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科普三部曲是一套经典的自然博物科普书,包括《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非常的世界》,也是BBC标杆记录片同步书,入选《jiao育部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被科技部评选为 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之一。 三本书结合科考队的探险经历与故事,分别从地球、海洋和动植物的角度,呈现丰富多彩、全面动人的自然博物知识。遥望星空,向往海洋,探索生命,人类的浪漫不止于此,也永无止境。 其中《海洋:深水探秘》讲述了一支由海洋考古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他们对地球上7大地区海洋、1000多处海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全书配有150多幅实地拍摄的图片,向我们揭示了神秘的海洋景象,提供了关于这一庞大水下世界富有启发意义的知识,指引着人类进
从赤道到两极,地球上的整个海洋都是由阳光提供动力的巨型引擎,它驱动着能量、水和生命的流动。在《蓝色机器》中,物理学家和海洋学家海伦 切尔斯基阐述了这部引擎的运行机制,以及它对动物、气象和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从海底深处到河流入海口,她解释了水温、盐度、重力和地球板块的运动如何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如何支持着微小(浮游生物)和巨大(巨龟、鲸)的生命;从穿越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到格陵兰鲨等 深海居民 ,她介绍了海洋的 信使 乘客 和航海者是如何依赖汹涌的洋流、看不见的海堤和水下瀑布的。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海洋的运作方式及其在全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保护我们的 蓝色机器 。
本书分 中国与东南亚 印度洋与太平洋 全球史与海洋史 三部分,是关于世界范围内各种 联系 的历史,既包括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两大块纵横经纬的交互内容,也涉及在海洋史、中外关系史、全球史框架下发见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全书审视了环南海研究的理论和材料、早期西荷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野、区域划分、学科设置、研究导向、观念变迁等诸多问题,以海洋史的议题贯穿始终,间或浮现全球史的视角和关怀, 立足东南亚,兼及印太,放眼全球 ,与走向世界的时代同行。
《美国海洋荒野:二十世纪探索的文化历史》将美国荒野的陆上概念推进到海洋,是一部海洋探险历史和海洋生态评论著作,介绍了7位海洋探险家和博物学家(罗伊 查普曼 安德鲁斯、罗伯特 库什曼 墨菲、威廉 毕比、蕾切尔 卡森、尤金妮 克拉克、托尔 海尔达尔、雅克 库斯托)对于海洋的探险经历,同时,也呈现给了读者海洋文学和生态文学领域的大量作家及其作品,让读者可以获得海洋文学和生态文学领域的广博知识,同时也可以拓宽和加深对海洋边疆探索历史的认知与理解。
《海洋药物觅踪》一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海洋药物的发展过程,可使读者了解什么是海洋药物、它的发展简史;明确为什么要发展海洋药物,如何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认识海洋药物开拓者与 蓝色药库 。本书介绍了海洋动物(如海绵、珊瑚、海兔、芋螺),红树植物(如海漆、木果楝、角果木),海洋藻类(如褐藻、红藻、绿藻、蓝藻),以及海洋细菌、放线菌与真菌这几大类海洋生物所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及从中研发的代表性药物。书中点明了人类与海洋休戚与共的关系,展望了海洋药物的发展前景。
本书是海洋学领域的畅销书籍之一,全书从各种科学领域(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宝库中提炼出了与海洋相关的一些基础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海洋学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书共16 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洋底,海洋地貌单元,海洋沉积物,水和海水,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水动力学,潮汐,海滩、海滨线过程和近岸海洋,海洋污染,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力和能量传递,水层环境中的动物,底栖环境中的动物,海洋和气候变化等。本书的设计编排独具一格,每章开始有主要学习内容,每节结束有课堂小测验,每章结束有主要内容回顾,中间穿插了大量插图、表格、常见问题、科学过程、深入学习、生物特征、简要回顾、思考题、讨论等特色内容。
海洋是当之无愧的地球生命摇篮。 化石记录告诉我们:五次大灭绝抹去了地球上超过3/4的物种,不过,每当地球上的生存条件再次变得可以忍受时,新物种就会重新在海洋中繁衍。在全面回顾了海洋的曲折变迁史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无论情况变得多么糟糕,海洋中的生命肯定会延续下去。 可是,进入人类世以后,地球发生了深刻的环境变化,海洋自然无法幸免。过去几十年,每隔十年,北极海冰的面积缩小13%,海洋中背景噪声的强度翻倍;包括洪水、干旱和热浪在内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世界每年生产的近4亿吨塑料制品,其中绝大部分的归宿是海洋 人类活动带来的复杂影响远超从前海洋面临的危机,而且没有任何先例可以援引。 因此,海洋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现在的行动。这本书将会带我们进入鲸类、鲨
大海与大洋有什么区别?海洋与陆地有明确的界限吗? 在海浪中,流动的是能量还是海水? 打捞沉船上的货物是否是合法的行为? 德彪西的《大海》,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等海洋文艺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如何引发了捕鲨热潮? 磷虾这样渺小的海洋生物对全球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影响? 以上问题都能在《海洋与文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关于海洋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意义的人文科普书。作者从海岸线、海洋科学、海洋生物、海上航行、海洋艺术五个方面精炼切入,不仅介绍与之相关的海洋知识、历史故事及细节,还展示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以科学、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代表案例或作品如诗歌、小说、画作等,延展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因此创造出来的文化,强调对海洋的保护与尊重以及海洋
《多金属结核探秘》全方位介绍深海金属矿产资源 新星 多金属结核,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多金属结核的基本情况,包括多金属结核的发现过程、构造和特征、全球分布;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日常生活方面介绍多金属结核的价值和对人类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述多金属结核的生长环境、开采设备、开采立法、我国取得的开采进展;第四部分讲解开采多金属结核开采对地质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海洋微生物容易被人忽视却又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海洋微生物寻访》分海洋微生物的家族、海洋微生物的独特性、海洋微生物与人类、海洋微生物与海洋生态保护四部分,着重介绍海洋细菌、海洋古菌、海洋真菌、海洋病毒,讲解这些微小生物奇特的外貌和结构,令人惊叹的本领,阐述这些海洋微生物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与对海洋微生物人们生活的影响。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地球约70%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但是人类仅探索了海洋的5%。海洋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只有充分认识海洋,才能更好地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数次的深潜向我们揭示了种种海洋奇观:环境恶劣的海底热泉、外观奇特的海洋生物、比喜马拉雅山脉更高的海底山脉 深海女王 西尔维娅 A.厄尔运用她超过7000小时的潜水工作成果,呈现更新的海洋知识。全书回顾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介绍了海洋的特性、演变、现状,以及各种海洋生物,并探讨了碳排放、蓝色经济等前沿议题,深刻论述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它配有300多张珍贵图片,展示了壮观的水下世界,为我们带来一场奇特的海洋之旅。
BBC科普三部曲是一套典的自然博物科普书,包括《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非常的世界》,也是BBC标杆记录片同步书,入选《育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被科技部评选为 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之一。 三本书结合科考队的探险经历与故事,分别从地球、海洋和动植物的角度,呈现丰富多彩、全面动人的自然博物知识。遥望星空,向往海洋,探索生命,人类的浪漫不止于此,也永无止境。 其中《海洋:深水探秘》讲述了一支由海洋考古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他们对地球上7大地区海洋、1000多处海底进行了所有的深度探索。全书配有150多幅实地拍摄的图片,向我们揭示了神秘的海洋景象,提供了关于这一庞大水下世界富有启发意义的知识,指引着人类进一步解开深
《海平面在上升:洪水、气候变化下的未来》向年轻人们介绍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之后地球将呈现的令人瞠目的景象。照片并列展示同一地点的今日与明日,用骇人的对比使人们明白行动迫在眉睫。是大家更容易理解当今新闻中的关键议题,例如世界各国在2015年巴黎协议中一致同意在本世纪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 C以内(zui好在1.5 C以内)。随着我国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逐步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环保问题将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下一步重要热点,保护环境的责任要从青少年抓起,因为孩子是影响家庭集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套丛书围绕塑料问题、节水问题、全球变暖问题3个环保热点问题形成了图文兼备的科普性读物,既能让读者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又对作出对应行动提供了一些思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准确把握海洋生态环境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介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与成效,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理解,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特发布这一白皮书。
本书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海洋科普,对当前海洋科普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及 精准科普 等新概念。二是海洋强国,从科技哲学的角度阐发了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以及习近平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形成、构成、价值和实现途径等。三是海洋文化,对于海洋文化史进行了专题研究。四是海洋生态,内容涉及社会建构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海洋生态法治文化体系的基本目标,海洋科技对海洋生态文明的支撑等。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普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哲学学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