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图片之精美,都令人惊讶不已。在此基础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本书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本书共分七卷,由第一卷的史前、夏商周时期到第七卷的清代,内容涵盖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所有时期。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宋辽金时期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本书是《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丛书的 卷,共收录7篇古建筑调查报告和1篇木材树种鉴定报告。 每篇报告在标题页下均配有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码在线浏览该处建筑的虚拟现实(VR)全景照片,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本卷调查对象包括:广元市剑阁县香沉寺、昭化区文庙,南充市阆中市五龙庙、张桓侯祠,南充市南部县观音庵、真相寺,以及绵阳市平武县豆叩寺。这7处寺庙都分布于川北地区,建造年代自元代至清代早期。在每篇报告中,我们将每座寺庙中年代较早的木构建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撰写详尽的调查报告;其他年代较晚的清代建筑,则只做基本调查,以概述的形式予以记录。 丛书里的每一篇调查报告,如同考古发掘报告,均是在现场测绘、记录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搜集、梳理基础上,遵循报告体例写作而成。每篇调查报告主要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内容源自中国建筑史领域知名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妲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所做的关于圆明园建筑、山形、水系特色及变迁史的研究,并结合圆明园的保护问题,探讨了历史园林保护的理念,是圆明园研究领域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内容突破以往对圆明园的研究单纯从历史、技术或艺术角度的局限,运用 总体史 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新的视角探讨了历史园林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有所创见地、更全面地揭示了圆明园的辉煌成就,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成就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作者通过查阅、分析圆明园现存建筑图样(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图样性档案,俗称 样式雷 )、清代旨谕档、奏折、做法清册、销算黄册、工程备要等文献档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如果说山西是立体古建筑博物馆,那么附属其上的彩塑、壁画、雕刻及许多丰富多样的建筑装饰构件就是博物馆里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山西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山西民居的装饰构件,多为砖雕、木雕、石雕,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内容异常丰富。它们分布在大大小小古宅院的大门、影壁、檐柱、窗户、墀头、屋顶等部位,这些精巧的装饰图案多数寓意吉祥,其意义大多是祈福、祝寿、求财、盼升迁、望发达等,或者是宣扬忠孝、勤奋、节俭的人生观,教化子弟应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等。 “凡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古建筑中的吉祥图案有一种超然的与人对话的本领,当人们看到那些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后,会不自觉地被充满着儒、释、道教化意义的氛围所浸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幅,故只做重点
本书上、下两册主要介绍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文物建筑。将两个地区一并介绍的原因有二:河北天津的历史渊源深远且地域分布毗邻;河北天津的当下共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中。全书选入的文物建筑类别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除对代表性文物点进行了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之外,另将部分保存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上册主要介绍河北省南部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等六个地级市的主要文物建筑。
本书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完整、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非常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拥有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建,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古代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托梁栿、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其榫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艺的优选典能。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与实践达四十余年,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卯榫之堂奥尽收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大展览。
福建偏居华夏东南一隅,在地貌、水系乃至气候等方面,都呈现的独立性,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样貌。本书对福建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对各古建筑所在地情况、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作出介绍。此外,在对各古建筑的形制特征和保存状况的详细解说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和评价。通过这种全面梳理和勾勒, 生动呈现福建古代建筑文化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演变;而作者自身点滴感受的汇总,也或许能够鼓励读者去实地寻访、自己发现。
本书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完整、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非常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收官之作。以宋李诚《营造法式》及梁思成的阐释为基础,较为全面地讲解了唐宋古建筑中的建筑术语,如砖作、泥作、大木作和小木作等,并用专业细腻的图解加以展示,使人一目了然,使本书具有较高的科普价值和欣赏价值。本书内容分门别类、体例清晰、释义详实、用典 ,是古建筑研究领域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学术专著,可为将来各类专业研究以及大众普及提供有力凭借,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的积淀,更是城市形象的显著标志。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百年,南北文化的交融,中西文明的碰撞,在天津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城市发展史。历史的尘烟虽已散去,但留给我们一幢幢的历史风貌建筑,无不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年轮和发展轨迹,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与无穷魅力。 千年独乐寺,带给人们幸福的期盼玉皇阁、天后,是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殿;石家大院、安家大院,记载了津城普通百姓探路近现代工商业的艰辛与荣耀;五大道、意式风情区、解放北路,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镌刻着纷繁的异域风情。这些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就像一道道清晰的年轮,为我们这座年轻的城市记录着成长的曰志,成为这座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并生发展的证明。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拥有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建,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古代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托梁栿、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其榫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艺的优选典能。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与实践达四十余年,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卯榫之堂奥尽收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大展览。
《鲁班经》为我国古代营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用指南通书。它是一部用独特风格论述建筑与风水关系的集大成专著,成书于明代,系午荣汇编的托名之作。书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尺长寸短(鲁班真尺)以及建筑物中的尺寸高低、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并详尽记录了自春秋以来,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宋元千年来历代匠师关于建筑营造法式、古代家具设计制作的经典形制和图样。民间建筑包括框架结构的“正三架式”、“正五架式”、“正七架式”,具体有宫殿式、钟鼓楼式、祠堂式、庙宇道观式等。其家具形式多达三十余种,如桌椅式、大床式、箱柜式、镜架式等。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稀世罕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奠基之作,还是一部古代家具设计制造的实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