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查询中国建筑名词的词典,所有条目都附有插图,与中国建筑相关的常见专业词汇在书中都进行了解释。屋顶、斗拱、梁架、铺地、瓦件、彩画,宫殿、城池、坛庙、陵寝、民居 29大建筑样式,超过1000个建筑词条,手绘建筑局部图示,以高度专业性和独特视觉美学呈现中国建筑匠心。 本书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老师编写与绘制,精美的手绘图,深入浅出、包罗万象的中国古建筑艺术讲解,让您看到中国古建筑之美。本书以词条式编排,并辅以拼音首字母排序的索引,方便专业读者快速查询;同时,将波澜壮阔的中国建筑和文化发展脉络化为简明的词条呈现,零基础也不怕,费尽心机只为让您看得懂!
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 天书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 天书 。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 天书 ,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本书是查询中国园林名词的词典,所有条目都附有插图,与中国园林相关的常见专业词汇在书中都进行了解释。石、水、花、木、窗、廊、亭、桥,颐和园、避暑山庄、寄畅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超过800个园林词条,手绘园林局部图示,以高度专业性和独特视觉美学呈现中国园林匠心。 本书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编写与绘制,精美的手绘图,深入浅出、包罗万象的中国园林艺术讲解,让您看到中国园林之美。本书以词条式编排,并辅以拼音首字母排序的索引,方便专业读者快速查询;同时,将波澜壮阔的中国园林和文化发展脉络化为简明的词条呈现,零基础也不怕,费尽心机只为让您看得懂!
本书以高度专业性和独特视觉美学呈现西方建筑,是查询西方建筑相关词汇的知识图典,以历史断代为框架,内容涵盖从古埃及到近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和建筑风格。全书汇集1000多个词条,常用的西方建筑词汇在书中都进行了解释,每个词条均附有精心绘制的插图。本书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知识辞书,是实用的西方建筑史图典,对设计和历史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有助于直观认识西方建筑,也是大众读者解读西方建筑艺术的读物。
欢迎阅读《摩天建筑视觉史》。这是一段人类不断挑战,尝试用创造物触摸天空的非凡摩天之旅。 这段旅程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人类早期建筑,以21世纪傲立在全球的现代建筑与工程杰作为终点。从巨石阵到山西应县木塔,从东京晴空塔到迪拜哈利法塔,本书精选世界各地43座独具特色的超高建筑,详解其建构细节、建筑潮流、精妙匠心及大胆奇迹背后的独特设计。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得以窥见几千年来人类汲汲追求更高点的冒险旅程。
2010年建成投运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磁浮、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功能于一体,开创了我国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衔接的先例,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设施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复杂的空陆一体化交通枢纽之一,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标杆。 本书的各位作者,均深度参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策划、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经营和升级改造等工作,通过收集十年运营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回顾、评估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通过 总体评估 建设评估 运营评估 和 专项评估 四个方面,为大家展示出一个不同视角下的、真实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既有助于虹桥枢纽的管理决策、投资和运营单位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也为全
当代中国城市问题选讲以当代中国快速城镇化为时代背景与关切对象,研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挑战。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城镇化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在地域拓展、空间建设、人口转化与经济增长等各方面开展新型实践。然而,一方面如此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其粗放的初始阶段势必尚不能在空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到均衡周全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国家体量与人口规模背景之下的城镇化,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时代所未曾出现的,因而并无直接的系统性经验可以借鉴。城市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社会建设、遗产保护、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城市治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渐复杂与突出。正是出于应对当代中国城市中各类新出现、难调和的问题的必要性考虑,本课程被设立。本课程采用开放式平台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面对诸多的设计条件,每个项目中设计条件又有诸多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这造成了具体建筑设计手法的多样化。《关联的证明》试图对作者所在设计公司相关建筑设计理念的梳理,寻找出在不同状况下整合项目条件的有效思考与推进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设计方法的理论阐述、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展示,以及就重点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相关知名建筑理论家与建筑师间的对谈。本书将建筑人类学学者的视野、优秀本土实践建筑师的视野以及优秀国际建筑师的视野与具体的实践及其总结相结合,表达出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学术意义。本书的读者群为在职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品设计师,以及高校建筑、规划与设计类专业的师生。
为践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理念及地下空间以人为本、强化品质的开发原则,本书从使用者及城市发展需求出发,以构建高品质地下空间为目标,从人为感知为基准,围绕人们对 安全、舒适、便捷、持续 等四个方面的体验,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层次行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 以人为本 的品质评价体系。综合国外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品质评价指标,形成品质评价体系,为国内外地下空间发展需要的技术理论支撑,可运用于我国及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全寿命周期品质评价,对中国占据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领先地位、扩展城市地下空间市场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填补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评价技术空白,可为城市地下空间 好 与 差 提出便捷、明确评价指标与方法,指导建设绿色、智慧、人本的城市地下空间。
《乌有园》ARCADIA为持续性系列出版物,关注有关 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 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园林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本系列图书由北京建筑大学金秋野教授和中国美术学院王欣副教授轮流担任学术主持,采取约稿方式,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撰写文章,如王澍、董豫赣、葛明、李凯升、李兴钢、覃池泉等。2014年第一辑 绘画与园林 ,2017年第二辑 幻梦与真实 ,2018年第三辑 观想与兴造 ,2020年第四辑 袖峰与洞天 。
本书是198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景观人类学”主题学术会议的成果汇集,是人类学界 部具有“景观人类学”分支学科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汇聚了一批景观人类学研究的先行者,提出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方法,呈现了人类学者在 各地的田野点开展的景观人类学精彩个案研究。书中的案例研究涉及景观与人类活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对 景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从部落社会到现代 ,从农村社区到城市环境的广泛主题,通过对不同文化中景观概念的深入分析,本书不仅展示了景观在不同文化中的代表性,也阐明了景观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族群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
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1992年由塚本由晴(1965-)和贝岛桃代(1969-)共同创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个人住宅设计为中心进行各种建筑设计活动,同时也开展了诸多城市调研,美术展览等活动。 commonality (共有性)是犬吠工作室经历30年的设计、研究活动,总结出的建筑,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共有性存在于方方面面,如建筑的类型,人的行为,都被他们认为是共有性的一种表现。共有性的设计是衔接起共同体和城市空间,小尺度住宅和大尺度城市的关键所在。(通过设计建筑和场所,积极地引出具有身体技能的人们所共有的各种行为,并让这些行为充满空间。)本书介绍了犬吠工作室关于 共有性 的各种思考和
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第1章介绍了openBIM的相关基础概念,阐释它们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第2章探讨了两种AI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与BIM 融合应用的方向,为后文详细揭示其与openBIM的具体融合应用作了铺垫;第3章详细讨论基于openBIM的IFC数据模式应用;第4章描述了如何利用BIM 数据与本体知识模型服务于建筑项目价值评估,涉及openBIM方法在建筑自动化信息交换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针对应用中的信息交换需求来构建本体知识模型;第5章则展示了如何将AI 算法与BIM 结合用于创新性的建筑资产评估;第6章对openBIM与AI在建筑领域的研究动态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书是《乌有园》系列出版物的第四辑。该系列关注国内在传统设计语言之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进展。由金秋野和王欣轮流担任学术主持,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撰文。 第四辑 袖峰与洞天 首次邀请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撰文,讲述了他的太湖房和萦绕在设计前后的思考,王澍与园林之间的关系也由此浮现。为本辑供稿的还有艺术家隋建国、展望,以及建筑、园林、景观领域的设计师和学者,包括顾凯、吴洪德、覃池泉、葛明、李兴钢、钱晓冬、郑巧雁、张翼、柯云风、张逸凌、姜俊等11人。 本辑延续了研究、作品、教学、专题等往期栏目,从 袖峰 到 洞天 ,从追求山水游观体验与画意的造园到无目的的创造,从室内造 山 到精神性空间的营造,从
本书从语缘民系的角度对北方官话区的亚区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突破行政边界,提出了对跨越晋陕两省、黄河东西两岸的汾渭平原风土谱系划分的新认识。并以关中 汾河片为重点,将传统建筑史实证研究方法与文化地理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选取汾渭平原台塬地貌条件下的风土聚落案例进行调研剖析,解读了聚落的适地性、空间秩序,凝练了四种相对稳定的聚落模式,分析了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总结了两种地方性的宅院形制特征。重视聚落作为环境的适者、本体的在者、文化的载者的三重身份,为北方风土聚落的保护与再生提供学术基础。
本书基于中国医药城(泰州)天禄湖国际大酒店项目建设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该项目三个圆环形钢框架结构相关建造技术特征显著。书中重点介绍了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星级大酒店的绿色设计、弧形深基坑钢板桩围护结构施工技术、弧形钢框架结构建造技术、复杂钢框架中自承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施工技术、弧形幕墙建造技术、智慧工地应用技术、星级大酒店BIM技术应用实践与研究及星级大酒店室内装饰设计技术研究。书中所述五星级酒店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技术创新应用相关内容可为类似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借鉴。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与建筑专业项目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技术开发与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参考。
程大锦著的《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附光盘第4 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教学 参考书)》是有助于理解建筑基本原则的 图解参考 书,新版又增加了当代实例。 本书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四 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 建筑专业的 。众多建筑专业师生、执业建筑师皆从本书中获得重 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 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这本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设计师理解建筑设计 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 。程大锦利用其个性鲜明的精美图画,展示了建筑基 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已跨越时空和文化界限 。通过浏览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建筑:形式、 空间和秩序》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建成环境 ,促进 深层次地
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片城区,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它们都承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活动与关联。正是或日常、或特例的行为不断积淀,让这些空间拥有特别的气质与氛围,成为本地人的留恋与游客的向往。从远山、道路、建筑、树木,甚至民俗活动与公厕中,看到人与空间的彼此塑造,看到城市中 生命力的内涵,看到地方特有的味道。从寻找地方特质的出发,《作为方法的空间》是认识集美学村与集美大社的起点,也是城市 新的 课。它提供了认识城市空间的方法与一个历史城区的分析案例——这种空间特质是历史的“包浆”,是城市 新中 应该被看到、受爱护,并得到传承的未来,是城市 好的未来。一维的文字建构认知,二维的图片辅助意象,被三维构造环环相扣地组织起来,阅读本书成为一场空间穿梭的旅程,与嘉庚故里实体空间相映成趣。希望读者朋友
通过工程的数字化表述共享信息,并依此进行决策,这便是建筑信息模型(BIM)。BIM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筑 活生生 地呈现在眼前,各种指标数据精准齐备,建造行为也犹如亲身实践,是的,数字孪生,虚拟现实。 由于BIM带有强烈的计算机技术色彩,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有关BIM的认知同步、目标设置、资源配置、行为模式都应协调一致,其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BIM相当于在虚拟世界进行建设,同样需要足够的客观性、规范性和真实性,才能体现数字化的价值。其中认知同步是基础工作,也是当前BIM深入发展的瓶颈。百家争鸣对于理论研究有益,却是项目规范化的障碍,遑论认知偏差。这对工程项目的BIM人员,特别是管理者提出了要求,既要熟知BIM基本原理知识,又要面向生产的BIM实践能力。 本书对于那些探索BIM技术潜力的专业人士、学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当今国际城市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学界研究的重要趋势与前沿议题。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城市生态空间韧性的理论与提升技术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综合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书建构了城市生态空间韧性理论,并从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双视角建构韧性测度方法。测度识别了上海生态空间韧性的薄弱之处,并提出提升策略。本书涉及城市生态功能、空间韧性和大数据等热点,属学科交叉研究,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既适于城市更新与规划、生态学与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管理者阅读,也适于关心城市生态保护和韧性可持续发展的其他读者阅读。
公园 对于现代城市生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随着城市建设、扩张和新陈代谢,各种各样的公园也随之涌现,有 市政公园 社区公园 体育公园 滨水公园 湿地公园 郊野公园 等不同类型。张唐景观自成立以来接触过很多公园设计项目,致力于寻找能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和公园可持续生长的方法。一方面,书中整理了我国公园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公园建设条件与规范对公园设计的推进和影响。另一方面,作者结合自身参与的一些国内公园设计项目,对建成的公园进行回访,了解它们的后续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现实中公园规划、设计、建造以及后期运维的实际问题加以总结和讨论。希望借此引发公众对公园的 生态性 耐久性 公众参与 等话题的思考,构想我国公园的未来发展道路。本书分为4章, 逛 公园 修 公园 用 公园 公园的未来。读者对象为景观设计行
本书由北宋时期李诫编著而成,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包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和建筑有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不但总结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建筑方面的经验,而且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建筑力学和材料力学方面的丰富史料。正是该书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学术地位,更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建立,20世纪初期甚至还成立了以《营造法式》为研究核心的“中国营造学社”。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深入解读传统建筑经典,以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将有着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