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经历猛烈变动的时候,超过一万五千种三叶虫,以最早演化出的眼睛,冷眼观看远古世界的变化,直到全数灭绝。 它们存活了整整三亿年,几乎盘踞整个古生代。现代人类,究竟能从它们的化石里 看 到什么? 著名的三叶虫研究专家、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理查德 福提一直醉心于三叶虫的研究工作,在本书中他用十章节的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三叶虫化石的发现、外壳结构、附肢特点、眼睛演化、寒武纪大爆发、标本、三叶虫生活环境的重构、演化历程以及背后的研究故事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还原三叶虫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三叶虫科普书籍,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三叶虫研究历史以及科学研究历程的普及书籍。
央视2018中国好书颁奖词:这部科普小书探讨的却是当今健康领域*前沿、*火热的研究课题。作者把浩如烟海的科学文献进行了井井有条的梳理,结合当前*的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特别是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的基本原理,将不起眼的微生物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为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知识普及,展示了一种整体性的健康新理念,让读者大开眼界。
100℃的土壤里,植物为什么能存活?蚂蚁为什么会在巢穴里种真菌?鲸吃虾时怎么剥壳?不洗手或勤洗手,都容易让人生病?身材的胖瘦,与肠胃微生物群落有关?细菌可以改变人的心情? 借助大量生动的实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马克-安德烈 瑟罗斯在书中讨论了微生物共生,向我们展现了微生物如何在动植物体内生活,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时常关乎性命的任务,以及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我们会发现,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与疾病或物质腐烂有关,还秘密地参与构造了植物、动物和文明。
20世纪的医学尝试用各种药物来清除造成感染的微生物,这同时也消灭了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近几十年来,过敏、哮喘、心脏病、肥胖症、癌症以及抑郁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本书以业内专家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呈现出全新的人体生物模式,推翻了 人类是一个纯粹的有机体 的理论,提出人体的90%由微生物构成。如果缺少一些关键的微生物,就会导致不健康的生理状态。 作者认为治愈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关键就在于微生物,我们应该通过医疗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微生物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书中为我们绘制了人体自愈能力的蓝图,将给公众健康带来颠覆性改变。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特别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
微生物是地球上古老的生命形式和数量巨大的生命群落,它们的代谢活动促进了高等生物的诞生,为高等生物提供营养支持,调节着生物圈,因此是地球生态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博物学情怀的大卫 蒙哥马利夫妇惊叹于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的巨大作用,且惊讶于人们对于它们的无知和无端诟病,因此写了这本博学睿智、深入浅出的微生物科普书。他们通过追溯地球生命演进的历史,讲述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是如何促成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的繁衍;通过详细描述植物根系、人类肠道等的正常运转,澄清了无病害土壤和健康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重建了土壤肥力,搭建了生命的基石 这对学识渊博的夫妇跨越众多的领域(土壤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化学、营养学、园丁学等)来讲述与微生物相关的科学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完全摒弃
人类曾以为细菌是我们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过度地消毒杀菌反而让我们面临体内的生态浩劫。当你出生的那一刹那,成千上万的有益细菌也和你一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它们是你生命中永远的好伙伴。本书为我们展开了微生物世界的惊奇旅程,厘清人体内生态体系的运作机制,细菌不只影响了我们的消化、情绪、伴侣选择和思考能力,甚至还协助我们对抗肿瘤、过敏、肥胖症、营养失调、心血管、肠道问题等文明病。因此,我们应该把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当作一座花园细心呵护,善待体内的益菌,与数千亿个好伙伴共度更健康的生活。
一场世纪疫情,让人们对病毒这种微生物深恶痛绝、敬而远之。有人可能会就此认为微生物十恶不赦,应该对它们赶尽杀绝。其实,微生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一样,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也逃不掉。一部人类史其实就是微生物与人类合作和对抗的发展史。微生物与人类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彩故事,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
本书是“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关于发酵研究的经典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书中,巴斯德对发酵理论进行了研究、思考和总结,通过精心设计的严谨实验,讨论了酵母发酵、酒精发酵、矿质发酵等问题,证明了发酵实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分析了发酵过程的特点、不同微生物的不同特性,对诸多反面意见进行了批驳。本书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工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启发了医学及其他领域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正是由对微生物的研究出发,他发明了预防鸡霍乱、炭疽病、猪霍乱、狂犬病等疾病的方法,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书中还体现了巴斯德在科学上不断创新探索、孜孜以求的精神,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体是个大江湖,肠菌相关研究如火如荼,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微生物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从自然微生物世界讲起,结合当前 的肠菌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影响身体健康的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肠道的疑问,比如肠脑和大脑谁 重要?阑尾是不是无用器官?肠菌如何影响人的食欲?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本书由长期从事微生物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编写,总结了编者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本书包括93个实验,共分六大部分:①微生物的形态学研究方法,介绍微生物的制片、染色及形态观察;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介绍几种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及微生物接种技术;③微生物的营养及环境条件,介绍微生物的培养及生长条件;④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介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操作技术;⑤微生物育种技术与菌种保藏,介绍微生物的遗传、育种、菌种保藏实验操作方法;⑥应用微生物实验,包括不同环境中(土壤、水体、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微生物细胞的荧光标记、酶活性检测等研究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威胁之一。黑死病、天花、西班牙大流感、疟疾、霍乱、肺结核……直到19世纪,人类终于发现了微生物才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才找到了对付传染病的方法。 但事实上,多数的细菌和病毒并不会让我们生病,很多微生物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具有 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我们来说,它既是盟友,也是敌人。 本书从基本原理开始,以条分缕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细菌、病毒与人类健康知识,旨在让读者掌握正确的知识,打赢每一场“战疫”。 无论是给人类带来传染病的病毒,还是维护人类健康或有益日常生活的细菌,都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正确认识它们,做自己的健康守护者!
本书聚焦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水处理中的微生物水处理,介绍不同调控策略下微生物水处理强化技术,包括基于功能微生物、微生物复合填料以及微生物联合电氧化的水处理强化技术,将为提高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性能、降低系统能耗提供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也将为水产养殖和水处理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水产养殖、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应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