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极限水平承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和墙、裂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材、连接、焊接、钢结构的连接处、板、钢结构的柱和梁、背诵数字共15章267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以问答和图解的形式做出详细解释。每页一问一答,3分钟轻松完成。活泼的语言、简练的公式、生动的插图,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传达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有趣性。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 混凝土结构 课程前半部分的教材,是该课程后半部分 混凝土结构设计 的先修内容。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的基本性能,钢筋与混凝土间的黏结性能,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构件斜截面、构件扭曲截面、构件的冲切及局部受压的性能与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与计算,混凝土构件的使用性能与计算,混凝土构件的时变性能与计算以及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试验及基本要求。本书适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结构概要、力和重量、力的基本说明、内力、力与变形、应力、挠度、静不定结构(框架结构)、倾角变位法、建筑中的其他外力、结构计算共11章314个建筑结构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以问答和图解的形式作出详细解释。活泼的语言、简练的公式、生动的插图,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传达建筑结构的有趣性。
本书某于手绘图解实例,提出了解析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模式的框架,包括基本景观要素、基本功能空间、复合功能空间与空间体系四个层面。梳理了设计中常用的基本形态,包括圆形、椭圆形、曲线形、有机形等。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数据分析,尝试在定量层面,量化场地的空间设计特征与游憩设施布局。本书也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视觉景观、生态设计等理论,例如自然偏好理论、理解 探索模型等,并讨论了城市开放空间的特色塑造方法。本书可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学习者提供帮助,也可为相关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本专著的编写来源于系列重大桥梁工程,研究内容属土木工程结构风工程及防灾减灾研究领域,主要针对大跨桥梁结构涡致振动现象、效应、机理和控制等基础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适用多种桥梁主梁的涡振气动控制对策。本专著涉及研究内容获得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经费资助。相关研究成果被评价为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体现了当代桥梁工程研究的前沿进展 对于现代大型桥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已开展的系列工作面对国家发展亟需,为国内建设的规模大跨桥梁工程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撑,锻炼并培养具有国际学术界的科研队伍,努力实现了桥梁结构风工程科研、设计、建造多个环节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主要依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6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6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16G101-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 50010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2016年版)》(GB 50011 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2010)等规范编写。本书共分为四章,详细地介绍了平法钢筋识图基础、施工图识读、标准构造详图以及识图实例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同时附有相关联的识图实例,便于读者加强理解。可供设计人员、施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同济大学学术专著(自然科学类)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孙钧院士学术团队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各类重大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若干创意性成果,包括:海底隧道制定*小埋深及其衬砌结构设计、软基盾构法越江隧道纵向三维数值计算、水工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相互作用及其深大竖井基坑围护结构静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等方面所作的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一些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方面,也体现了多项学术上新的突破,如:桥梁桩基础的群桩效应和工后沉降、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试
《建筑构造(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理念教材)》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际出发,以民用建筑构造为主,重点突出,并注重实用性。本书由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编写,内容体现了新标准、新工艺及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所用资料力求新颖、正确且具有代表性,并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增加了图、表的比例。 本书具有编写精炼、深入浅出、适应面广的特点,包括民用建筑构造绪论、地基与基础、墙体、楼板和地面、屋顶、楼梯与电梯、门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概述、单层工业厂房的构造、轻型钢结构厂房构造11个单元的内容。推荐学时数为60~70学时,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内容的取舍。 《建筑构造(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理念教材)》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材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的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 201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2012)、《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 27 2014)《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 2015)等进行编写,内容围绕着钢筋连接技术而展开,主要分为七章:钢筋材料、混凝土结构对钢筋连接的要求、钢筋连接机具、钢筋绑扎搭接、钢筋机械连接、钢筋焊接连接与钢筋连接施工安全技术。本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可供广大施工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技工学校、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经典小木作”和“经典大木作”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结构抗震设计》主要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编写而成,可作为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结构抗震设计》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组织上,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编写要求,以便读者能系统地、完整地掌握各类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 第二,力求讲清概念和介绍使用的计算方法,遵从必需、够用的编写原则,突出其应用性和实用性,并注重对学生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 第三,书中配有部分典型例题、案例分析及思考题与习题,作为教材使用时,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用。
《工程荷载与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二维码版 平台课课程群)/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包括了荷载、结构抗力和结构设计方法三部分内容。工程结构重要的功能,就是承受其服役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荷载、荷载值大小如何确定,以及各类荷载将如何应用于结构设计计算等,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工程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荷载的种类、产生的背景和计算方法是一名结构工程从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了更好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及《工程抗震》等专业课程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
《地下工程结构》在编写上注重实用性、可读性、系统性和新颖性等,结合结构力学和混凝土结构等知识,着重介绍了地下工程结构涵盖的基坑工程结构、浅埋地下工程结构、盾构隧道结构、顶管法工程结构、沉井结构、沉管结构、新奥法与锚喷支护、岩石巷道工程结构和地下工程结构信息化施工。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针对实际工程问题,阐述了地下工程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应变变化规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力求概念准确、明晰,语言精练、通畅,书中例题和习题有助于读者掌握书中理论知识和复杂的计算过程,力求易读易懂。
研究结构倒塌的直接起因固然非常重要,结构防倒塌设计的重心应该置于更一般的倒塌原因的分析和对策上。然而,结构倒塌过程的机理是什么?如何进行结构的倒塌分析?什么样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或阻断倒塌破坏由局部扩大到整体?人们对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现行设计规范以概率论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还难以应用于防止结构连续性破坏这一设计任务。结构工程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迫切需要在这一课题上取得进展。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高冗余度钢结构倒塌控制设计指南》一书及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本书由“设计”和“研究”两部分组成,在英文版和日文版中是分为两册印刷的,中文版则将其集为一册。整本书涉及对高层建筑钢结构和大跨度建筑钢结构两种体系的分析,但主要篇幅都在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钢结构的特点、分类、设计方法及应用远景,钢结构连接的构造与设计以及基本构件(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并加入了普通钢屋架的设计。书中附录给出了钢结构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以及系数,供参考及查用。为了便于学生对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除各章列举了必要的设计例题外,章后还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填空、选择、简答以及计算等)。本书编写过程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等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同步,反映规范的修订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教育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按照我国*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规范编写,共分五个部分内容:*部分为砌体结构概况及材料性能,主要介绍了砌体结构概况、砌体材料和砌体种类和砌体的力学性能;第二部分为砌体结构的承载力计算,主要介绍了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基本表达式、无筋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和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第三部分为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介绍了混合结构房屋的组成及结构布置方案、混合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墙柱高厚比验算和刚性方案、弹性方案、刚弹性方案房屋计算;第四部分为过梁、挑梁、墙梁;第五部分为砌体结构的一般构造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
本书根据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1999年10月制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大纲以及建设部颁布的*规范编写。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材料、连接、轴心受力构件与索、实腹式受弯构件、抗弯和压弯构件、钢-砼组合梁、塑性设计、构件和结点的抗震性能等。侧重于基本原理的阐述,并有适量的例题和习题,书末附有设计中常用的资料。 本书适合于作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新世纪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之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共13章,包括绪论、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楼盖结构、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多层与高层、砌体结构、结构施工图识读、钢结构以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本书根据应用型才培养的要求,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主,以实际应用为重,力求做到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编写上采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式,文字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 本书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材,以及相关职业岗位培训和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或自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