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该书重点探讨了动物园中的动物学习及训练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大框架:1. 部分框架主要包括通用原理(学习原理、认知原理、训练原理,等),实际训练工作中的要点及心得(如何将训练融入饲养工作、如何在动物园内实现动物的学习、训练安全,等),以及训练工作对于动物园的意义(训练在动物园的教育意义、训练的福利意义,等)。这一部分的内容为面向动物园所有动物训练均可通用的内容。2. 第二部分框架主要为部分的补充信息,针对一些专题类内容,如特定物种的训练要点(象的训练、灵长类训练、鸟类训练、爬行动物训练,等),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能力要点(动物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能力)。 本书为2020年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是国际范围内本针对动物园动物学习及训练的书籍,既包括了的动物学习及训练中的基础通用理论,又总结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汇编的限量珍藏版,在平装版基础上,增加了梁思成夫人林洙提供的数十幅营造学社 的珍贵孤本手绘图,极具收藏价值。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 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而且可以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 入地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建筑。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以传统建筑及仿古建筑的修缮与施工为主题,结合现阶段亟待维修和保护的古建筑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古建筑的损毁情况及修缮方法。除了传统施工方法外,本书还介绍了现代(仿古)的做法,在部分章节里还列举了实际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案例,使广大读者通过实例的示范作为参考和铺垫,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书可供古建筑文物管理和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古建园林爱好者参考,还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古建筑专业的教学用书。
《梁思成心灵之旅》由梁思成、林洙所著,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梁思成、林洙夫妇珠联璧合的文集 。《梁思成心灵之旅》分为正编副编两大部分。 部分主体为梁思成建筑方面的文稿,主要系其古建调查报告,辅之林洙的导读、梁思成自少年至 成年的大批珍贵照片、还包括部分梁先生自己的古建摄影。其品位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欣赏。 第二部分为附录,约占《心灵之旅》二分之一分量。附录为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的通信。这部分内容, 从未公开面世,可谓首度曝光。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孱弱,情怀细腻,思想矛盾,追求进步的老人梁思成,这批珍贵资料,对后人了解 和研究梁晚年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李允?(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
名城八探共分八个部分。初探名城由来,探讨名城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与西方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区别。二探名城内涵,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和非物质等两种形态方面的内涵要素,及其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区别。三探名城标准,探讨名城保护的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标准,及其与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区别。四探名城分类,探讨名城保护中应当按照不同类型、内容、层次进行相关技术分类,才能便于对名城进行科学的保护。五探保护理念,针对当前名城保护基本理念的问题,在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观点和新的保护理念。六探保护要点,探讨名城保护中各个层次、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方面应该关注和做到的关键环节。七探保护方式,探讨名城的不同类型、层次、内容对象的相应保护方式。八探保护路标,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本书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在多年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总结而成,系统讲述了对于文物建筑进行勘查、检测、安全评估、抗 震评估及安全监测的内容,是一本对文物建筑进行相关结构检测鉴定和评估工作的工作 指南,能够覆盖当今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和日常监测工作的全流程。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进一步规范文物 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工作,提升全社会及行业对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关注和重 视。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系统性思维,希望越来越多跨学科、多视角的专业人士加入遗产 保护事业。
《明代官式建筑彩画:明智化寺彩画实录》一书核心内容是作者在多年从事传统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北京智化寺明代初始绘制的彩画为研究对象,整体复原的一百张彩画图。本书注重探寻明代建筑更早的彩画做法,*限度地接近原貌,以尊重历史为原则,并对明代建筑彩画的工艺技术,包括颜料材料、绘制手法、纹饰结构,展开系列研究。 本书所涉内容不仅是工程需要,也是研究教学的需要,对工程实践、研究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应县木塔修缮方案研究》介绍了应县木塔的建筑和结构特征,分析了变形损伤状况及其产生原因,评价了木塔自建造以来主要修缮工程的技术措施和工程效果,讨论了国家文物局在2001~2006年期间对应县木塔修缮方案的征集与评议情况,以及目前木塔修缮保护的主要工作和进展;结合扬州大学的研究工作,介绍了以木塔 原状拨正加固 为目标的外部水平张拉复位方法、内部顶撑-张拉复位方法、内部顶托-平移复位方法,以及木塔复位后的结构加固方法。《应县木塔修缮方案研究》依据文物原状保护的原则,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应县木塔历代修缮工程的工艺方案,论述了现阶段应县木塔修缮方案的研究进展,力图将这一举世无双的建筑瑰宝的保护工作较为全面地呈现给读者,以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推进应县木塔修缮工作的深
自中国营造学社首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河,梁思成先生等一批前辈学者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时至 ,学界对古建筑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令人瞩目的诚就,产生了诸多 的著作、文献。 我们还要看到,对社会公众而言,目前对古建筑艺术的认知途径呈两极分化,专业学术研究不易理解也没有必要,而如旅游介绍册上的古建筑艺术知识,对于公众能够真正欣赏古建筑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学术研究和公众通识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或者说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寻一个适宜的点。 即使是通识性的认识和了解,也应该有基本的框架性的知识,如同我们不仅赞叹斗拱构造的巧妙,还能知道其巧妙在哪里,还能够知道使用在不同部位的斗拱具有不同的作用,唐宋斗拱和明清斗拱的差别,等等。这才是真正地欣赏古建筑艺术,也是本书
苏州园林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对苏州园林做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不仅细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做了实地的考察,曾于2005年出版《苏州古典园林史》。承接前作,作者在新著《苏州园林史(1912 1949)》中,对1912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苏州园林史做了梳理,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新的园林形态 公园 的出现和建造 ,第三章 私家园林的建造 ,第四章 古代遗存园林的生存状况 ,第五章 涉及苏州园林的著作 。主要内容涵盖前代的遗存和新建的公园、私园。就园林学术史来说,前代的遗存,延续着传统园林的生命;新建的公园,具有那个时代的共性,在散置建筑的风格上和绿化上自有其特点;新建的私园,情形各别,但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痕迹。作者对遗存园林与新建园林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入的考察,然后做对比、分析,反映出这一时期苏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