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地图(下)》是《山西古建筑地图(上)》的续篇。主要讲述山西省中北部大同、朔州、太原、忻州、阳泉、晋中、吕梁等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形制特征及其保存状况等。图片丰富,资料详实,语言优美练达,既是古建筑知识宝典,也是真实有趣的探访纪行。不仅可作为案头研究参考,还可作为亲身寻访时的依据,具有比较高的科普价值。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辽宁前清建筑遗产区域的特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希望突破传统研究方法局限,实现遗产区域的整体保护。第二章是建筑遗产火灾的数字化分析与保护,介绍清福陵的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的现场勘察,研究清福陵木材阻燃处理的数字化分析,隆恩殿室内火灾与阻燃的数字化分析,室外火灾蔓延的数字化分析,清永陵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的现场勘察,清昭陵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的现场勘察。第三章是建筑遗产风蚀的数字化分析与保护,介绍建筑遗产的病害分析理论,清永陵建筑遗产病害的现场勘察,清永陵建筑风环境的现场勘察,研究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应用与发展,清永陵风沙侵蚀的数字化分析,清福陵风沙侵蚀的数字化分析。第四章是建筑遗产冷热环境的数字化分析与保护,介绍清福陵建筑遗产病害的现场勘察
《江西古建筑地图》择要介绍了江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计313处,涉及城池、村镇、墓葬、遗址、宫寺、祠庙、衙署、书院、园林、民居、塔幢、牌坊、桥梁等类型。另外,还将部分价值较高、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江西古建筑地图》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文物建筑的历史沿革、形制特征、艺术成就和保存现状,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江西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内蒙古古建筑地图》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上、下两册主要介绍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文物建筑。将两个地区一并介绍的原因有二:河北天津的历史渊源深远且地域分布毗邻;河北天津的当下共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中。全书选入的文物建筑类别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除对代表性文物点进行了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之外,另将部分保存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上册主要介绍河北省南部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等六个地级市的主要文物建筑。
本书以明清官式建筑为主,其中也包含传统民居建筑,以老北京明清时期兴隆木厂子(营造厂)匠作传承的木作内容编写了此书。书中内容前后共分十二部分划分了十章节。主要介绍了明清建筑的形制等级制度,阐述了木作的构造与权衡标准,从古建木作传承的角度诠释了明清建筑中木作各种做法的类别与应用,解析了明清建筑各种木作工艺流程与传统施工技术标准,以及选择木材材质要求,并且讲解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中的传统施工方式方法。讲述了明代建筑与清式建筑不同的做份变化。书中以图解的方式诠释了各式明清建筑大木构造的参考算例。本书图文并茂,从口份制度、做法变化到构件权衡标准,由浅入深做了通盘诠释。在书中后附录里,还简述了一些传统古建行内的记事与传承的故事。本书对于研究明清建筑、明清仿古建筑设计及传统中式建筑设计与古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 下册 共分五章,系统介绍了山西现存的宗族祠堂与圣贤祠庙、自然神祠与民俗神庙、楼台亭塔及其他建筑的形制、结构、构造、构成要素、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古建筑的形态与风格,归纳总结了山西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黎朝斌、王风竹编*的《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与营造技术研究丛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与营造技术研究》丛书的其中一本。研究是依托国家文物局首批“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项目,选取武当山两仪殿这个非常完整的明代建筑,首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高新勘察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手段结合进行精细测绘,“全面、完整、精细地记录文物建筑的现存状态及其历史信息”,“从而揭示中国传统营造技术对于文明发展的贡献,推进激光测绘技术在古建筑精细测绘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遗产保护的科学化”。
青岛市市南区是青岛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区,也是资源聚集区,拥有8个历史文化街区,265处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57处名人旧居,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本书围绕辖区内历史建筑资源编制成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市南区历史建筑的图文画册,书中对所收录的近五百座历史建筑的时间和空间作了明确定位,逐一列了能收集到的建筑信息和沿革信息,并通过历史图片和现实照片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建筑细节,对于发掘和保护利用市南辖区内的近现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梳理这些历史建筑的形成与演变,呈现整体风貌与历史价值有积极意义。
陕西 古称秦川,简称 陕 或 秦 ,又称 三秦 , 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陕西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迭,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陕西古建筑文化灿烂。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成熟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群体等宏观层面,园林、祠庙、民居等中观层面以及建筑空间布局、建筑艺术、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微观层面均体现出卓绝的智慧。 《陕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陕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具体包括绪论,城镇聚落,古村落与古民居,宗教建筑、祠庙建筑,书院、考院与会馆,陵墓建筑,古塔建筑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明代官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特殊贡献,它上承宋式,下启清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从大量保存的实物来看,其技艺精湛、手法成熟、审美高超,独步一代,然而明代官式建筑未有总结,十分遗憾。本书将展现明代官式建筑诸作法的系统研究成果,特别是诸作范式图版的清晰而直观的表达,将提供给读者耳目一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对于中国建筑发展史作了重要补阙工作,也是进一步研究明清官式建筑的重要新起点。 本书包括对明代官式建筑木作(大、小木作)、明代官式建筑砖石作(石作、砖作)、明代官式建筑髹饰作(彩画作、琉璃作)的系统研究,体例完整,逻辑严密,图文并茂,学术性和实用性兼顾,将是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建筑专业学习、古代建筑实践等专业人员的基础教材和专业参照,也将是一部权威性的关于明代建筑研究的专著。
西藏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西藏地区神秘和悠久的历史,演绎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发展,凝聚着地区文化交流和藏汉友谊,成为西藏地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骄傲和象征。 全书共 13章,*章是 总论 ,概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建筑思想、建筑类型以及建筑特点;第二至十一章分别介绍了西藏的城乡聚落、宫殿建筑、寺院建筑、宗山建筑、庄园建筑、居民建筑、林卡建筑、碉楼建筑、桥梁建筑以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后,第十二章、十三章分别阐述了西藏古建筑的营造技术和装饰工艺。
晋阳古城是春秋一唐五代时期我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特别是中古时期的东魏北齐一唐五代阶段,晋阳古城更是以 别都 北都 北京 等面貌出现,此时的晋阳古城有了更加广泛的知名度。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 火焚水灌 晋阳古城,古城故地变成一片废墟,再经一千余年的风雨沧桑,晋阳古城逐渐被掩埋于地下。瞬间毁灭,使得晋阳古城的文献严重散佚,仅存的记载又很混乱,晋阳古城的历史面貌也成为谜团,困扰当今的中外学术界。《晋阳古城研究》通过对东周一唐五代时期晋阳历史的梳理;对现阶段太原地区东周一唐五代时期考古资料的研究,力图尽可能还原晋阳古城的历史面貌。
本书主要介绍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介绍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与研究样本调查情况,构建了与之相关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从而得出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的 基因图谱 。中篇为案例研究,选取了茧站、相关生产设施、茧仓等相关设施作为案例。下篇为国内外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案例,分别选取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特工厂、日本横滨的红砖仓库、无锡的永泰丝厂旧址等作为研究案例。本书图文并茂,以生动丰富的细节,全面展示了丝绸工业遗产的过去和现状。
在丰富且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之下,新疆的古建筑在类型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并构成与之紧密关联的建筑造型、装饰样貌和建造技艺等,其灿烂和瑰丽成就了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独特部分。 全书共 11章,*章是绪论,概述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建筑营造与特征;第二至十章分别介绍了新疆的古城遗址及军事戌堡遗址,城镇、老城与村落,石窟寺院与石刻岩画,佛教建筑,伊斯兰教寺院与经文学院,府邸及独立建筑,民居建筑,古墓群与麻扎,烽燧及其他构筑;*后,第十一章阐述了新疆古建筑营造与装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