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达里是上海市黄浦区北京西路、新昌路的一栋普通的里弄住宅。作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租界西拓、道路建设、住宅开发;进而通过对里弄住宅建筑空间的介绍,引入其中居住的 72 家房客的居住生活记录。其中不乏对1980年代石库门里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基于作者规划师的专业背景,对从城市到区域,到街道,再到里弄的空间解析,为读者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命运的细密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所居的城市,也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人文注脚。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本书分类整理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中的知识词条,以手绘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技巧与机枢。全书根据北方抬梁式、南方穿斗式民居建筑的构造及营建工艺过程,以700余词条、2000余手绘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和步骤、各结构和部件的形制、材料加工工艺等,从而反映民居营建细节,传递民居营建文化,引领读者感受匠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灵巧,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普及读物。
本书属于“城市行走书系”,是一本讲述上海外滩建筑的图书。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化”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上海外滩三十余座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内部空间、发展历史等。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新的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对四合院有着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确切定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便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全书从多维的视角对四合院进行了阐述。开篇对合院住宅的演变,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对四合院进行了类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联组合方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观。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构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墙、屋顶、外檐内檐、家具陈设等,条理分明,叙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厢房等房屋类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则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砖作、瓦作等等,非常详尽。 除此之外,本书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实例的方
《消失的民居记忆》为作者白永生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八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空间范围遍布中华大地,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写法专业且生动,并有情感流淌其中,宜于专业人士亦宜于非专业人士阅读。文路包含了建筑感情及技艺的两条主线,分别为明暗关系,互相交叉,以建筑外表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加以抒发,两者相得益彰且互为添光。本书从古建追梦人的角度出发,游走于古民居的岁月山河间,书写了作者对于民居古建刻骨铭心的情谊和热爱。这些消逝的文化和记忆,都是所有感性之人的珍宝,希望这些回忆可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铭记与坚守。
河北省向来为京畿要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为重要的一环,具有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的定位要求。基于此,如何做好河北省的乡村保护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这些古镇、村落进行纸质化和数字化归档,建立档案库,为进一步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对乡村进行活态保护,采用 生态博物馆 的理念,发挥原住民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主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我们希望这3册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公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和名镇名村的意义,领略到村落的独特魅力与社会文化价值,从而营造全社会关注村落文化的热潮,让更多的人参与村落保护和传承;同时能为京津冀的城乡规划、政策制定、协同发展
《龙门古镇厅堂建筑/中国传统民居文化解读系列》是作者王宝东、刘淑婷在多次到龙门古镇进行考察、调研,对明哲堂、世德堂、山乐堂、余荫堂、思源堂、百狮厅、百花厅、百步厅、工部等十余座厅堂建筑进行测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龙门厅堂特色的建筑测绘图、装饰细部纹样、实景照片等成果,分析孙权故里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民居建筑的空间组合、构造形式、装饰特征,提炼总结出龙门古镇的建筑特点,探寻其与徽派建筑、江南地区的异同点。结合地方文史资料,梳理龙门古镇厅堂建筑的文化背景,探寻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后裔的宗族文化,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本书图文并茂,插图有建筑测绘图 60余幅,装饰细部纹样30余幅,实景照片100余幅。 本书适合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专业读者,休闲旅游、摄影绘画等相关读者参考
本书为宋末罗勉道所作,罗氏以“循本”来命名本书,目的在于说明他的研究即在于用心寻绎《庄子》的本旨。本书主要特点是,批评和屏除魏晋以来直至宋末的注家们以清谈、禅理、儒学附会《庄子》的不良倾向,坚决要求按庄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来解释《庄子》。罗勉道喜欢引用不尚空谈、以训释字义句意见长的司马彪的注释,在名物典故上突破较多,纠正了前人尤其是宋人的很多偏颇。此外,本书有两个值得称道的创见:一是以“化”字寻绎《逍遥游》的义旨,是一次深刻革命;二是在苏轼认定《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为伪作的基础上,罗氏进一步提出《刻意》、《缮性》两篇也是伪作的看法,动摇了苏轼真伪观的地位,为后来的真伪研究带来了新气象。总之,本书是庄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值得深刻探究。本书版本单一,唯有正
本套丛书包括如下系列:岭南园林系列,岭南古村落系列,岭南祠堂、书院、学宫系列,岭南民居系列,岭南精品建筑系列等。丛书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岭南建筑各个方面,全方位反映从古代到当代、从传统民居到现代建筑、从功能建筑到文化教育建筑等岭南建筑的成果。丛书的出版将对岭南建筑艺术经典进行一次梳理和记录,有极大的文化积累价值:对我省的文化建设以及普及岭南建筑知识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第一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