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南京》是一本关于南京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读物。 南京作为著名的十朝都会,是一座非常值得徜徉历史、流连文化的美好城市。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古都烟水间的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每一次游目畅怀都会让我们不断深入领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无论莫愁湖的夏荷,还是玄武湖的秋荻,每一位关注古都南京的人士也都会有各自见仁见智的亲身感受。这都源自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繁盛的文化资源。即使我们仅从古代都城史的视角加以考察,南京古都近2000年的时间跨度,相关史料的丰富程度,也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为推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物出版社特推出中国古建史论丛书。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他从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时起,就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的指导下,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雕塑史的研究,在阐述古建经典《营造法式》的深奥之义和探索古代建筑设计规律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本书收录了作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撰写的学术论文和其它文章三十五篇,附录作者的业务自传和年谱。本书分建筑史论和雕塑史论两编,每编以文章发表的先后时间为序,是作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内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真知灼见。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发展、抗震机理及维修加固方法。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从下至上通常分为台基层、柱架层、铺作层及屋盖层四个部分。本书分别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各部分的发展变化和结构作用。同时,书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了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结构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减震机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采用扁钢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加固理论和方法。 《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木结构古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知识,内容包括:古建筑常识、基础与台基工程、古建筑砌筑工程、古建筑石作工程、木构架工程、木装修工程、古建筑屋面工程、地面及甬路工程、油漆彩画工程。本书综合介绍了古建筑工程中的各分项工程,可供古建筑设计与施工人员使用。
本书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非常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对悬鱼装饰构件的由来,使用分布情况,对日本、韩国的影响等作了概述深入介绍了悬鱼的装饰、防水、寓意功能;详细分析了悬鱼的材料和雕刻工艺,对悬鱼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还对悬鱼文化探源、美学特征和对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本书图片部分(附光盘)既有高清晰度的悬鱼照片又有手绘悬鱼纹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演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本系列图书收录了中国南北各地精美的建筑装饰精品,分为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灰塑、琉璃等专题。《天工开悟:中国古建装饰木雕1》以木雕为主题,主要从木雕的发展历史,木雕技艺、选材及工艺流程,木雕的流派版块来介绍木雕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从历史变迁、制作工艺、木雕选图、雕刻技法等方面全面而详实的介绍了各大流派木雕,如:东阳木雕、徽州木雕、潮州木雕、福建木雕、山西木雕、剑川木雕等,既是古典木雕工艺的展示,在传承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上对现代设计与工艺也有的启示作用。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幅,故只做重点介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的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从建筑历史、美学特征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门窗、隔窗的装饰,详细分析了门窗的材料和雕饰工艺;对门窗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同时,还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门窗与建筑文化的传承,并分析了门前设物以及门的加装饰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形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展现。本书既有高清晰的门窗、隔窗照片又有手绘门窗、隔窗图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资料提供给从事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Common7raitsofAncientWaterTowns、SouthoftheYangtzeRiver、Zhouzhuang、Wuzhen、Nanxun、Tongli、Xitang、Luzhi、Zhujiajiao、Xinchang、Qiantong、Anchang、Mudu、Longmen、TheProtectionandImplementation等等。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以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为重点,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建筑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对传统建筑的材料防护、防火、抗震、防潮,以及油漆与彩画等方面的技术与工艺也有涉猎。《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参考。
如果一幢建筑能说话,那么它会说什么呢?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呢?有哪些是值得聆听的呢?这本书视建筑物为人类精心的创作——由人们建造,为人们建造;它们体现着发生在它们周围的梦想、想象和故事。大卫·利特菲尔德和萨斯基亚·路易斯主张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基于对老建筑的重塑,这本书仔细调查了建筑物是如何引导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这些重塑物和重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保护的例子,也不单是新旧对照,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创造性再利用的更敏感、个人的途径。作者在20多篇关于历史建筑本身和对负责他们重建的人员的采访,阐述了我们居住空间的诗意品质是不会被建筑的风格所限制的。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检处,都重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声音。聆听这些声音,将
本书是由清华建筑学院、天津建筑学院、北京考古文博学院、练东南建筑学院和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加入展览筹备先后为序)于2004年联合主办的“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的内容编纂而成。这种以历史建筑测绘和研究成果为展品的展览建国以来还是次,是初发起者为天津建筑学院和清华建筑学字。这次展览共展出60块展板,精选了五校历届学生绘制的历史建筑测绘图400余张。绘制手段和技术,包括铅笔、钢笔墨线、国画、水墨渲染、水彩渲染、计算机制图和模型制作等,许我图纸本身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测绘的对象,上自北朝、五代、辽、宋遗构,下至清季、民国史迹,时代越千年之久:恢宏雄伟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享殿及明长陵祾恩殿之皇家殿,纤丽多情如江南宁沪间诸多士人国墅。村落民居,伽蓝石窟,浮改屠经幢,石梁道藏,几乎函盖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