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丛书: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林林总总地讲了很多,或许有的朋友会说,不就是抽个烟斗吗,还至于如此长篇大论,如此繁文缛礼?这话没错,其实,抽不抽烟斗,如何抽烟斗,都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爱好方式,大可不必那么拘泥于形式和教条,自己觉得好就好了,因为那毕竟是一个比较私人,比较自我的东西。之所以有此一书,不过是想对抽烟斗的朋友或者是正准备加入烟斗客行列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哪怕仅仅是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是我莫大的慰藉了。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们都能抽一只好斗,享受一份美好的生活,体味一份优雅的情趣,拥有一份惬意的心情,做一个快快乐乐的烟斗客。 烟斗,在普遍的认知里,是以西方社会为主的工艺品,近年来,烟斗在逐渐 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烟民出于减少吸烟
本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本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亲切,为读者了解国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提供了窗口。
通过实地走访东莞数十个镇的代表村落,描述村落中的宗祠、寺庙、街巷、建筑,采访村落的保护者、村落的规划者、研究村落的学者等,这本散文集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村落的历史与人文,城市的记忆与变迁,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时间在古村不会停滞不前,古村与祠堂随着时间变得斑驳。如何让旧村焕出新颜,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新的功能与使命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是20世纪30年代萧伯纳来上海时,对武康路(今属上海市湖南路街道)及建筑群的诗意赞美。 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地处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属于邮编为200031的区域。这片仅有1.73平方公里的社区,是上海花园洋房住宅集中、优秀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建筑类型丰富、风貌特较鲜明的地域,东西方文化在此无声地交汇,显现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片“花园街道”始于清末,历经民国,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众多政治人物、金融巨头、实业大王、文化名流先后居住于此。晚清重臣李鸿章、辛亥革命先驱黄兴、民国总理唐绍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西泠印社的名气很大,名声很远,一年四季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不仅山青水秀的风景怡人,还有厚重深邃的诗意撩人。本书试图从地面、时空、篆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三个层面来观视西泠印社的这个院子。当然,这也是浮光掠影。因为先前有了《西泠印社摩崖石刻》,这本书算作它的姊妹篇。 全书介绍了诗意的园林、诗意的土壤、诗意的印文化、诗意悠长的孤山西泠等内容。
《国朝两浙科名录》,不分卷,清黄安绶编,是收录清代浙江乡试中式者的科举名录。 黄安绶,字蓓园,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汀漳龙道道台、福建按察使。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黄安绶在京师仁钱会馆支持下编撰《国朝两浙科名录》,收集《浙江通志》,各府、县方志,《昊兴科第表》,《嘉禾科第钞》等史料,详加参窍。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十月开雕,七年(一八五七)夏刻成刊行。《科名录》成书后多次增刻,现浙江图书馆藏七种刻本。 此次出版《浙江文丛:国朝两浙科名录》,选取浙江图书馆馆藏咸丰七年刻本光绪末增刻本,影印出版。此本在各种增刻本中收录最多最全,下限至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癸卯恩科,是废除科举前浙江最后一场乡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和全国农村改革的试验区,温州这个敢为天下先的地方,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乡村振兴温州样本:产业融合之路》编者深入温州十一个县(市、区)实地开展调查研究,按照一产为主导的“一二三”融合模式、以二产为主导的“二三一”融合模式及以三产为主导的“三二一”融合模式,图文并茂地展示温州在产业融合方面的典型案例,为推进产业融合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