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系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底迁往昆明后所做的一份调查资料汇编,也是营造学社一次外出古建调查。时间跨度自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人员为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它们共调查了四川和当时西康省31个市、县,从中筛选出重要古建筑、石刻及其他文物107项。由梁思成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图说"。现仅存梁思成四川部分图说手稿。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系梁思成手稿;第二部分系梁思成西南考察中的摄影照片,与手稿对应排列,图文互注。此前,梁思成西南考察手稿从未面世,其摄影作品也未放大刊印。此次曝光,对喜爱、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的朋友们,可谓意义重大。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8》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优秀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原则,对*近一年涌现出的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直观、全面的诠释,它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结构,记录了主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甚至是设计价值。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剥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所收诸书,原版本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按古籍整理通行之例作了整理工作:(一)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二)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三)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曰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四)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则径改。(五)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
中华民族,泱泱大流,海纳百川,遂成千古。幽幽侗寨,巍巍鼓楼,斑驳磨痕,沧桑历尽,遂成凝聚精神之独韵,激荡情怀之波涛。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如果说,吊脚楼是苗族生存智慧的缩影,布达拉宫是藏族生命创造的结晶,那么,鼓楼则是侗族文明进化的投影。 中国侗族,世代繁衍在山峦莽莽、溪流纵横的南国大地上,并以其刚毅、含蓄、克制的民族个}生创造了以鼓楼为代表的辉煌的建筑文明。毋庸置疑,鼓楼不仅是侗民用木质等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侗民使用的物体,它还是与这个时代这个地域这个民族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产物,它深深扎根于侗民族所生存的土壤中,并贯注了这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审美艺术、科学水平、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充分地渗透出这个民族的个性。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在各章中纳入同时期的其他一些建筑师的简介,以烘托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时期的国外代表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 这二十余位建筑师(包括部分君王和高级官员和文人)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朝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师为标准的。“代表性”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三大类。 本书有意回避了两个领域:一是皇帝的陵墓,在古中国,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部类,但是出于个人的喜恶,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西夏王陵)外,本书整个地没有涉及;二是“风水学”和风水师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