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 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王贵祥著的《古都洛 阳》以古代洛阳城为中心 ,从城市 初的选址、周 代洛阳、汉代洛阳、魏晋 洛阳、北魏洛阳、隋代洛 阳、唐代洛阳等顺序展开 ,对洛阳城的城市历史、 建城过程、重要历史典故 ,及几个重要阶段城市规 划平面与空间特征,城市 中的重要历史建筑物,如 汉魏宫殿、隋唐宫殿等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 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 洛阳历 的宫殿、皇家 苑囿、宗教建筑都进行了 分别的叙述。同时对金代 以后洛阳的衰落,经明清 洛阳成的情况,以及现在 洛阳城古代建筑遗存的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充分 与完整的描述、分析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 山水画大师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
《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与造境关系研究》是学者邱佳铭多年来对宋代绘画研究的总结性、综合性著作。在传世的宋代山水画作品中,点景建筑的大量运用开后世山水画之先,无论是其类别、类型之齐全和完备,数量之多等特征,还是笔墨表现技法和形式上的多样性,都超越了其他时代,并且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以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为切入点,在理论上深入地挖掘山水画元素与意境营造的双向关系,也是尝试窥探传统山水画创作规律的法门之一二。
《江西古建筑地图》择要介绍了江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计313处,涉及城池、村镇、墓葬、遗址、宫寺、祠庙、衙署、书院、园林、民居、塔幢、牌坊、桥梁等类型。另外,还将部分价值较高、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江西古建筑地图》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文物建筑的历史沿革、形制特征、艺术成就和保存现状,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江西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小品建筑 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品、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而碑碣、堆石 引领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理念、结构体系和风格特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哲学观念和艺术水平。《雨中春树人家:品味华夏古建筑》对中国古建筑的样式、形制、美学风格等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讲解,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激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引领读者深深感悟华夏古建筑的流风遗韵。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中国纪行》中的500余副手绘图涵盖了地图、建筑临摹、风景草绘、实物素描 这些图均出自于作者伊东忠太在晚清时期对中国的游历过程,图像细致入微,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多数建筑已经损毁于战乱及自然灾难之中,书中所引用的多数文献内容也已经难以再现。这本书能够保存至今,是难得的中国建筑文物的记录。
本书以明清官式建筑为主,其中也包含传统民居建筑,以老北京明清时期兴隆木厂子(营造厂)匠作传承的木作内容编写了此书。书中内容前后共分十二部分划分了十章节。主要介绍了明清建筑的形制等级制度,阐述了木作的构造与权衡标准,从古建木作传承的角度诠释了明清建筑中木作各种做法的类别与应用,解析了明清建筑各种木作工艺流程与传统施工技术标准,以及选择木材材质要求,并且讲解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中的传统施工方式方法。讲述了明代建筑与清式建筑不同的做份变化。书中以图解的方式诠释了各式明清建筑大木构造的参考算例。本书图文并茂,从口份制度、做法变化到构件权衡标准,由浅入深做了通盘诠释。在书中后附录里,还简述了一些传统古建行内的记事与传承的故事。本书对于研究明清建筑、明清仿古建筑设计及传统中式建筑设计与古
傅熹年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精)/大家小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了学术专著《清式营造则例》。这是梁思成先生一生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 文法课本 ,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20世纪50年代,因教学所需,对《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的图版进行了翻印。但因为当时的印刷技术所限,彩色部分的图版并没有翻印。本图版以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图版为底本进行原版放大影印,同时补充了彩色图版,使得整套图版更加完整。
在中日两国建筑目前,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占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他侧重建筑与考占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1906~1935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碍、石童造像…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令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关野贞著张明杰主编胡稹、于姗姗译的《中国古代建筑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北宋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数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约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本书详细介绍了颐和园 清晏舫大修的过程。详细介 绍了颐和园清晏舫的历史沿 革、文化价值和修缮过程,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这一特 殊园林精致的来龙去脉重现 于读者面前。全书分为研究 篇、工程篇和科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