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的基因》作者蕞新力作。 ********************** 一直以来人类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但我们真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真的与其他动物不同吗? 《万物灵长》是一趟重新认识地球生命的旅途,将刷新我们对自我与自然的认识。在这里,不止我们人类能生火造物、使用工具。在这里,蟾蜍会打坐,老鼠会后悔,蘑菇会求偶。 《万物灵长》也讲述了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揭示了进化如何使我们复杂、矛盾而独特。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挑战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以全新的科学视角开创了生物发展史的新纪元。短短160年后的今天,基因工程已不满足于探讨物种如何起源,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曾属于上帝的领域 再现灭绝物种。恐龙、猛犸象、渡渡鸟、旅鸽、布卡多山羊 这些曾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向灭绝的动物,能否借助现代基因技术重归大众视野? 瑞典科学记者托里尔 科恩菲尔特将带你走访世界各地 去灭绝 (de-extinction)项目的负责人,从一线科学家那里了解物种复活的进展。但是复活物种是否真的有必要,对自然进化的无视又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危机?相信科恩菲尔特反思、怀疑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将会对你有所启发。
植物世界妙趣横生,植物的命名充满神奇。在植物分类体系确立之前,人们如何认识植物?究竟何人发现了自然生物的游戏规则?艺术家们绘制的植物画像为后世研究创造了怎样的条件,使学者们“按图索骥”,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两千年的观察、记录与思考,让植物命名体系的规律逐渐清晰。安娜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展开一番惊险离奇的植物学考古之旅。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
《奇趣的仙人掌类变异》是黄南胜在我社继《彩图仙人掌花卉观赏与栽培》和《彩图多肉花卉观赏与栽培》出版之后的双一新作。 它主要介绍色彩斑谰,形态奇异的仙人掌类植物变异而来,变异后的体态,着色,刺座,沟棱、斑晕、毛状等,以及花形、花色均有详尽的描述。最后对变异品种的繁殖、养护和病虫防治也有具体的技术说明。 这本书既可供仙人掌花卉爱好者鉴赏和识别,又可供仙人掌变异品种的生产和研究人员参考。
《自然界的艺术形态》是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所绘制的自然科学插画集,收录了100幅图版,既有对原始微生物的刻画,也有对高等动植物的描绘,其所描绘的自然生物形式异常精准,其准确性已借由现代的高倍显微镜得到了证实。作者还分别对每幅图版所展现的生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讲述,以使读者能更好地领略生物形态的美妙之处。本书插画兼具生物形态美及几何构图的美感,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 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很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南沙群岛毗邻世界珊瑚礁核心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较多区域珊瑚保持较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本书编著单位多年来持续在南沙群岛开展珊瑚礁生态调查工作,获取了大量宝贵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造礁石珊瑚种类照片和骨骼样本。本书主要收录了南沙海域造礁石珊瑚14科170余种类照片,从珊瑚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等方面对各种造礁石珊瑚进行了专业描述,丰富了我国南沙群岛造礁石珊瑚种类名录,为我国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研究和珊瑚礁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
白暨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独有的古老物种,是世界上非常稀有的水中珍稀动物。2500万年以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里,被称为“活化石”。50年前我们还可以在长江上看到白暨豚成群结队地出没,但现在,在长江上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了。2006年11月,来自7个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为期38天、长达3400余干一米的野外考察白暨豚的行动,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在长江里未发现一条白暨豚,白暨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种鲸类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长江白暨豚太老了吗?这个物种和恐龙一样迟早要灭绝吗?作者认为,白暨豚并没有老到不能生存,而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灭绝的速度。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暨豚的生存,那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地球将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从白暨豚的生存悲剧中吸取教训
我有个朋友,是个真正的蝙蝠迷,他知道好多有关蝙蝠的知识,他甚至给蝙蝠们建了“蝙蝠箱”,是用木头做的一个个巢,把它们高高地钉在树上。我想是他的热情对我产生了影响,我开始阅读有关蝙蝠的书籍,很快我就迷上了世界各地描述蝙蝠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描述了蝙蝠的起源,它们为什么只在夜间飞行,以及它们和其他动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蝙蝠究竟是鸟类还是走兽。我很快对这种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欧洲社会,传统上蝙蝠被认为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动物,当然,有些种类的蝙蝠看上去非常可怕(甚至比我见过的怪面兽还要丑陋),但是另外一些种类,比如北美地区的一些蝙蝠,当然还有本书中的主人公们,则更像是长了翅膀的漂亮老鼠。 我惊叹蝙蝠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动物(尽管人们向来认为它们什么也看不见,其实它们的视力相当不错),虽然只能看到白与黑两种颜色,但
本书旨在纪念这样一些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中国昆虫记》作者、诗人李元胜惊艳之作。 200幅炫目昆虫摄影,21篇由昆虫激发的性情随笔。 一本见证生命的尊贵和诗意的奇书。 《昆虫之美》作者观察拍摄昆虫多年,积累了数十万字的观察笔记和数万张照片。至今已出版多种昆虫读物,广受好评。曾应邀参加央视崔永元《实话实说》栏目,介绍拍摄昆虫经历。本书既有精彩昆虫生态摄影作品,又兼顾昆虫知识,更结合作者散文创作长项,因而令人不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