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1983年,在本书基础上历经两次重要增补修订而成的本书一书,内容已达原来的四倍,字数六十余万。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巴蜀文化丛书: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本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本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亲切,为读者了解国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提供了窗口。
《普洱文化通论》作者力求以清晰的历史理念、时代感悟和文化自觉。以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切入点,系统梳理普洱文化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普洱文化的门类演进;揭示普洱文化的个性特征、地位和价值,考察社会转型中普洱文化的现代调适变迁与未来走向,以填补普洱文一化综合研究的一些空白。 《普洱文化通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普洱区域文化论著。全书分为普洱文化的生态环境、普洱文化的孕育和滋生、普洱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历久弥芳的普洱茶文化、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一文学、艺术文化等七章。作者力求以清晰的历史理念、时代感悟和文化自觉。以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切入点,系统梳理普洱文化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普洱文化的门类演进;揭
黄浦区的历史建筑是最特殊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起始点,这里有着上海得以生存并成长的老城厢,那些留存至今的历经五六百年沧桑的城墙、建筑、园林、调宇和宅邸,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也有近代上海最辉煌的建筑。“经典”一词,最能概括其本质。黄浦的老建筑是经过历史的涤荡而遗存下来的。在同一片地块上,曾经有过多次的翻建和扩展,建筑领域的大浪淘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当是一种汰劣存优。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浦老建筑是精品,浓缩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东西方各种异质文化的并存,是海派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的凝炼。在列入上海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史单的632处建筑中,黄浦区就占了146处,是上海各区县之最。这是历史的遗产,这是时代的结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处城区像这里那样密集地汇
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鲜花、丝罗来装扮它。一头长发,相伴女子一生一世,述说着女子的多少心事?! 笔者搜集了一些古代发型发饰资料,参考前辈学者的著作,编成这本可读性强的普及读物,为您解读那些蕴藏在女子发式中的故事!
先看明清笔记小说里88则离奇、有趣的魂魄传奇故事,再听王溢嘉如何用迥异于传统的视野和方法解读中国人的灵魂观,以及各种鬼怪、僵尸、地狱、附身、转世故事所含的文化与心理信息。
西泠印社的名气很大,名声很远,一年四季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不仅山青水秀的风景怡人,还有厚重深邃的诗意撩人。本书试图从地面、时空、篆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三个层面来观视西泠印社的这个院子。当然,这也是浮光掠影。因为先前有了《西泠印社摩崖石刻》,这本书算作它的姊妹篇。 全书介绍了诗意的园林、诗意的土壤、诗意的印文化、诗意悠长的孤山西泠等内容。
孔孟道冠古今、垂宪万世,老庄天马行空、深邃宏阔,《周易》文约义丰、包罗万象,《诗经》《楚辞》开文学之源流,《世说新语》显名士之风流,六祖《坛经》妙解禅之化境,《梦溪笔谈》著录科技之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是版本的流变、文字的难解、注疏的歧异,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不能解读我们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窥得传统文化的奥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经典常读》从这一思维理路出发,精选三十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由各位专家学者分别论述,从文本到精神内核进行系统梳理,注重阐述各著作之基本观念,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文笔洗练,生动活泼,可谓少而精,质而文,约而博,俗而雅,为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