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深度学习领域的入门教材,地整理了深度学习的知识体系,并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原理、模型以及方法,使得读者能全面地掌握深度学习的相关知识,并提高以深度学习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书共15章,分为三个部分。 分为机器学习基础:章是绪论,介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概要,使读者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第2~3章介绍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是基础模型:第4~6章分别讲述三种主要的神经网络模型: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第7章介绍神经网络的优化与正则化方法;第8章介绍神经网络中的注意力机制和外部记忆;第9章简要介绍一些无监督学习方法;0章介绍一些模型独立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集成学习、自训练、协同训练、多任务学习、迁移学习、终身学习、元学习等。 第三部分是进阶模型:1章
《模型预测控制》在状态空间理论的统一框架下系统深入地介绍了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原理、算法和闭环性能。首先通过本科生熟悉的状态空间模型建立起预测控制从原理到算法和性能分析的每一个细节。然后,介绍了阶跃响应模型和脉冲响应模型的状态空间描述,给出了与传统卷积描述的一致性。据此,遵循预测控制的三个步骤“预测系统未来动态-求解优化问题-解的个元素作用于系统”和“滚动时域、重复进行”机制推导了无约束的动态矩阵控制(DMC)和模型算法控制(MAC),分析了闭环性能,给出了闭环稳定性的分离原理。然后,依次讨论了时滞预测控制、约束预测控制、非线性预测控制,以及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的进展。最后,介绍了基于滚动优化原理的滚动时域估计和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预测控制器实现技术。《模型预测控制》可作为高等学
本非线性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外许多工科院校已将“非线性系统”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本书是美国密歇根州立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全书内容按照数学知识的由浅入深分成了四个部分。基本分析部分介绍了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反馈系统分析部分介绍了输入-输出稳定性、无源性和反馈系统的频域分析;现代分析部分介绍了现代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扰动系统的稳定性、扰动理论和平均化以及奇异扰动理论;非线性反馈控制部分介绍了反馈线性化,并给出了几种非线性设计工具,如滑模控制、李雅普诺夫再设计、反步设计法、基于无源性的控制和高增益观测器等。此外本书附录还汇集了一些书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包括基本数学知识的复习、压缩映射和一些较为复杂的定理证明。本书已根据作者于201
《人工神经元网络原理与应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基本原理、设计和计算机方法。全书共分十二章。章介绍了工人神经元网络的发展历史和它的主要特点,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生物神经元网络和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基本原理,第四章至第十章讲述了几种主要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方法,第十章介绍了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第十章介绍了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一章介绍了编程实例,全书配有习题。《人工神经元网络原理与应用》可作为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自学和参考。
关守平、尤富强、徐林、谭树彬编著的《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重点大学计算机教材)》着重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涵盖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基于模型和基于非模型两类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全书共分11章,在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概述以及建模与性能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模型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经典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复合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基于极点配置方法的控制器设计和基于化方法的控制器设计;然后介绍了基于非模型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基于模型辨识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基于参数修正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基于结构与稳定策略的控制器设计;作为一个理论应用的实例,介绍了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了数字控制器的
《智能结构动力学与控制》论述了智能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建模、控制及其设计。书中论述的内容处于自动控制、结构力学等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除了参考当前外已有的论著外,还融入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书中着重于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相结合以及理论分析与应用实例相结合。与当前外已有相关论著相比,《智能结构动力学与控制》是一部机械力学和自动控制学科深度交叉、系统反映成果的参考书,可供对智能结构动力学分析、建模、控制、设计及其应用,迟滞非线性控制系统建模与控制、机电系统动力学分析和设计感兴趣的高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机器精度的基本概念,机器精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机构功能单元和功能结合精度分析,整机精度分析,在机器设计利用工艺手段提高机器精充的解析法及其他分析方法,机器精度设计中标准化成果的利用,以及反求设计中的公差反求。本书用实例体现概念和方法,贴近实际,易读并实用。适合于机器设计制造技术人员和机械类专业师生阅读,并可作为机械类专业教学用书。
机器人足球技术的研究涉及非常广泛的领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大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更有意义的是,机器人足球比赛的组织者始终奉行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的根本宗旨。比赛与学术研究的巧妙结合更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比赛培养了青年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良好的技能。《机器人足球仿真》结合目前的机器人足球技术发展和设计方案,就个体足球机器人的功能模块及模块结构,软硬件实施方案的流程、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希望《机器人足球仿真》可以能够为广大的学生和机器人爱好者设计仿真足球机器人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本书由方宝富负责统稿。
本书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依托,讲述了向量空间、李代数以及对偶数环上的旋量理论等数学工具在机器人运动学中的应用。全书包含了李代数基本理论、机构运动学以及机构运动平台的视觉检测和控制三个部分。全书共分12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对向量空间等基本概念进行回顾;第3—5章为李代数和对偶数环的基本理论,介绍了李代数、对偶数、李括号和对偶内积的几何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第6—9章给出了对偶数环上的旋量场在机构运动学中的应用;第10—12章为本书的应用部分,给出了机器人运动平台的几何不变量检测方法,并进一步与智能算法相结合对机器人的动力学视觉伺服控制进行了探讨。本书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以并联肌器人模型为基础,但也可以应用于串联机器人,而且旋量场在对偶数环上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应用到当前较为热门的机构构型综合中
国际人工智能已走过5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世界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国际人工智能研究与时俱进,在20世纪末已取得长足进展。在,人工智能已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并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人类智能是自然过程的创造物,用控制的术语来说,人类智能具有传感性能的分布特性和控制机制的鲁棒特性。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保藏在以大脑为中心的“碳素计算机”中。大脑通过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各种自然传感机制来获取环境信息,借助智能集成这些信息并对信息提供适当的解释。然后,认知过程进一步提升这类特性为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并通过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神经网络产生适当的肌肉控制,产生相应的行为或动作。正是这种认知过程和智能特性,使人类在许多方面成为有别于其他生灵的高级动物。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智慧
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问题是现代控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书主要围绕时延多智能体的包容控制问题,介绍了连续时间、离散时间、非线性、一般线性等模型的多智能体的包容控制协议设计、的稳定性分析,给出了实现包容控制在网络拓扑、控制参数、时间等方面需要满足的条件。另外,本书还研究了异质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和基于异构网络的二阶多智能体的包容控制等问题。本书是作者在密切跟踪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是一本全面论述时延多智能体协调控制的书籍。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理论分析与实验仿真相结合,可读性强。本书可作为控制理论、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关注多智能体协调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多关节机器人原理和维修》从应用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概念,剖析了多关节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及RV减速器的结构和原理,结合多关节机器人,着重对机器人的交流伺服系统和控制器进行了分析,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解析了机器人软件的编制原理,结合作者多年从事机器人应用方面的经验,阐明了工业机器人重要部件维修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在总体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突出了理论分析又从工厂实际应用角度剖析了工业机器人的本质。《多关节机器人原理和维修》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可作为工科院校机器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从事工厂自动化、设备维修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思维规律认识的手段。先进分布仿真(AdvancedDistributedSimulation,ADS)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后,迅速成为系统仿真研究与应用的活跃领域,特别是在国防与军事领域获得广泛的重视。《基于HLA的分布仿真环境设计》在综述仿真需求与发展的基础上,讨论了复杂系统仿真建模的思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较系统地介绍先进分布仿真的一般原理、方法及标准,对HLA(HighLevelArchitecture)为代表的先进分布仿真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HLA的仿真环境设计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读者对先进分布仿真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其中蕴藏的科学方法。《基于HLA的分布仿真环境设计》总结了作者在科研中的创新工作,内容丰富全面,结构完整有序,可作为高等院校系统仿真有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应专业
本书对微纳机电生物传感器中涉及的传感技术进行了介绍。不同于其他同类书,本书内容并不涉及具体的封装技术,而是分三章对小型化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技术、生物识别元件及其固化技术,以及用于微机电系统生物功能化的图形化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作者对微机电系统(MEMS)向纳机电系统(NEMS)过渡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以及生物传感器的性能评价进行了论述。本书针对性强、内容精练,非常适合对微纳机电生物传感器这一特定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同时也适合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