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南京》是一本关于南京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读物。 南京作为著名的十朝都会,是一座非常值得徜徉历史、流连文化的美好城市。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古都烟水间的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每一次游目畅怀都会让我们不断深入领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无论莫愁湖的夏荷,还是玄武湖的秋荻,每一位关注古都南京的人士也都会有各自见仁见智的亲身感受。这都源自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繁盛的文化资源。即使我们仅从古代都城史的视角加以考察,南京古都近2000年的时间跨度,相关史料的丰富程度,也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官式”建筑各部分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的注释,以及标示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的图版和实物照片,并附有作者根据民间工匠秘本而编订的《营造算例》等。《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是一套资料全面,学术水平较高,可读性、普及性强,具有浓郁建筑文化气息的作品,是北京文物建筑研究保护领域以及出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版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对于普及古建文化知识,为世界建筑学界提供宝贵资料,强化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北京市的城建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共计10册,按照北京现存文物建筑的类型和风格分成十大类,每册选取本类型典型性、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文物建筑加以叙述,分别为《城垣》、《宫殿》、《园林》、《陵墓》、《坛庙》、《寺观》、《府邸宅院》、《桥塔》、《近代建筑》、《其他文物建筑》。 本套丛书以生动、凝练的笔触,结合精美的图片、建筑结构图,通过叙述每类建筑的历史脉络、发展概况以及建筑特色,介绍每座古建的建筑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文化
《千门之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一本。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建筑房屋门上的装饰,包括城门、宫门、庙堂门、宅第门、大门装饰等内容。作者通过实地拍摄、现场测绘等,积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出门上装饰小品丰富多彩的样式,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各个地区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及风土人情。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本书叙述的北京古墙都是清朝(1911年)以前的各种墙
东方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方建筑研究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也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东方和世界建筑文化。中日建筑比较研究是东方建筑研究 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日本建筑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中日建筑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本书以中日古代 建筑比较研究的线索,侧重于中日古代建筑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的分析 和探讨,涉及了中日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史的考察、法隆寺建筑的探讨、中日古代建筑尺度与空间的构成比较、《营造法式》模数制度 的比较研究,以及日本禅宗样建筑设计技术的分析 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
《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利技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建筑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希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建筑体系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巫古与堪舆术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需要辩证对待的。
本书是第3辑《文物建筑》专著,收录了:《隋唐以后木作工具的变迁与家具的发展》、《圆明园遗址公园水环境问题再思考》、《文物保护施工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沁阳天宁寺三圣塔及其保护工程》、《湖南通道侗族建筑艺术与特色》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