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随处可见,却又神秘奇特,它们看似微小,却维系着整个地球生态的运转。作为 影像方舟 项目的一部分,《国家地理奇妙昆虫全书》呈现了230多种奇特昆虫的生命故事,带读者走进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本书以昆虫的形、声、色、智为线索,用近万张图中选出的270多张昆虫肖像照,搭配趣味十足的科普知识,向读者展示昆虫的生存绝技。从普通的螽斯、果蝇,到绚丽的铁榄绿天牛、红翼青龙竹节虫,再到濒危的帝王蝶,每种昆虫都有着独特的生命故事。月蛾的触角居然像羽毛一样,就是为了捕捉空气中的信息素;兰花螳螂有着惟妙惟肖的拟态,静静等待着猎物到来;蝴蝶有着超凡的记忆力,竟能记得亿万年前迁徙路上的山峰。书中的照片视觉冲击力十足,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昆虫的个性和特点,为读者带来自然美学与摄影美学的双重享受,带领读者感受演
这是一本科学专业又富有情怀的中国13种野生猫科动物科普笔记。 虎、豹、雪豹、云豹、云猫、欧亚猞猁、亚洲野猫、兔狲、金猫、丛林猫、豹猫、荒漠猫、渔猫,这是中国有分布的全部13种野生猫科动物。本书不仅整理了它们的物种科学信息、介绍了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还讲述了我们的研究和保护故事。 从发现、研究到保护,通过地图、手绘图、红外相机照片等素材,了解这些野生猫科动物的真实生活;通过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讲解和研究及保护故事分享,认知猫科动物存在、生物多样性于我们人类是一件多么重要且美好的事情。 书中有跨页的生境手绘大图,更有扫码可看的中国猫科动物野外生活红外视频,可谓一本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物种全书。
《海错图笔记》系列图书作者耗时九年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从奇葩生物鉴别到中国沿海风土人情介绍,从海洋文化到海洋保护理念传播,兼顾科学与趣味,博物与生活。 为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海错图笔记 青少版》增加了海洋生物知识栏目和生僻字注音,梳理了海洋生物图谱,更大开本、更大图片,让小读者们可以轻松阅读,领略科学探查的趣味。青少版第一册于2020年出版,精选24篇文章,介绍了44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青少版第二册以 青少年认知度高、与中华饮食相关、物种亟待保护、解谜难度高和与中国滨海地区生活文化相关 五个维度,精选第一册未收录的24篇文章,物种涉及甲壳类、鱼类、藻类等生物类群。阅读本书就好似进行一次有趣的博物学大探查,同小亮老师一起踏上穿越古今的探究之旅,感受融会贯通的快乐和成
思想影响世界的典范! 动物没有能力解放自己,人类会采取动物解放这种纯粹利他的行动吗? 一些生命在工厂里度日如年: ? 奶牛生活在不长草的牧场里 ? 和狗一样聪明的猪躺在水泥地面上,没有干草,腿脚受伤 ? 为了生产出肉质鲜嫩的小牛肉,牛犊短暂的一生都在吃液体饲料,在75厘米宽的隔栏里,无法伸展四肢、只能趴下 ? 200万只鸡被饲养在一个个长长的鸡舍里,每个鸡舍有9万只鸡,小鸡刚出壳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和咯咯声的抚慰 实验室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生命 动物与人类同属自然的生灵,但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持续千年,给动物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只能与若干世纪以来白人对黑人的暴行相比。为反对这种暴行而进行的斗争,我们称之为 动物解放。 与人一样有知觉、有痛感的动物饱受剥削、欺凌和杀戮。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少制造
《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原色图典》是一套系统介绍中国常见海洋生物的工具书。 本丛书分《植物》《腔肠动物 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6册,分别收录了153种海洋植物,61种海洋腔肠动物和72种棘皮动物,205种海洋软体动物,151种海洋节肢动物,172种海洋鱼类,11种海洋爬行类、118种海洋鸟类和18种哺乳类。针对每种海洋生物,书中均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学名、学术界常用的中文名、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与地理分布等,并配以原色图片,为大众了解相关海洋生物提供帮助。 《软体动物》 本书遴选了我国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205种,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简明介绍,并配有原色图片。所选海洋软体动物以经济价值*的腹足纲(111种)和双壳纲(81种)软体动物为主,另外增加多板
一本典藏级非洲大象科普书,带你阅尽非洲野生象。书中通过40多名研究人员、动物保护主义者、护林员等多样的视角,讲述了非洲象群的生活和大象的生存现状。既展现大象可爱、智慧的一面,也揭露了大象被残忍杀害、象牙被偷猎的惨状,还有非洲大陆上人们为大象生存和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书中配以非洲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375张精美震撼的纪实照片,呈现大象的每一帧精彩细节,为读者带来不输BBC野生动物纪录片般的精美体验。
本书囊括了有关鸟类的各方面知识,从鸟蛋到鸟的繁殖,从领域行为到鸣唱、迁徙等;与此同时,追溯了几百年以来人们是如何克服偏见和未经验证的 常识 ,逐步获取知识和洞见的。本书从人类对鸟类和自然的兴趣出发,以100多幅精选的优美插图为轴,将整部鸟类科学史贯穿起来,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自人类*初接触鸟类直至现代鸟类学诞生与蓬勃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刘建平及其团队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鸟类研究多年,收集了大量鸟类的繁殖数据,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收录了我国西南地区一百种常见雀形目鸟类,对其鸟巢的特征信息及营巢生境、成鸟、巢、卵和各阶段雏鸟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配备了精美的照片。书中所收录的鸟类除了部分仅限于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外,还有部分物种也见于我国其他地区。通过本书,可以认识和了解本土一百种雀形目鸟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同时,本书的编排兼具了科学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古生物、动物眼睛和生物进化的科普书,译自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迈克尔 兰德和瑞典隆德大学动物学教授丹 埃里克 尼尔森在2012年出版的《Animal Eyes》第二版。作为牛津动物生物学系列丛书,该书因为其生动有趣的插图案例,严谨的公式推理和逻辑清晰的文字描述,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获得很高的引用和评价。本书从眼睛的起源讲起,介绍了视觉的要素、水生动物的眼睛、陆生动物的眼睛、并置复眼、叠加型眼睛以及眼睛的运动,讲述了其中各种动物的眼睛的特征和作用;书中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并且注明来源,同时有大量示意图和实物图;各章节主题明确,内容清晰,涉及假说、推论、公式以及可能的结论均十分严谨。我们通过视觉直接感受世界,对于眼睛的演化,永远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动物世界的眼睛如此纷繁缭乱,
这是一本充满自然之美、亲近动物、图文并茂的动物观察笔记和纸上 动物世界 。 如果能找回作为一只动物的状态,人会不会比较快乐?在动物的寂静生活里,是不是藏着笨拙的生命谜语? 在和非洲的野生动物做了15年邻居后,作者(非洲的青山)积累了厚厚的一部动物观察笔记,仅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和充满生命张力的一手摄影图片,读者就能产生 动物世界纪录片 的观感。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悉心讲述这些动物的习性和故事,它们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它们是怎么生存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作者在跟踪观察它们的过程中,遇到的惊险和有趣的小插曲等。 本书一共分为5个部分:草原,雨林,火山,湿地,海岛。每部分下面有10篇左右的文章,单篇聚焦一个主题,篇幅在4000至5000字。另配有作者多年拍摄和积累的200多幅精美野外世界照片。 文
《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为线索,结合大量珍贵的绘画、实物等历史图片,以及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与动物相关的内容,讲述了数千年历史上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书中详尽梳理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是如何对待、描述和表现动物的,梳理数千年来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变化,从抵御、猎杀,到驯化、豢养,揭示人们如何观看动物、描绘动物、推测动物,利用动物来隐喻和标记人类自身,这些描述和表现是如何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变化而改变的,而且探讨了动物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以动物映像反观人类社会的新鲜视角。
我们就像是一根根羽毛, 每一根看起来都轻盈得好像微不足道, 但是当我们紧密地排布在一起, 就成了一双翅膀。 我们不光送这些野生动物成功回到了碧波蓝天, 也托着咱们的梦想一步步前进着。 初雯雯 自2019年起,中国有超过一百万名 90后 00后 的青年通过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参与到阿尔泰山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中来。 2019 2023 年的五年间,这些年轻人于阿尔泰山、乌伦古河流域大面积恢复灌木植被群落,培养牧民自然巡护员,还在全国网友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起筹建了国际山脉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的第一所具备医疗、科研能力的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得益于全国自然保护者与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种群数量实现了增长近 20% 的好成绩。 本书通
数千年来,鸟类触及了人类的灵魂。它们飞翔的能力、丰富的色彩和优雅的歌声唤起了人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如今,鸟类将我们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使花园或公园看起来更有自然的感觉。鸟类艺术正好扩展并放大了这种感觉。 考察了17世纪以来鸟类学在艺术形式的发展,重点关注了40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本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鸟类学的历史,追溯了鸟类艺术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从象征符号到越来越现实化、科学化的描述的转变。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由知名艺术家,如Carel Fabritius、Thomas Bewick、John James Audubon、Edward Lear和William Thomas Cooper等创作的原创精美插画。
邢立达恐龙手记 系列包括3部作品 足迹篇、琥珀篇和特别篇,是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十数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长、发现、探索的全记录。 《琥珀篇》是一部关于琥珀的科普作品。远古时滴落的树脂,在沧海桑田中被凝结成了黄灿灿的琥珀,也将光阴封存在其中。在近亿年的岁月后,偶被发现,成了我们得以一窥亿年前恐龙时代的一道缝隙。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如何与琥珀结缘,如何从琥珀中窥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神奇世界,并配以上百张独家照片,直观呈现琥珀中的世界。
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多的动物类群,但人们对昆虫神秘的生活却知之甚少。本书通过100个实地观察拍摄、记录下的昆虫生活的精彩瞬间,让广大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发现更多昆虫私密生活的冲动。本书适合生物专业师生、广大自然爱好者、生态摄影爱好者阅读参考。
1对夫妇,1顶帐篷,6年,零下40度,与1群狼朝夕相伴2000多个日日夜夜,会见证怎样的故事?野生动物电影制作人达彻夫妇用绝美照片与充满温度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狼不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狼群高度社会化,然而地位的划分,不是靠体型和年龄,而是依据性格禀赋。卡莫茨有责任感、爱维护秩序,成为了头狼;他的亲兄弟拉科塔却忠厚、懦弱,成了一个受气包;马齐,正义、勇敢,既是首领的助手,也是冲突的和事佬和狼崽的保姆。 狼像人一样懂得爱、亲情,虽然只有卡莫茨夫妇可以生育,但狼群所有成员都为小狼诞生而欢呼雀跃,并共同抚养幼崽。 狼之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友谊。每当拉科塔为了躲避欺负,藏进森林,马齐都会过去陪它。卡莫茨死后,拉科塔一连三个星期,都在夜里孤独地嗥叫。 狼群所有成员都团结、忠诚、重感情,谁也离不开谁。狼
你可能不知道,这世上97%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只有3%和人类一样,属于脊椎动物。我们的关注度被体型巨大而显眼的脊椎动物占据,对肉眼不可见或者微小的无脊椎动物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微小的动物不但体量巨大,无处不在,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些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给我们补充独特的营养;有些被我们用作生物控制的手段,消灭各种细菌和病毒;有些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保证土地的肥力和作物的产量。但也有一些不那么友好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可能入侵我们的身体或周围的环境,给我们造成麻烦和损失。 本书是对这些无足轻重的小生物体的概览,你将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形体特征、活动特点以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通过对它们的了解,你将清楚地知道如何与它们更好地相处。
邢立达恐龙手记 系列包括3部作品 足迹篇、琥珀篇和特别篇,是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十数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长、发现、探索的全记录。《足迹篇》记录了邢立达自2007年至今追寻恐龙足迹的历程。十数年来,华夏大地各恐龙足迹群陆续被发现,中国的恐龙足迹研究日新月异,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由足迹化石绘制的恐龙分布图,将投影出中国恐龙时代的全貌。这本书便记录下这一史诗般的大发现历程中,一个个意义重大的闪光时刻。
一提到昆虫或虫子,总不免让人感到厌恶。但实际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昆虫。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昆虫如魅影般无所不在,并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人类的文明与发展。 在美洲,使用胭脂虫红有着悠久的历史 阿兹特克人继承了前辈的传统,胭脂虫雌虫被碾碎,制成深红色染料,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都能保持鲜艳的色彩。殖民时期欧洲人对此兴致盎然:红色对他们来说象征着活力。 想象一下,满载着胭脂虫红的船只接连横渡大西洋,每磅胭脂虫红染料都要用7万只被碾碎的雌虫尸体制作而成。 蚕丝在世界历史和当代社会中都迸发着强大的影响力。罗马人在公元前53 年第一次见到了光彩夺目的丝绸,当安息帝国的旗手展开用金线绣成的猩红色丝绸旗帜时,罗马军队呆住了,以至在战争中分了心。丝绸的现代制造工艺与古代的非常相似,这一古老工艺与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