摄后整理而成,书中收录的每张果实种子的照片都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本书,读者能直观地观察到种子千姿百态的形状和其细微的构造,感受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书中对种子的形态与传播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地划分,比如,长出形状如翅膀的附属物的种子,能借助风传播;有小刺或钩子的种子,可以粘在动物身上移动,也是动物传播的一种方式;皮厚且轻,能浮于水面上的种子,可以在河川和大海中
本书是一本有趣的植物解剖图鉴,收录了我们身边常见的104种开花植物,涉及近100个属。书中所有植物按四季进行分类,每个季节中的植物又按花的颜色进行了分类,既呈现出一种秩序之美,又方便检索。每种植物均配有细致的解剖图,作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经验,有意识地把控解剖图的细致程度,确保既不会让读者觉得太过晦涩难懂,又能带大家深入地了解不同花的结构。书中配图采用微距摄影进行放大,结合焦点堆栈技术,使肉眼难以分辨的小花的各个细节也能纤毫毕现,让读者借助微观的视角重新认识身边植物的构造和肌理,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书中每种植物还配有简单有趣的文字讲解和通俗易懂的识别要点标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识别这些植物。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水青冈的枝条?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 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怎样观察一棵树》邀你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最常见的树木,并关注一些罕见却易于观察的树木特征。作者将定期细致观察树木的收获娓娓道来,清晰地列举了改进观察方法的策略,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树木微妙而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对美国白栎、荷花玉兰、北美乔松、北美鹅掌楸等10种常见树木的深入描摹会让你感受到许多小小的震动,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从基因世纪到细胞世纪 探索医学和新人类的无限可能 我们的外表千差万别,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构成我们生命的,是同样的基本单元 细胞。在我们的身体里,细胞协作、守护、防御、修复、再生;当细胞功能出现障碍,稳态遭到破坏,身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我们对更好自我的追求,或许也有赖于对细胞之歌的理解。 讲述发现细胞和细胞作用的故事,也是在回顾人类自我探索的历程。其实,细胞进入我们的视野只有几个世纪,但如今,人类已经初具操控细胞的能力,尽管仍不完备,但已能让我们憧憬未来的医学,以及可能由此诞生的新型人类。 在普利策奖得主、细胞生物学家与医生悉达多 穆克吉笔下,探究细胞的历程与科学家、医生、患者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了一起。从发现细胞、了解细胞到利用细胞进行治疗,在伤痛与希望的交织中,经历了百转千回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是一本关于75科常见植物的鉴赏与栽培的实用指南。从 活化石 银杏科到莫奈画笔下的睡莲科,从常有彩色佛焰苞的天南星科到具有独特唇瓣的兰科,从充满热带风情的棕榈科到盛产多肉植物的景天科,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75科常见园艺植物的规模、分布、起源、鉴赏和园艺应用,融合了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 无论你是植物爱好者还是生活美学家,无论你是园艺工作者还是植物学工作者,翻开这本书,你不但可以收获观察、识别、选择和栽培植物所需的必要知识,还可以领悟科学分类之妙,感叹自然演化之神奇。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珍妮弗 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 沙尔庞捷两位科学家,获奖原因是她们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方法,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该奖项不仅仅是对一项成就的认可,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CRISPR之所以是继DNA结构后为重要的发现,是因为CRISPR不仅像我们阐释双螺旋结构时一样解释了世界,也让改变世界变得简单。这些基因剪刀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这标志着有史以来次有两名女性共同获得了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从达尔文和孟德尔到沃森和克里克,再到杜德纳和沙尔庞捷,跨越几代科学家的合作,让人类经历从了解生命的起源到重写生命的密码。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焦点。这不仅是一场生命科学的竞赛,也让人类开始审视
每个生物的身上都隐藏着一部编码丰富的遗传之书,讲述无数祖先世界的故事。莫哈韦沙漠的角蜥皮肤颜色和花纹酷似砂石,那是对其祖先家园的具体描述;叶尾壁虎枯叶般的身体让我们不禁想象它的祖先栖息在枯叶中的情景;长角蚱蜢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完美传递着祖先在绿色苔藓上穿行留下的基因记忆。这些故事不仅写于体表,也深深刻在它们的每一个身体器官、每一个行为习惯,包括它们的基因组里。更为奇妙的是,生物并没有抹去遗传之书中的早期文字,即使它们已经不再发挥作用。蜥蜴胚胎上的鳃弓回忆着其祖先在水中生活的故事;鲸和儒艮的肺记录了其祖先从陆地回到海洋时对呼吸系统做出的重大改造;还有更为复杂的陆龟,臂骨和龟壳中隐藏着祖先两次往返水域和陆地的曲折历史。 透过表层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到生物所经历过的众多意想不到
这是一本科学专业又富有情怀的中国13种野生猫科动物科普笔记。 虎、豹、雪豹、云豹、云猫、欧亚猞猁、亚洲野猫、兔狲、金猫、丛林猫、豹猫、荒漠猫、渔猫,这是中国有分布的全部13种野生猫科动物。本书不仅整理了它们的物种科学信息、介绍了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还讲述了我们的研究和保护故事。 从发现、研究到保护,通过地图、手绘图、红外相机照片等素材,了解这些野生猫科动物的真实生活;通过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讲解和研究及保护故事分享,认知猫科动物存在、生物多样性于我们人类是一件多么重要且美好的事情。 书中有跨页的生境手绘大图,更有扫码可看的中国猫科动物野外生活红外视频,可谓一本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物种全书。
北京的大都市风貌固然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北京地区的大自然也一样充满魅力。 北京自然观察手册 丛书是一套致力于向读者多方面展现北京大自然奥秘的科普丛书,涵盖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以及云和天气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北京大自然的 小百科 。 其中《昆虫》分册,主要包括昆虫观察指导和北京昆虫两部分内容。昆虫观察指导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观察北京昆虫、北京昆虫观察成就评级等内容。北京昆虫部分精选了 熟悉的 好看的 北京的 明星的 有说头的 267种昆虫,包括别名、拉丁学名、分类归属、形态特征,还有精准的寻虫指南和有趣的昆虫发现小史。 作者将自己独特的寻虫经历融入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北京传奇昆虫和一些新纪录、新成果。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户外看看吧,你会发现更多关于昆虫的小秘密。
昆虫随处可见,却又神秘奇特,它们看似微小,却维系着整个地球生态的运转。作为 影像方舟 项目的一部分,《国家地理奇妙昆虫全书》呈现了230多种奇特昆虫的生命故事,带读者走进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本书以昆虫的形、声、色、智为线索,用近万张图中选出的270多张昆虫肖像照,搭配趣味十足的科普知识,向读者展示昆虫的生存绝技。从普通的螽斯、果蝇,到绚丽的铁榄绿天牛、红翼青龙竹节虫,再到濒危的帝王蝶,每种昆虫都有着独特的生命故事。月蛾的触角居然像羽毛一样,就是为了捕捉空气中的信息素;兰花螳螂有着惟妙惟肖的拟态,静静等待着猎物到来;蝴蝶有着超凡的记忆力,竟能记得亿万年前迁徙路上的山峰。书中的照片视觉冲击力十足,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昆虫的个性和特点,为读者带来自然美学与摄影美学的双重享受,带领读者感受演
这是一部有关香味的博物志,讲述了熏香、香料、花园、香水等有关香味的一切。 长期以来,植物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化学特性来塑造周围的世界。乳香树通过分泌乳香脂密封受伤的组织,以保护树木免受入侵病原体侵害;茉莉会产生一种含有芳樟醇分子的花香以吸引授粉的蛾子;花烟草则通过一种类似的芳香族化合物苄基丙酮来吸引传粉者。就植物而言,它们产生香味分子只是为了自己 繁殖、抵御和健康。但就人类而言,香味是一种良善的力量,并一直在寻找气味的来源和秘密。 珀尔斯汀将故事和科学融合在一起,调查植物产生的气味强烈的分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本书颠覆了我们以人为中心的对香味的感知,并研究了植物产生芳香分子的原因,引导读者重新看待我们所处的芳香世界。
100℃的土壤里,植物为什么能存活?蚂蚁为什么会在巢穴里种真菌?鲸吃虾时怎么剥壳?不洗手或勤洗手,都容易让人生病?身材的胖瘦,与肠胃微生物群落有关?细菌可以改变人的心情? 借助大量生动的实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马克-安德烈 瑟罗斯在书中讨论了微生物共生,向我们展现了微生物如何在动植物体内生活,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时常关乎性命的任务,以及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我们会发现,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与疾病或物质腐烂有关,还秘密地参与构造了植物、动物和文明。
一本诞生于瑞典夏季小木屋的优雅小品,一次奇妙又有趣的乡间避暑之旅。 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获得者妮娜 波顿全新力作,讲述了作者在母亲的乡间木屋度假时,与周围世界的小生物邂逅、互动的奇妙经历。飞蚁共舞其实是一场盛大的 婚礼 ?看似讨厌的乌鸦其实聪明可爱又有同情心?在作者笔下,狐狸、蜜蜂、松鼠等动物是启发日常哲思的邻居与访客,植物和细菌也有着独特的生命语言和沟通方式。作者以诗意而洗练的文字,呈现了一位文学家兼生物学家眼中的生命百态和物种进化史,同时呼吁人们与不同物种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我从哪里来? 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细胞。事实上,不止人类,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细胞。但是,一个能动、能呼吸、能消化、有感觉的完整的动物个体,究竟是如何从区区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造就复杂生命所需的全部信息怎么能被塞进一个简单的细胞中呢?这个细胞是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变成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最终变成数万亿个细胞的? 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通过探索细胞、基因和胚胎学的科学发展史,回答生命如何从最初的单细胞合子演变成复杂的生物体。作者从古希腊人普遍相信的先成论,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成说,以及细胞学说的出现,回顾了150余年来我们对发育过程的认知。除此之外,作者也探讨了器官衰竭的原因;为什么有的生物能够再生,有的却不能;以及胚胎与
《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原色图典》是一套系统介绍中国常见海洋生物的工具书。 本丛书分《植物》《腔肠动物 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6册,分别收录了153种海洋植物,61种海洋腔肠动物和72种棘皮动物,205种海洋软体动物,151种海洋节肢动物,172种海洋鱼类,11种海洋爬行类、118种海洋鸟类和18种哺乳类。针对每种海洋生物,书中均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学名、学术界常用的中文名、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与地理分布等,并配以原色图片,为大众了解相关海洋生物提供帮助。 《软体动物》 本书遴选了我国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205种,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简明介绍,并配有原色图片。所选海洋软体动物以经济价值*的腹足纲(111种)和双壳纲(81种)软体动物为主,另外增加多板
《海错图笔记》系列图书作者耗时九年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从奇葩生物鉴别到中国沿海风土人情介绍,从海洋文化到海洋保护理念传播,兼顾科学与趣味,博物与生活。 为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海错图笔记 青少版》增加了海洋生物知识栏目和生僻字注音,梳理了海洋生物图谱,更大开本、更大图片,让小读者们可以轻松阅读,领略科学探查的趣味。青少版第一册于2020年出版,精选24篇文章,介绍了44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青少版第二册以 青少年认知度高、与中华饮食相关、物种亟待保护、解谜难度高和与中国滨海地区生活文化相关 五个维度,精选第一册未收录的24篇文章,物种涉及甲壳类、鱼类、藻类等生物类群。阅读本书就好似进行一次有趣的博物学大探查,同小亮老师一起踏上穿越古今的探究之旅,感受融会贯通的快乐和成
每个人都有一次生命,以及一颗大脑,伴随我们度过整个一生。而人生中所有重要的目标,归根结底都要从改变大脑开始。我们虽然有自然的改变机制,但它的局限性令人失望。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神经科学到底能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技术,让我们改变大脑? 好消息是,连接组学带来了希望。作为连接组学的主要倡导者,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承现峻认为,连接组其实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连接组理论相信,我们的连接组可以由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来塑造。换言之,我们能够通过影响大脑的连接结构,来塑造我们的大脑。 在本书中,承现峻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连接组学、连接主义、基因对连接组的影响、如何找到连接组,以及如何利用关于连接组的一切发现去改造连接组。这些内容回答了,我们为何与众不同。同时,它们将
思想影响世界的典范! 动物没有能力解放自己,人类会采取动物解放这种纯粹利他的行动吗? 一些生命在工厂里度日如年: ? 奶牛生活在不长草的牧场里 ? 和狗一样聪明的猪躺在水泥地面上,没有干草,腿脚受伤 ? 为了生产出肉质鲜嫩的小牛肉,牛犊短暂的一生都在吃液体饲料,在75厘米宽的隔栏里,无法伸展四肢、只能趴下 ? 200万只鸡被饲养在一个个长长的鸡舍里,每个鸡舍有9万只鸡,小鸡刚出壳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和咯咯声的抚慰 实验室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生命 动物与人类同属自然的生灵,但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持续千年,给动物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只能与若干世纪以来白人对黑人的暴行相比。为反对这种暴行而进行的斗争,我们称之为 动物解放。 与人一样有知觉、有痛感的动物饱受剥削、欺凌和杀戮。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少制造
内啡肽是一组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神经调质类化学物质,是人们在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后,身体自发产生的 止痛剂 ,让人感到欣快满足和平静。内啡肽在情绪行为(包括焦虑、恐惧、紧张和愉快)的调节以及疼痛控制中有重要作用,与药物成瘾、跑步者兴奋、食欲控制、性反应以及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密切相关。 然而内啡肽的发现传奇却要从1970年代苏格兰阿伯丁潮湿寒冷的猪肉屠宰场开始 1973年末,已经75岁从学校退休却仍然痴迷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汉斯 科斯特利茨(Hans Kosterlitz)和他的学生约翰 休斯(John Hughes)在一个资金不足、默默无闻、拥挤不堪的实验室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在研究猪的大脑时,两人发现了一种不会上瘾的麻醉性化学物质。如果他们能分离出人类体内的这种化学物质,也许他们就能找到帮助世界自我治愈的方法。 在《寻找大脑快
细胞,而不是DNA,掌握着理解生命的过去和现在的关键。 是什么定义了我们?几十年来,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我们的基因,它们被称为 生命蓝图 。从詹姆斯 沃森和弗朗西斯 克里克于1953 年揭示DNA双螺旋结构起,我们就开始对基因顶礼膜拜。从眼睛的颜色到某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很多人认为自身的一切都是由DNA决定的。 在这本书中,细胞生物学家阿方索 马丁内斯 阿里亚斯指出,我们一直看得不够远,没有注意到更大的场景。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基因,而是我们的细胞。 让我们来类比一下:有一栋房子,如果我们移走承重墙上的几块砖头,随后房子轰然倒塌,想必谁都不会认为砖头是这栋房子的建筑师。那么,如果从基因组里移除一个基因,然后看到生物体停止发育或出现功能障碍,我们就能认为基因就是生命的建筑师吗?
这本书的底本源自作者蔡丸子在三联中读的音频课程《花园生活美学指南》(收听人次近百万),旨在推广作者多年来倡导并践行的花园生活方式。 本书按照季节顺序,以节气为线索,描述了不同时节的代表性花草,串联起12个月的园艺实践与生活提案。作为 花园生活美学 理念的提出者,作者对应每个月份都提炼了主题花草,共计介绍了100多种花草的种植养护知识以及中西文化意涵,即便是零基础新手,也能因地制宜打造属于自己的花园秘密基地;在花草的运用方面,也通过多样化的手作灵感为我们呈现出全新的视角,花草入馔、中式草木染、丁香橙丸、柑橘花环 清风拂面一般的文字书写,配合极富生活气息的趣味手绘,作者手把手地引领我们将花园的美好融入日常生活,在一花一叶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仪式感。
本书从远古时代到大航海时期,直至今日的现代引种狂潮,详细介绍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前世今生和蔓延轨迹,以及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故事。所选物种,或影响深远,或家喻户晓,或长期被误解,或背后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不仅详述了这些植物的传播与进化历程,更深刻揭示了人类对植物认知的演变,探讨了 入侵 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生态变迁。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生态秩序,理性对待入侵植物,守护生物多样性。 本书适合对自然博物、生态学及人与自然关系充满好奇的大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