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 《北京古建筑地图》分为上、中、下三册,其中一分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内。该册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在对各个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进行剖析和介绍之外,《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北京古建筑五书)》还尽可能地从街区或城市的角度来介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该书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阶段1843 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 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 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技巧与制度;第四阶段1927 1947, 租界的影响式微。
本书是湖南大学建筑系王蔚老师主持策划的 绘筑中国 系列第二本,绘本以 雅俗共赏 、 寓教于乐 的方式来解读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潮宗街历史街区中的人文特色活动、传统商业保护、地名保护等非物质文化对象,重点表现潮宗街历史街区中受到规划保护的重要历史场所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本书描述了作为历史遗址的潮宗街教堂、金九活动旧址、古城墙等;也涉及原住民日常的裁缝铺、清泉杂食铺等;并介绍了绘制过程中的信息测绘方式,为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记录和观看视角。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城市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留下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印痕。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就是记载着天津城市“历史年轮”和发展历程的“史书”。
二战后至今的70年是香港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城邦城市,香港在战后的成长轨迹既不同于英国其他殖民地的道路,又和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迥然相异。这一份独特性也烙印在城市建筑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 《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一书聚焦战后70年来香港建筑的形成、机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绍了战后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飞辉煌,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屋邨建设,也谈到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记录了1950年代在香港实践的建筑师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作品。
作者陈震东,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同年进疆,辗转五十年,先后出任自治区建设厅厅长、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现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并担任新疆佳联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他的作品构图严谨,笔触浑厚,景物脉脉有情,人物栩栩如生。其画作线条深与浅,疏与密,简与繁都恰到好处,或灵秀壮丽,或生动诙谐,反映了他对边疆的热爱。《新疆建筑印象(发现中国建筑)》为他的钢笔画作品集,主要收录了“新疆的山”、“古国家园”、“墓地”、“巴扎一景”、“王爷府回忆”、“深山人家”、“小村木屋传情”、“招呼”等,供绘画爱好者欣赏。
《一点儿北京》是当代北京细致优美的城市绘本,全书包含三本主题分册和一本建筑读本。作者以建筑师的方式用电脑软件绘制了北京有趣时髦的三个地方: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 全景式的轴测图将三里屯,七九八和南锣鼓巷复杂的城市空间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它们是三维的地图,复杂如同迷宫。连环画部分讲述了30个关于场所的小故事,配以麻辣点评。建筑素描通过组合典型的建筑图纸将民间自然生长出的小建筑以立体派的原则呈现。单幅绘本是对现场氛围的艺术加工,让真实的场景充满童话般的色彩。 本套书既可以作为优美的绘本来欣赏,同时也可以作为另类的旅行指南来使用。作者在本书中描绘的30多个地方正是当下北京年轻人常去休闲娱乐的场所。吃饭购物,观展看剧,内容丰富,景点集中。作者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年体验,
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希望本书能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云南双江:茶祖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与人文两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流域古茶区双江(勐勐)近600年来茶叶发展的历史轨迹。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最详细介绍双江茶叶历史的书,通过本书,读者可看清双江(勐勐)茶叶六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的李村与上吴方村,世代比邻而居,自立村至今,保留了众多的古建筑。本书梳理了两个村落从*初选址、村落布局到建筑单体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现两者在此过程中的差异化发展,并初步尝试讨论这种差异化背后的经济以及文化的动因。 全套共五册,其它四册请另行选购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图录2(张家口 秦皇岛 唐山 廊坊)》为丛书第二册,书中对河北省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和廊坊市等地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的原生态信息进行了记录和整理,主要内容包括村镇的自然地理情况、历史文化沿革、传统建筑(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空间布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内容。全书力求以精准的文字表述、专业的田野摄影和考究的版式编排,呈现河北省传统村落多姿多彩的面貌和无比珍贵与深厚的文化形态,把农耕时期先辈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现在世人面前。
历史风貌建筑和文化遗产好像一面颇具匠心的多棱镜,映照出“南北交融,中西荟萃”的天津文化底蕴,折射出百年华夏风云!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独特的城市资源,全力保护、合理利用历史风貌建筑已成为天津社会各界的共识。历届天津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颁布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确认了重点保护的一大批历史风貌建筑,使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轨道。几年来,按照保护规划,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陆续开展了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同、泰安道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明显改善了保护区的整体环境。同时整修了文庙、静园、原英国俱乐部、原大清邮政津局、饮冰室、曹禺旧居等一批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有些已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城市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留下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印痕。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就是记载着天津城市“历史年轮”和发展历程的“史书”。
《北京古建筑地图(下)》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分为上、中、下三册。下册继续中册内容,主要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各区县的历史建筑,共精选了142处较为重要且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及艺术成就,另选择了450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在附录中还对以下专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 北京古代地图简说 、 京城哲匠录 、 北京的庙会 及 北京二环路以外旅行资讯 。
海州这块古老沃土,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自秦设朐县,海州的历史文化随着朝代更迭,不断发展变化。虽然行政建制在变,可海属之地的人文民俗却是相通的,《海州旧事》记述的就是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历史。
有人说:建筑是石头铸成的历史教科书。产生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每幢建筑,都是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状史的体现。长宁区近代百年的社会发避孕药,使长宁城区出现了许许多多近代建筑,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这些建筑集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建筑艺术风格之精华,成为长宁城区的历史财富。 这些历史遗存和岁月的记忆,是社会的财富,让人回味、教人反思。我们开发长宁的今天,创造长宁的未来,是这些历史记忆的延续。长宁的每一幢历史建筑,都是近代社会这篇恢弘乐章的音符。现存的优秀近代建筑更是弥足珍贵,解读其历史的意蕴,保护好这些历史的遗存,是我们的责任。 近年来在上海日渐掀起保护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新风,使上海百年历史风貌得以保存和延续,希望《走近老房子》这本书能对长宁的旧城改造、历史建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