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帝王个人、家族以至国家的原因,历史上的皇宫的建筑、收藏及其人物故事,往往凝聚了、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所以,它们对普通民众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不过,走进一座座皇宫(王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皇冠宫的建筑、皇宫的历史,面对曾经生活在皇宫里的人、发生在皇宫里的事,以及皇宫的兴替,每个人的感悟也不尽一致——这也正是天下皇宫总是人们追寻游走的*原因。本书就是一个专家、作家的感悟,比寻常人士自然眼光更加敏锐、知识背景更加深厚,文笔也更加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