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探询自然奥秘的基础指导手册。循着一年四季的顺序,以花鸟虫鱼的生活习性乃至山川河道的风貌发展为出发点,作者结合亲身实践经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丰饶多姿而又井井有条的自然图景。 从不知疲倦的蜻蜓,到热衷捕猎的伯劳鸟;从色彩绚丽的酸模,到便利农人的紫云英,本书构建了一个小小的私人世界,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就是那个耐心的导游 在展现美景的同时,更将窍门和捷径倾囊以授,引导我们自己去探寻,去发现,去创造与领悟。 本书构建了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城市居民为对象,清晰地引领大家从身边观察自然,从观察中认识自然,从认识中找到我们自身。
这本书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内核,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更深入理解环保与文明的重要性。书中精心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包括大家常去的旅游胜地,如武夷山、稻城等;也有平时难以涉足的自然奇迹,如阿拉善大漠天池、额济纳胡杨林等。
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 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 有关 正常 的生物学。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写了一本生物学的经典巨著,这就是你见到的这本《生命是什么?》。在这本书中,薛定谔提出了生命密码和生命过程负熵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性。 本书原来只是一系列通俗科学演讲的结集, 没想到这本为非专家所写的书,*后却成为发现DNA结构并导致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关键著作。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开创了信息生物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好的选择之一。
迈克尔 坦尼森在书中依托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考查,探讨了自然的未来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大灭绝,以及人类能否熬过大灭绝的考验,并以此进行了一系列推理思考:没有了人类,海洋是否能够恢复以前的面貌?生命的形态能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变得非常大?会有极少数人类熬过即将到来的大灭绝吗?这些人群会不会孤立成为不同的物种?征服火星能否带来另一种形态的人类?我们能否将思想上传至电脑成为一种虚拟形式的生命?基因工程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加智能、更加长寿的生物吗?我们该如何识别下一种人类?他们在哪?
《怎样看到鹿》通过佛农山 北京 里诺 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 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时每日的所见所闻为主,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例如佛农山的本地农场、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不同时节所开的花、家中窗台上的红隼。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究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的比照也是本书的重点。
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食物其实并非生来如此,在陪伴人类的漫长岁月里,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进化史,很多食物其实在*初是被世人所误解的,后来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人类一步步把野草驯化成果腹的粮食; 催熟 在打破水果储藏时空限制的同时也被投以质疑的目光 为了安全和健康,人类在食物上不断探索,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从那些关于食物的著名官司和事故中,我们伴着教训一步步修正路线,食品安全和大众认知在科学和常识的空隙之间相互博弈。 人气科普作家云无心再献佳作,在一个个科普小故事里,给你来点关于食物的 严肃八卦 ,带你走出关于食物的既定思维,也为长辈们的朋友圈提供一些关于食品保健的真正干货。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易斯·托马斯撰写的文学性极强的科普散文集,由二十九篇文章结集而成。刘易斯·托马斯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他极富想象力,温情脉脉地从细胞驰骋到广袤的宇宙,表达出了对生命最真挚的感激。书中刘易斯·托马斯从自己毕生研究的领域切入,以渊博的学识和举重若轻的笔法书写,对整个生物学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他所探讨的远远超过了生物科学知识,更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对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进行的深刻反思。
作者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物种的观察,结合他人的观点,以及家养物种的变化规律等,对物种的起源、进化、分布等问题进行推论,得出著名的 自然选择学说 。接着,他又尝试对变异来源进行推论,并结合实验结果等,对那些向他提出质疑的人进行解释与回答。*后,他又从地质学证据入手,尝试揭开物种分布之谜,更进一步地论证了自己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