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描述了景观、用地和自然资源的形成原则、方法和技术,以使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得以持续发展。作者通过的教学和专业实践,以泛专业的视角,针对普通市民、景观师、规划师和其它行业人员关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构架,并完成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本书是对这一理论、方法和各项实践案例的全面介绍。本书是著名生态学著作《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篇。适用于建筑、城规与园林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相关设计人员,生态保护决策者等。
面对全球城市化带来的能源消耗增加、能效降低、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加剧等挑战,城市与建筑领域的传统设计方法显现出其计算能力的局限性。依托人工智能(AI)技术的环境性能驱动的智能设计则在城市环境性能优化中展现出关键作用与强大的应用价值。本书揭示了环境智能设计在城市与建筑风环境、光环境及热环境优化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六个具体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AI技术在特定环境优化问题中如何帮助设计师分析现状、丰富设计方案多样性,并对方案进行快速迭代和优化,从而准确、高效地优化建筑与城市环境性能。同时,本书讨论了当前环境智能设计面临的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匮乏、泛化能力不足、耦合指标优化困难以及生成模型局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本书,作者希望在数智时代建筑行业转型背景下,向读者引介多尺度的城市
《Low-E节能玻璃应用技术问答》一书以Low-E玻璃的节能性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建筑玻璃节能的基本概念、光热性能参数及相关测量标准和计算软件、各种玻璃产品的特性、影响玻璃节能的因素及优化措施等,并针对实用中常见的玻璃隔声、防结露、外观光畸变、不同气候区域的节能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为设计出更适用的建筑玻璃提供了指导。
本书主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首先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理论以及建筑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和碳排放情况,为建筑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然后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垃圾三大角度出发,以新建节能建筑中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中的绿色化改造工作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四项重点工作为建筑行业低碳发展的聚焦点,探究了其与双碳目标的内在逻辑,具体分析了各自的减碳路径,针对绿色建筑中的重点部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构建了基于OPA法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模型,通过OPA法确定基于属性和专家意见的备选方案的权重,基于权重最大则最优的原则,进而确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排序,最后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案。通过应用分析具体项目案例,最终得到
《绿色建筑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应用》共分四篇。 第一篇为概述,分为两章。回顾了世界绿色建筑与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第二篇为标准,分为两章。介绍了中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美国LEED评价体系、英国BREEAM评价体系、德国DGNB评价体系、法国HQE评价体系以及部分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将中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与其他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了比较,帮助读者了解中外绿色建筑标准的异同。 第三篇为技术,分为五章。以 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五大指标为架构,从发展概述、技术内容、适用范围与应用前景、效益等角度介绍了研发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读者在实际项目中
本导则紧紧围绕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提出的 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 要求,围绕建筑设计正向流程全面展示当下较为先进的绿色设计方法,结合各专业人员阅读习惯,以文字、概念图结合实际案例的方式呈现,图文并茂,让建筑师或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快速切入各自专长领域,得到切实有效的设计指导?本导则分为上册(建筑分册)与下册(其他专业分册)两部分,本册(建筑分册)包含4个章节,其中T[Theory]、P[Process]为2个前置章节,阐释绿色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时序;A[Architecture]章节为建筑专业绿建设计主体内容,包含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运维全生命周期范围内的各项绿色设计要点。 [附]为辅助阅读,包含五大气候区相关绿建策略回应,以及在本导则指导框架下对绿色建筑的落实评估方法。
本书的作者团队经历了国内绿色建筑从政策导向的起步阶段、绿色建筑标准建立的发展阶段以 及目前的建筑高性能化、低碳化的内涵完善阶段。期间也发现西北地区绿色低碳建筑发展 中存在的设计理论体系匮乏、绿色技术堆砌严重、应用示范推广困难等关键性问题,团队 以打造以人为本、健康舒适、环境共生、绿色低碳的建筑空间为诉求,以降低建筑能耗和 碳排放为目标,以推动西北地区建筑高质量发展为驱动,在 10 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支持 下,通过绿色低碳建筑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标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等应用 深度产学研模式,取得系列原创科技成果。 介绍了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原 则、技术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旨在为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和建筑行业相关人员 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推动西北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基本内容。全书共8章,第1章和第2章阐述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基础和相关理论,第3章至第7章分别从空间、结构、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内涵、现状和策略等。第8章介绍了旧工业构筑物再生利用韧性解构的相关案例。全书内容丰富,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总结了近几十年在建筑再生领域的思考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案例,*次系统地提出了 建筑再生学 的概念,将区别于建筑新建工程的所有维护、保护、更新、改造等内容汇总为建筑再生,并提出了一些列具有实操性的方法流程和操作指南,汇集了各类型建筑的改造案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百年住宅是基于国际视角的Open Building(开放建筑)理念和SI(Skeleton and Infill)住宅体系,并结合我国建设发展现状和住宅生产建造方式,提出的一种新型工业化住宅。以可持续居住环境建设理念为基础,力求通过建设产业化,全面实现建筑的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通过保证住宅性能和品质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使用、再生改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与集成技术,从而建设提高居住长久价值的人居环境。自2012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日本日中建筑住宅产业协议会签署了《中日住宅示范项目建设合作意向书》,并签约了*批示范项目的实施主体以来,2015年扩展了第二批企业,2017年签约了第三批企业,并成立百年住宅产业联盟。联盟联合了标准编制单位、建筑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开发企业以及相关部品企业、施工企业,构建产学研联合创新
本书内容按编写顺序可分为6个部分。第1部分是生态建筑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第1章 生态学基础 和第2章 生态建筑概论 。第2部分是生态建筑选址、规划和场地设计,包括第3章 生态选址与规划 和第4章 可持续场地设计 。第3部分是生态建筑设计,包括第5章 气候适应性设计 、第6章 建筑的仿生设计 和第7章 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第4部分是生态建筑技术,包括第8章 节能与能源有效利用技术 和第9章 节地、节水与材料循环利用 。第5部分是生态建筑实践案例介绍,包括第10 章 生态建筑实践 。第6部分是附录 气候分析工具与方法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与技术人员参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把建筑垃圾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我国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困难较大,要处理、处置好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实现高质量的综合利用是关键。面对各类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我国已开发了大量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技术方案,但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来看,这些处置方案仍需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因此,要大力提倡创新和优化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以*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具有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再生产品。 我国早期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与填埋,实际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现阶段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较成熟的手段是将其破碎筛分后形成
本书由作者近年对于建筑用能系统优化研究成果积累而成,针对建筑用能系统的能源供应、传递路径和用能需求这一完整能量链,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并侧重于能源在数量和品质上的双高效利用,建立技术原理,形成优化设计和评价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源供应方面,分析不同能源产品上游生成阶段的能量来源,并以作为无差异量化基准,得到能源产品的上游成本分析方法,可实现来源和层级不同的能源产品的同源化;第二,能量传递路径方面,建立能量传递和转换设备的模块库,并探讨模块单元不同组合形式下的效率分析方法;第三,用能需求方面,分析建筑中各用能项目的基本耗量以及设备系统输出量与建筑基本耗量之间的匹配关系。*终获得建筑用能系统由源输出到建筑物量耗散全过程的分析和节能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