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构造生命的基础,它记录着人类的血型、孕育、变化、成长、凋亡等全部过程,与生命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想要了解人类的起源与未来,了解基因必不可少。而现代医学的重大革命,也离不开基因领域的重大发现。 《基因宇宙》系统讲述了基因的起源、构成、发展和未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基因的相关知识。同时,这本书也是一部关于遗传学发展和医学革命的历史见证,作者将基因和医学变革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顾了人类研究基因的历程,是一本便于读者轻松阅读的科普图书。同时,这本书还通过数十个真实案例,向每一位读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基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备孕,如何预防遗传病,如何养育新生儿等对每一个家庭都无比重要的基因知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玩猫狂人 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 科学圣经 : 首提 生命以负熵为食 的观点 开启 生命即信息 的认知革命 推动 分子生物学 的诞生 直接启发了 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 生命是什么 ,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 心灵与物质 。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 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 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 詹姆斯 沃森、弗朗西斯 克里克和莫里斯 威尔金斯。
摩尔根的《基因论》,为生物学实现新的理论综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但推动了细胞学的发展,还将生物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基因论》的出版问世,使得遗传学向生物学的其他学科渗透成为大趋势。 其主要内容为:章到第四章,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提出基因连锁群的概念及其交换机制;第五章到第六章,进一步研究突变性状的起源,探究突变性状和基因缺失之间的关系以及多等位基因;第七章到第十三章,主要是对由染色体数目的成倍增加所得来的单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多倍体进行探讨,此外,还对因染色体不规则增减而出现的异倍体,以及种间杂交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对性别决定机制、性中型以及性逆转进行论述;第十八章到第十九章,回顾全书,并得出基因具有高度稳定性这
《细菌世界历险记》是一本充满奇趣与科学知识的文学作品。 本书分为 科学童话 科学小品 科学趣谈 三部分内容。主人公 菌儿 是万千细菌世界中的一员,作者用拟人化的口吻、风趣幽默的语言,以DI一视角为读者介绍了细菌家族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特点,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细菌世界,全面了解关于细菌的知识。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浅显易懂且乐趣横生。
本书整理了笔者数十年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感悟,融进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研究工作,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把对 生命是什么 和 生物学是什么 两个问题的分析编织成5章相互呼应的文字,供外行 看热闹 ,供内行 看门道 。本书初读时 烧脑 ,再读时 悟道 ;不论是随读还是通读,翻开书就有收获。
无处不在的病毒是怎样出现的?在地球生命进化中,病毒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人类到底应该消灭病毒,还是与病毒相伴共生? 本书介绍了病毒的起源和演变,病毒对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人类与病毒抗争的艰难历程。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文笔,从进化论的视角讲述了亿万年来病毒与地球生命的 相爱相杀 :一方面,病毒作为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带给我们疾病与死亡;另一方面,病毒作为基因的横向传播载体,对于生命的进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驱动了人类的进化。病毒是人类致命的敌人,同时也是我们可贵的盟友。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弗朗西斯 克里克的自传。在这本书中,克里克记录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里他所参与的科学工作,主要笔墨集中在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到1966年破译遗传密码的这段时间。克里克记录了他看来具有普遍教益的科研经历,关于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错误。从那些失败的故事里更能感受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考和坚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细胞、干细胞知识以及细胞、干细胞产品和产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讲解深入浅出,既科学专业,又趣味通俗,图文并茂,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生命和生命现象,开启生命科学探索之旅,解读令人赞叹的生命奇迹。
《抑癌基因》一书讲述了发现这个基因的故事,并阐述了人体细胞癌变奥秘的核心。《抑癌基因》不是干巴巴地引用基因教材,而是结合实例,选取真实的案例,为读者介绍癌症基因的发生、发展与防治。p53的突变极易造成癌变在家族中遗传,本书不仅限于实验室,而是带领读者进入到更广阔的世界,去研究冈比亚的发霉花生与肝癌的关系,去巴西南部与遗传性癌症的家庭见面,去更多的国家 从中国到伊朗,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洞察p53的工作机理。 《抑癌基因》介绍了*的科学发现和进展,能帮助我们理解癌症这种仍然在人类个体中肆虐的疾病,并借助p53这一关键基因帮助我们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理解复杂运作的人体功能。本书兼具科学性和生动性,既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生及科研人员的拓展学习材料,又可作为开拓视野的科普书籍供广大读者阅读
生物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生命现象,还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丰富知识。从*早的定性描述,到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表达,可佐证生物学的博大精深。《BR》 本书生动讲述了化石的形成、动植物概况、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生物进化、19世纪生物学的新突破、DNA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及基因工程等生物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从中可以发现生命源头的重要力量,了解植物和动物的边界,明白鸟类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感受生物学家和他们的科学人生。全书力求通过一系列故事让那些科学巨人走进读者心中,希望通过他们的成长经历、探究过程给读者以启迪,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有助于读者理清生物科学的发展脉络。
猫和狗的祖先是同一种动物?!以前的青蛙吃恐龙?!以前的蛇长着脚?!黑猩猩也会拍马屁?!帝企鹅宝宝也上托儿所?! 日本超人气动物学家今泉忠明继畅销书《遗憾的进化》后推出的全新生物进化科普书。从4个不同的主题来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每一种进化都让人惊叹:这也太有料了吧!同时,这也是一本超解压的爆笑生物图鉴,书中让人耳目一新的知识搭配萌趣十足的拟人化图片,读起来充满欢乐和惊喜。而这不正经的风格承载的却是满满的知识干货,大量细致的科普知识,条理清晰的图表演示,让人既能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思考生物进化的逻辑。
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大到体型巨大的鲸鱼。那么,为什么存在这么多种生物,为何这些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性? 曾经,人们一度认为 生物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现在的样子,不会随着时间发生任何变化 ;再后来,开始有了 生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的观点。人们把后面的这种观点称为 进化论 。 进化论 是如何出现的?又是怎么被人类接受的呢?现代的 进化论 可以将生物的多样性解释到哪种程度呢? 进化论 又是怎样有了新的发展? 本书将尽可能简单清晰地描述关于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的进化论大冒险,为读者呈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奇妙生态世界。
这是一本被众多专业学者推崇,并深受普通读者喜爱的讲述进化论证据的经典之作,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当代50本好书”第39位。知名学者杰里·科因在书中精心挑选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等方面**代表性的证据,来证明进化论作为一个理论,更是作为一个事实的无可辩驳性。其行文严谨,语言优美,理查德·道金斯评价说:“不相信进化论的人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就是还没读过杰里·科因的书。”本书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制在一起,严谨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
大体老师是医学院校中特殊的教育工作者。这些 无语良师 生命终了之后,遗爱人间,捐献躯体供医学生解剖。大体老师希望自己的奉献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以及尊重生命与勇于奉献的态度,在将来执业时,温暖、体恤地面对病患,成为术德兼备的优秀医生。.本书完整展现了大体老师 以身示教 的全过程,使读者如同亲临解剖现场。作者的叙述平易近人且不乏幽默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依照人体结构循序渐进,将原本有些枯燥甚至惊悚的大体解剖过程及相关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意趣盎然。书中融入了深邃哲思与人文关怀,详细展现了遗体捐献的价值与意义,更阐明了医学教育的意涵。 这是十堂有关人体解剖的启蒙课,揭开医学解剖室的神秘面纱;是对于人体科学知识的普及课,揭示人体构造的精微奥妙;更是一场生命教育课,启发每个人思考生命的价
诺奖得主、免疫学家彼得 多尔蒂教授的这本书,核心是这样一句惊人之语:鸟类比我们更早察觉到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危险。在这本书中,多尔蒂带我们追随多种鸟类,从普吉海峡的凤头海雀到印度的秃鹫,从东亚的鸽子一直到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楔尾鹱。他讲述了鸟类和人类之间复杂纷繁的互动故事,这些故事通常取自他在医学领域的亲身经验,以及人类一些微妙的、经常被视而不见的行为可以极大地影响鸟类的存在方式,并提出警示,现代人如何做,才是对鸟类、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负责。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人类可能才对病毒有所认知。但实际上,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病毒 朝夕与共 了。 从秋冬季易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到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的冠状病毒,再到潜伏期漫长的艾滋病病毒,人类通过想象、猜测和实验,直到将近20世纪中期才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目睹病毒的真容。到了1980年,感染人类长达5000年的天花病毒才彻底被消灭。然而,无论是否真正 战胜 病毒,人类终与它们达成了长期的平衡,以各自的方式长存于世。 在这本小书中,多萝西 克劳福德形象地描述了病毒的性质和它独特的生存方式。同时,她引领读者认识那些造成人类历史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罪魁祸首,并预测人类和病毒在未来将如何相互影响。翻开本书,读懂人类和病毒长达数十万年的猫鼠游戏。
本书由8个章节组成:第1章,如何开始,介绍了历史上伟大科学的发现并非大众的简单想象;第2章,分歧者,以著名科学家为例,论证理论被现象证明之前,不能过于相信理论,亦不能过于相信现象;第3章,幻觉大师,提出证据不能代表一切,问题数据、无序主义也是推进科学伟大发现的核动力;第4章,玩火,在生与死的边缘,科学家有时会将自己作为祭品以追求科学的突破;第5章,亵渎, 人工辅助生殖 、 日心说宇宙观 举证科学就是要打破禁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科学攻击现状,且毫不顾及被攻击对象是上帝还是人;第6章,战斗,以 染色体的遗传故事 、 内共生学说的证伪 证明科学在战斗中发展,王者倒下催生科学进步;第7章,捍卫宝座,以 钱德拉塞卡、阿尔文和沃弗辛斯基 为例,论述科学界的不公平竞争,科学领导者在面对挑战者时更有说话权;第8
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 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 有关 正常 的生物学。
英国医生哈维(1578-1657)在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 》,他在书中总结了自己的研究,用大量的实验材料论证了血液循环的理论。尽管现代我们都知道血液通过动脉和静脉在全身进行循环,但这种认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哈维之前,多数人相信古罗马盖伦的观点,认为食物被人体吸收后在肝脏中转化成血液,通过动脉和静脉血管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被人体吸收。哈维通过解剖和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的理论。血液循环理论的确立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