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对现代建筑的巡礼自1980 年出版以来,就广受赞誉,时至今日已成为建筑学研究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建筑实践和话语的改变。 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乎一倍的全新内容,从美洲、非洲和中东、亚太、欧洲几个区域入手,深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细部考察20 世纪至21 世纪早期全球现代主义传统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形态各异的建筑不仅是对地理、气候、物质条件、文化环境的回应,也在强调地形学、形态学、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城市形态的过程中展示出独特的一面。
《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江西古建筑地图》择要介绍了江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计313处,涉及城池、村镇、墓葬、遗址、宫寺、祠庙、衙署、书院、园林、民居、塔幢、牌坊、桥梁等类型。另外,还将部分价值较高、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江西古建筑地图》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文物建筑的历史沿革、形制特征、艺术成就和保存现状,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江西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图片之精美,都令人惊讶不已。在此基础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这部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中世纪哥特呈献给读者。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主要讲述建筑风格和宗教艺术,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本书中都并非是仅仅是了解哥特艺术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本书重要的一部分。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本书以明清官式建筑为主,其中也包含传统民居建筑,以老北京明清时期兴隆木厂子(营造厂)匠作传承的木作内容编写了此书。书中内容前后共分十二部分划分了十章节。主要介绍了明清建筑的形制等级制度,阐述了木作的构造与权衡标准,从古建木作传承的角度诠释了明清建筑中木作各种做法的类别与应用,解析了明清建筑各种木作工艺流程与传统施工技术标准,以及选择木材材质要求,并且讲解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中的传统施工方式方法。讲述了明代建筑与清式建筑不同的做份变化。书中以图解的方式诠释了各式明清建筑大木构造的参考算例。本书图文并茂,从口份制度、做法变化到构件权衡标准,由浅入深做了通盘诠释。在书中后附录里,还简述了一些传统古建行内的记事与传承的故事。本书对于研究明清建筑、明清仿古建筑设计及传统中式建筑设计与古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本书共分七卷,由第一卷的史前、夏商周时期到第七卷的清代,内容涵盖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所有时期。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闽南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南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郑慧铭著的《闽南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对闽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类型的详细梳理,深入研究其细部特征、工艺技法、表现规律等核心元素。阐明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符号与文化表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工作对于探索当代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保护的统一性,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传统建筑及装饰技艺焕发活力有重要启发意义。本书适合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同时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宋辽金时期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专题论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古建筑民俗文化,论述的对象包括关中的关隘、城市、堡寨,关中古民居的建造形式及影响因素,关中古民居的石桩文化、门文化、三雕文化、脊兽文化,以及古代关中人的敬惜字纸、敬树种树等信仰习俗与生活习俗。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老图片、作者自摄照片以及多位画家绘制的实景图,直观地展现了关中古建筑的诸多亮点。书中对事物的记述都是作者一线考察的真实记录,可作为一手资料参考使用。
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居建筑,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民居也是千奇百怪,趣味非凡。从远古到现代,少数民族的祖祖辈辈都在这些民居中生活着。民居承载着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功能,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重要精神符号,传承着每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厚植着每一个民族的底蕴和文化。本套书精选了十种 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以绘本的方式讲述它们的历史由来、建造方式和当地文化,让孩子在了解各地民居特点的同时,迁移默化地学习和传承璀璨 的民族文化。
《模山范水》是《如画观法》一书的后续。 《如画》是关于造园的纸上探索,试图建立一种以绘画作为观想反思与审美指向的当代造园研究的可能。《如画》所呈现的是十年教学与研究所得之百一,只是未及整理,六年过去了, 如画 并未停止,一直作为 图学系统 保持着延续,如王澍老师所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纯粹形式的探索是极其必要的。 如画 ,确切的讲,是通过 画 ,是一种学习机制,通过画的途径来学习,重新观看,重新审问,进而重设方向和标准。 模山范水,是一个老词了。词不能随便拿来用,这个需要澄清。我借这个词,大致有两个意思:,也是一个学习机制,模和范,是取法,追拟的意思。模山范水,即从山水生活中得来形式与方法。第二,模和范,就是类型和章法,是常年积淀下来的生活诗学模型。 诸如:溪楼买醉,云壑飞泉,秋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 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 以“人畜无害”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作为不断进化的 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按年代排序分为9章,探索了上古时期迄今3000余年西方世界的现代建筑工程历史。书中着重讲述了工程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活动和事件,那些影响工程学及建筑学数千年的重要人物、建筑、著作、观念亦跃然纸上。书中配有取自世界各地的近800张图片、文献图纸、源技术图解、专业原始资料页等,其中不乏珍贵的历史资料;还收录了大量参考资料,并设计了时间轴等,可谓所有建筑专业学生、教师及建筑从业者、建筑爱好者的建筑 圣经 。 随书附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托博士为本书特别撰写的《中国建筑(工程)发展简史》一册。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