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城市行走书系”,是一本讲述上海外滩建筑的图书。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化”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上海外滩三十余座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内部空间、发展历史等。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新的建筑照片,同时还绘制了形象生动的分析图、行走地图等等。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建筑工匠在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提升乡村建筑工匠整体水平,作者组织行业内相关专家编制本手册。本手册共十个章节,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乡村建设工程中的常用符号及数据、建筑识图的常用图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木结构工程、架子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以及挡土墙工程等相关知识。本手册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力求切实满足乡村建筑工匠的学习需要。本书可供乡村建筑工匠、建房农户、乡镇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为村庄整治技术手册的一个分册,主要针对现有的农村住宅存在结构安全性低、抗震能力弱、房屋出现裂缝回潮、房屋不节能、水电线路布置不合理等问题,从农村住宅的安全性、适用性、节能和水电系统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措施,同时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农村住宅拆除与再生利用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对今后适用于农村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展望。虽然本书侧重点是现有房屋的改造,但是对于农村新建房屋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针对性强,可供从事农村住宅建造和改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也可供广大农户学习参考。
本书作者以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地图及《上海市地名志》、各区地名志为史学文本,以沪上建筑专家(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民居建筑专著为学术文本,历经6年走访了400多条石库门里弄。根据建造时间为序,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特色和分布区域的特点,遴选出40个代表性里弄用摄影的方式讲述,并利用手绘图解石库门里弄中的拥有特色的木门、石料门框、门楣装饰、门楣横批、外墙、天井等20多个重点部位。希望能起到向海内外读者推介上海民居建筑文化的作用。
乡村建设工匠是乡村建设的主力。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乡村建设工匠作为新职业纳入 职业分类目录。为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建村规〔2023〕5号)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工作,大力培育乡村建设工匠队伍, 好服务农房和村庄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编写了《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按照《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程编写技术规程》要求,依据《乡村建设工匠 职业标准(2024年版)》确定的4个职业方向、5个职业等级,明确了乡村建设工匠4个职业方向的教学基本要求、培训学时以及基础知识教材内容、职业技能等级教材内容,提出了乡村建设工匠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大纲》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本书从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域性特色突出的江南古典园林出发,以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植物景观为主要对象,研究江南古典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色,通过梳理、归纳古籍文献资料和历史名园分析,结合实地调查现存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总结其植物景观的发展脉络和历代特点;探究自然环境变化、社会变迁(政治氛围、经济环境、文化演变)对其的影响;阐释江南造园理论著作中植物景观的设计理念、理法,并从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群落、植物材料应用三个层面对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提炼出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并对其在当代园林中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一定的探讨。
本书首先重点对客家围龙屋产生、演变的过程、围龙屋的基本型制、结构、组成和建造方法进行论述。围龙屋一般由堂屋、横屋、化胎、围屋、风水塘、晒谷场等部分组成,并由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天井、天街。因建造地形、时代、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每个围龙屋的形态和房间数量会有差异。之后,全书对客家围龙屋内部装饰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首先是装饰风格中多以谐音来表达被象征的吉祥内容,这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普遍的一种表达方法;其次是装饰多集中在位于建筑中轴线的堂屋和建筑外立面上,尤其是在围龙屋的上堂屋和祖龛处,两侧的横屋和围屋装饰较少;*后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装饰手法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建筑上的石雕木雕也越来越精美。
本研究共由8 个章节构成,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展开为主,观察、分析异文 化间的建筑外观意象以及对该意象的认知、评价方法。在第二部分,尝试使用部分的认 知、评价方法来比较中日建筑外观 风格 的不同。图1-1 展示了本研究的构成,以下是 对各章内容的简单概括。本研究共由8 个章节构成,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展开为主,观察、分析异文 化间的建筑外观意象以及对该意象的认知、评价方法。在第二部分,尝试使用部分的认 知、评价方法来比较中日建筑外观 风格 的不同。图1-1 展示了本研究的构成,以下是本研究共由8 个章节构成,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展开为主,观察、分析异文 化间的建筑外观意象以及对该意象的认知、评价方法。在第二部分,尝试使用部分的认 知、评价方法来比较中日建筑外观 风格 的不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广州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既有古代的光孝寺、怀圣寺、五仙观、南海神庙,又有近代的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陈家祠、广州天主教堂石室,也有现代的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和南越王墓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更有当今建设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歌剧院、广州电视观光塔等。本书为想到广州游览参观各类建筑的读者提供导引,以利方便、快捷地了解所要去看之建筑的地点位置、交通路线,以及建筑特点。
本书为新农村建设丛书之一。书中针对农村自建房屋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出现墙体厚度不能满足承重、抗震、稳定要求,地震区无抗震设防措施;房屋尺寸偏大、房间过多,造成建造成本偏高;保温隔热意识淡薄,只讲建筑外观华丽,不注重居住舒适度和房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存在的问题,从住宅选址出发,重点介绍如何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自建房屋的功能、用房数量、尺度及各功能房间的合理布置关系,以及建造过程中如何根据所在地的地震烈度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同时介绍了给水、排水、采暖设备的选用和建筑节能保温的相关知识。 本书可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本文立足于牌坊建筑的现存实例的分析,以类型学和符号学等现代西方哲学为理论平台,分别探溯牌 坊 和牌 楼 的不同的建筑原形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而建立较为系统的牌坊的历史发展沿革;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牌坊的类型划分、造型特色、平面形式、空间特色、结构构造、装饰艺术,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形态和社会背景之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文章着重阐述了牌坊作为独特的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群、城市乡野空间、风景园林中的空间形态特征和作用,揭示出牌坊在中国古代社会物质需求和精神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意义的延续。(各章详细内容见附页)
本研究着眼于建筑表皮系统,采用基于环境性能的多目标计算方法,从环境性能低碳改造的角度,结合上海里弄建筑现状进行了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旨在提出以环境性能优化评价体系为内核的里弄表皮改造方案,并尝试运用于实际设计工程中,以便提高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并确保被改造建筑的环境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