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有很多历史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人们常常把山西省喻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摇篮”。山西省古代建筑之多,要数晋东南地区。这个地区有丰富的名胜古迹。经过历次赴山西各地进行勘察,得知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弥足珍贵的资料。这对我们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发展、抗震机理及维修加固方法。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从下至上通常分为台基层、柱架层、铺作层及屋盖层四个部分。本书分别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各部分的发展变化和结构作用。同时,书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了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结构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减震机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采用扁钢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加固理论和方法。 《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木结构古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将古建筑文化和古建筑的消防知识融为一体,对古建筑的特点、现状和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古建筑火灾的危险特性,以及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和预防对策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同时,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著名古建筑火灾案例,借以证明火灾是古建筑的大敌,以期引起对加强古建筑消防工作的关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有关古建筑防火的掌故,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极富可读性。 本书被专家誉为“历史文化书”和“火的文化书”,不仅可作为消防、文物、古建筑维修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书,而且也不失为历史、旅游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本精美读物。
本书作者从廊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说起,详细介绍了廊在整体建筑中的装饰方法,解读了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廊的空间变化和造景手法,并对各种装饰构件的建筑功能、美学特征和文化渊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本书既有高清晰度廊的照片,又有手绘的纹样。全书分为八章,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
如果说山西是立体古建筑博物馆,那么附属其上的彩塑、壁画、雕刻及许多丰富多样的建筑装饰构件就是博物馆里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山西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山西民居的装饰构件,多为砖雕、木雕、石雕,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内容异常丰富。它们分布在大大小小古宅院的大门、影壁、檐柱、窗户、墀头、屋顶等部位,这些精巧的装饰图案多数寓意吉祥,其意义大多是祈福、祝寿、求财、盼升迁、望发达等,或者是宣扬忠孝、勤奋、节俭的人生观,教化子弟应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等。“凡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古建筑中的吉祥图案有一种超然的与人对话的本领,当人们看到那些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后,会不自觉地被充满着儒、释、道教化意义的氛围所浸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的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从建筑历史、美学特征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门窗、隔窗的装饰,详细分析了门窗的材料和雕饰工艺;对门窗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同时,还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门窗与建筑文化的传承,并分析了门前设物以及门的加装饰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形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展现。本书既有高清晰的门窗、隔窗照片又有手绘门窗、隔窗图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资料提供给从事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发展、抗震机理及维修加固方法。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从下至上通常分为台基层、柱架层、铺作层及屋盖层四个部分。本书分别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各部分的发展变化和结构作用。同时,书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了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结构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减震机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采用扁钢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加固理论和方法。 《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木结构古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
《紫禁城风水》是故宫博物院王子林先生多年故宫风水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同时也是本研究紫禁城风水的专著。此次再版,作者对原书体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增减了部分内容,把近几年风水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融入该书中,进一步完善了紫禁城风水理论体系。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对紫禁城的龙脉、龙穴、中轴、山水融合等进行了清晰深刻的分析;就紫禁城的前朝、后庭甚至宇宙结构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阐述;更以整个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风水格局及明皇陵的风水原理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同时对比中西方建筑理念和风格的不同,揭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暗含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