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养金鱼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传统项目,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好尚和生活情趣。今走,传统的选种、育种方式已逐渐为大规模的工业养殖取代,懂行的玩家看了,难免摇头。本书即是对传统金鱼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由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辑录古今相关著述十余种:前半部分为今人著述两篇:刘景春先生所撰《北京金鱼文化概述》,从作者六十余载的实践出发,记述了老北京四合院内的养鱼方法和品种讲究;《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为生物学专家陈桢教授所著,通过大量考证和深入研究,呈现了对中国金鱼的变异、进化和遗传因素的完整认识。后半部分汇集明清以来有关的珍贵文献和图谱,包括《金鱼品》、《朱砂鱼谱》、《朱鱼谱》、《金鱼图谱》、《虫鱼雅集》、《金鱼饲育法》六种,及近人周瘦鹃《养金鱼》和郑逸梅《金鱼掌故》二文,理趣俱
静字,是上海极富魅力的一个城区。今天,在它成为上海现代高务区与居住区的代各词时,老上海的文化贵留同样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格印,其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至的就是这一区域的经典建筑。 上世纪初,开始有社会各流在静安培内购地建访,所建的房屋荟萃了欧洲古典式、英国缚村诗、西班牙式、欧美现代式、中西混合式等各类风格,成为近代上海发展罗的有力见证。 本书选取静安区二十幢经典建筑,它们中有花园信宅、大数公寓,也有宗教建筑。我们希望通过优美的图片与详尽的文字,展现这些在繁华旧景背后的老房子的建筑特点、人文典故、轶闻趣事等。希望字能成为读者了解上海、走进静安的一扇历史窗口和文化通道。
本书图文并茂、全面、详细地介绍布达拉宫的历史、建筑、宫藏文物等。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从异质文化交织的角度,从市政格局、人口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婚姻状况、娱乐休闲、语言变迁诸方面,综合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书中对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特别现象,如中西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协作融合、中外通婚、混血儿、学习外语热、洋泾浜外语、公园、西洋人歧视华人等,予以特别的关注。由于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在文化上产生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与集散效应,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分析细致,文字生动,在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自成一格。
深宅大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对民居、民俗文化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现代建筑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最美的深宅大院1》精选北国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展现传统大院的博大精深。于四合之院,方正之围,尽显北方深宅大院的个性与风采,官家府邸的威严与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