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世界室内设计历史的一次总体回顾。本书对室内设计历史的描述,覆盖了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贯穿了从史前至当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19世纪设计改革、美洲和亚洲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典建筑及明清家具 ,直至今日的各类建筑室内及其他相关内容,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各主要文化艺术思潮,衍生的流派和风格,以及曾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次设计运动,以期展示完整的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历史。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爱好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与教师等阅读参考。
《如画观法》是作者王欣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空间营造的结构意识与观想方法的探讨,并借助此视角,展开绘画语言向当代建筑设计转化的一条途径,展望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思路,借此试图寻找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诗性几何。
《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 1968》是一部关于三百多年来现代建筑理论的通览性著作。作者在具体的理论叙事中频频跨越时空,追溯各种理论的发展脉络,令人信服地呈现出现代建筑观念的发展历史。同时,本书又呈现出一部建筑观念的 问题史 ,作者着力讨论了 现代 框架下不同时期各国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争论和提出的应对方案。 宽广的学术视野、复调式的写作结构、层次丰富而细腻的历史叙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坚持文化史、思想史的统一性与多学科的综合性,将建筑理论、建筑史、美术史、艺术理论熔于一炉,尤其注重挖掘建筑理论背后的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的思想资源。作者还将建筑师的理论思考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与作品相互映衬、相互发明。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爵士关于欧洲建筑的研究逾60年来一直被视为开创之作,曾经启发了无数建筑学子。这一版本比之前有所 新,篇幅 长,并收录了200多幅精彩的彩色图片,提供了 多维度的信息。 佩夫斯纳认为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塑造空间的历史。以此为出发点,他考察了公元4世纪以来能代表欧洲不同风格和文化的 美、 夸张和 杰出的建筑。这场欧洲的罗曼式巴西利卡、哥特式大教堂、文艺复兴别墅以及巴洛克教堂的壮游杰出地定义了“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不断变化的思想”。在后面几章中,他从浪漫主义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中中世纪形式的复兴开始,一直考察到20世纪现代主义不受约束的几何形式。他 考察了二战后的年代以及当时开始的对诸多遭到破坏的城市景观的重新定义。在新的序言和具有启发性的后记中,建筑师迈克尔·福塞斯从佩夫斯纳结束的
自2004年12月首次出版发行至今,本手册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所关注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学基础课程及ETH的范畴:本手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也引发了大范围的探讨。现在本手册与中国读者见面了,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这也使我们有机会对自身建筑方法在其他文化背景下造成的影响进行思考。 进行节能施工的需求和紧迫性已表现得日益明显。在瑞士,人们正力争将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耗能源的总量降低到原来的1/10,这其中既包括在建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包括在控制拆除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建筑用能源占瑞士能耗总量的一半,鉴于此,以上这些努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本手册囊括了现行的建筑施工标准,并提供了与多层墙体分隔、保温隔热及典型细部建造过程相关的深入信息;尽管这超出了目前的研究范围,但已被列为重点考虑对象。事实
《如画观法》是作者王欣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空间营造的结构意识与观想方法的探讨,并借助此视角,展开绘画语言向当代建筑设计转化的一条途径,展望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思路,借此试图寻找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诗性几何。
本书一套两本,从风格的融合与创新角度出发,展示了楼盘风格设计在吸纳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精髓的同时,又有所开发创新,涵盖现代中式、赖特中式、英伦中式、美式新古典、法式新古典、海派古典、美式装饰艺术等十多种主流混搭风格。
在城市环境建设面临挑战的时刻,绿墙、建筑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的出现开辟了一种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感受自然的新途径。竖向绿化对可持续景观的维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分为技术指南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通过40多个国际知名的景观案例,说明了竖向绿化的优势、现场规划、施工与维护等。本文阐明了竖向绿化的概念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针对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把 水泥城市 变为 森林城市 的构想。
本论文集分为 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 论文与 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 论文两部分。每部分按照边界层特性与风环境、钝体空气动力学、高层与高耸结构抗风、大跨空间与悬吊结构抗风、低矮房屋结构抗风、大跨度桥梁抗风、特种结构抗风、风洞及其试验技术、其他风工程和空气动力学问题的顺序来安排内容。所录入的论文反映了近几年我国结构风工程研究的*理念、成果与进展。本书可供从事风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员和有关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期 C3 主要探讨建筑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共分为三个章节。个章节主要通过案例来讲述融入景观空间的建筑,并探讨建筑、区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第二章主题为立足于气候的建筑,这类建筑主要建在沙漠中,气候对其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建筑师还是很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则讲述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总之,全书所有的项目都以环境和气候为出发点,使建筑与其之间的关系相得益彰。 已被悉数收入 “C3 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 之中。
现代住宅在形成过程中,成为转机的重要事例,多数来自建筑师的专业性实践。日本福冈大学教授赵翔对日本的代表性经典事例进行了解析,从中可以把握日本独立住宅设计始终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的原因。同时,从本书介绍的40 多个案例中,也可以看到经典事例的空间原型。这些案例展示了近三年来日本独立住宅在空间和造型上体现出的精彩、惊喜和多元。另外,解析的内容还包括日本独立住宅丰富多元的各种原因。书中关于日本建筑论和设计论的知识性简述,不仅能让读者理解住宅空间创造的奥秘和手法,也可作为建筑师在创造新型住宅空间时所参考的资料和根据。
早在1906—1909年,德国人恩斯特·伯施曼便穿越中国14个省区,对当时的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的称号。 本书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5年,共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原书分两卷,共包含20章,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一套两本,从风格的融合与创新角度出发,展示了楼盘风格设计在吸纳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精髓的同时,又有所开发创新,涵盖现代中式、赖特中式、英伦中式、美式新古典、法式新古典、海派古典、美式装饰艺术等十多种主流混搭风格。
本期的 C3 的主题为地域文脉与大学,主要分为两个章节,章主要探讨了大学建筑,通过 8 个经典案例来阐述大学校园与周围环境和历史肌理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节则对增建和拆除的结构进行探讨,从而分析建筑改造对建筑本身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对冒险发起这样一个项目的企业,还是对参与这个过程的设计机构来说,品牌升级都是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的一种微妙活动。在进行品牌升级之前,一定要事先思考以下问题:这是展开这项活动的适当时机吗?我们所谈论的是软实力进化还是蜕变呢?品牌升级是否解决了已然明确的问题,又能否体现真正的发展优势呢?除了这些核心问题之外,设计师还需应对其他问题:如何在充斥着众多品牌形象的互联网上推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呢?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设计出有意义且令人满意的作品呢?本书所收录的来自全球的品牌升级项目,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些关键性问题,并强调了品牌设计在公司、机构或团体发展过程中偶尔被低估的重要作用。
本书基于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南昌地区富水砂卵石地层地铁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编号:20151BBG70059)的研究成果,以南昌地区富水砂卵石、上软下硬的地层条件下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类似地层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实际施工中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介绍了南昌地区复合地层条件下的设备选型与维修保养、盾构隧道施工工法、风险控制理论与案例、绿色施工及碳排放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的理论及工程实践成果,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的地铁工程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