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北京城比作一部立体的《永乐大典》,那么四合院无疑占据了其中最大的篇幅。分布在北京旧城的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悠远浑厚的京味与京韵。一幢幢正房、厢房、倒座房、一座座垂花门等构成了大小不同的院落,又沿着胡同组合成一片片的街区,把博大精深的北京城铺展在华北大地上。 本书以学者的严谨和通俗的笔法,从演变历程、基本格局、建筑构成、房屋类型、建造施工、名人旧宅等方面详尽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基础知识和精彩故事,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合建筑、城乡规划相关专业人士,以及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爱好者、游客阅读。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 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图书共56册。该丛书为每个世界遗产项目单独立卷,内容以普及性为主,兼顾学术性,图文并茂,旨在集中、全面地反映中国世界遗产的当前况、保护成就、研究近发现。让读者在欣赏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同时,了解这些世界遗产不断开发出来的文化价值。为更好地落实世界遗产保护计划,本丛书将使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展示,读者可以通过图书扫码等形式来观看我国世界遗产的相关,或者收听讲解音频。本书为《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概况、突出价值和保护传承相关内容,内容以普及性为主,兼顾学术性,图文并茂,让读者在欣赏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同时,了解这些世界遗产不断开发出来的文化价值,从而更地认识世界遗产的概念、宗旨和作用,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坚持文化自
《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内容简介(200-1000字) 澳门历史城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地之一,高度活力的生活空间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城市空间型态具有显着的影响。通过空间句法分析及实证研究,阐释澳门历史城区生活空间的多样性,总结其演变规律及度量指标,继而形成具有连续性的综合视野,凸显不同时空下各种权力交织对生活空间的影响作用,具体研究从时间、空间和逻辑这三个维度展开。 通过对历史地图等文献研究与空间句法分析,将澳门历史城区生活空间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葡城时期(1557?C1840)、澳城时期(1841?C1900)、扩张时期(1901?C1980)、发展时期(1980?C至今),总结其生活空间活力中心的发展演变分别呈现一轴双核三区、双核互动、多中心扩散与多层级迭加的阶段特征。 基于大量的实证调研、测绘与访谈,分析大尺度的城市层级商圈中心、中尺度的区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本书以闽东地区两座海港城市(宁德、福州)为对象,着眼于城市 街区空间与传统民居的组成关系,并非单纯的建筑史学研究。当然,从建 筑学本体的角度看,核心问题放在民居的空间单元及其组合关系上。通过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平面形制、正厅大木结构类型及其演变 过程,进一步通过对典型民居的类型解读和量化分析,揭示海港城市传统 民居空间的文化特点,推动当前民居保护和设计实践中的理论与方法的 创新。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本书分类整理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中的知识词条,以手绘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技巧与机枢。全书根据北方抬梁式、南方穿斗式民居建筑的构造及营建工艺过程,以700余词条、2000余手绘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和步骤、各结构和部件的形制、材料加工工艺等,从而反映民居营建细节,传递民居营建文化,引领读者感受匠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灵巧,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普及读物。
《中国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指南》一书主要内容涉及古建筑工程的各子分项、子分部工程质量检查评定用表,包括古建筑工程内容基本可涵盖的分项、分部、用表、使用说明、图片和名词解释,同时参照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书籍,将各章节的内容表格化。 全书共计十五章,*章介绍了本书的编制依据、适用地区等。第二章主要介绍质量检验评定的划分、检验评定的等级和检验评定程序。第三章主要介绍古建筑地基分部质量检查的检查表格及该表格的说明,其余章节主要介绍的是石作工程、大木构架制作与安装、木构架修缮工程、砖料加工、砌筑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地面工程、木装修制作安装与修缮工程、油漆彩画地仗工程、油饰工程、彩画工程等内容。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 “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
本书正是从大运河的商业功能切入,来解读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 全书分为十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大运河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大运河商业的产生及特点, 然后介绍大运河商业城市、大运河商业市镇、大运河商业设施和商业组织及商业会馆, 分析大运河与对外贸易、大运河商业习俗,最后为读者呈现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大运河商业。 大运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 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大运河的商业功能是大运河派生 出来的功能,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一功能在今天仍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是活态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中国大运河商业文化,就是为了 促进当代经济和商业发展,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经济带建设,
在当前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亟需新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指引。本项目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理论并应用GIS空间解析、SPSS因子分析、空间句法等量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①共时性层面 建构涵盖宏中微观尺度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要素、类型模式及其结构模型;②历时性层面 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历史演化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③提出对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乡村聚落空间系统优化整合思路与方法策略。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江苏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传统建筑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当代城乡规划建设的宝贵资源和创新源泉。传统建筑营造受地域、气候、材料、工艺、流派等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江苏的优秀传统营造文化,需要系统地、具体地从规划建设、营造技艺等专业层面,对各地的传统建筑进行细致的考察、比较和研究,科学地鉴别江苏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特色。 本研究立足于江苏现存传统建筑的客观状态,主要考察不同地域传统建筑在形制与工艺等主要领域中较为明显的区别,并分为平面、剖面、部品、细部、纹饰五大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和阐述。通过对各地传统建筑主要风貌特色和营造特点的比较,把江苏全省分为太湖、宁镇、淮扬泰、南通、徐宿、沿海等六个地域,希望通过比较研究,能够更加准
本书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康巴藏区传统聚落、建筑、营造技术、装饰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构成模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以及基本类型的构成、演进和分布规律,并综合运用建筑学、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结合自然和人文背景,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解析。
黄姚,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是一座独具魅力但魅力又被大大低估了的古镇。 书中以黄姚当地的古建筑珍品 宝珠观戏台的来历、营造特点、匾额题字的深意入题,引出黄姚古镇的 前世今生 :从 黄姚 之名由何而来,历史上的功用、地位和曾经的繁华,讲到当地移民的来历,街巷、民居的布局如何构成森严的防御系统,再到细数黄姚民居建筑的形制以及桥梁、水井、风物特产,乃至民俗风情、山水格局、信仰崇拜,进一步延伸至黄姚的文教传统,抗战时接纳一批文化名人的往事,后从地理、历史角度讲解黄姚古镇形成与存留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利与弊,展望黄姚更明媚的未来。 书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形制、风俗民情、山水格局等细节的挖掘、梳理和复刻,既有建筑师的冷静观望和临摹,又有文学作者的浪漫想象和描绘。作者找到了文字和建筑之间相
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五校联合毕业设计(以下简作 五校联合毕业设计 )活动自2016年正式启动,至今已历时七载。我非常荣幸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和召集人,多年来亲历了各校精彩的教学实践,见证了五校师生的辛勤奉献,建立了兄弟院校间的友谊纽带。2022年,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再次承办了五校联合毕业设计,回首七春,感慨颇多,撷取一二为序! 我们坚持不忘初心,持续探索校际联动教学新模式。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五校开创联合毕业设计的宗旨是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打破传统设计教学的围城,尝试从传统单一学校的教学相长模式转换为校际协同育人模式,在高层次的交流和切磋中不断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水平。 我们坚持围绕 城市更新 主题,持续探索地域化城市更新新路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脉络之一,沿线曾诞生了一系列繁华城市。目前随着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和党中央提出建设 大运河文化带 的战略,运河城市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本书以镇江和扬州为例,针对运河城市的形态变迁展开研究,意图为大运河文化带提供理论支撑,并引导运河城市走向以文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本书首先研究了镇江和扬州在古代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认为运河通过对城址选择、城市肌理与城市布局的影响塑造了运河城市的形态格局。近代时期,镇江与扬州经历不同的现代转型。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本书总结出影响近代运河城市形态变迁的长期因素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基础,短期因素是政策与军事的影响,根本因素是城市功能和交通区位的转变,潜在因素是绅民保守观念与西方新思想的冲击。 后,本书针对当前运河城市的发展策略提出建
本书在史料汇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讨论近代中国大学校园与建筑,其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机制及历史发展脉络,并整理了近代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历程,建筑的风格演变及形式特色;同时分析这些规划手法、建筑语汇所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与象征意义;讨论不同阶层投资者与设计者的文化认同和对建筑美学价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