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住宅的设计在应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起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安全隐患,如地面防滑性不足、洗澡不方便、尖锐家居碰伤等, 适老化设计 可以帮助广大老年人实现安居颐养天年,更是我们关爱老人、关注养老的大爱行为。本书主要内容为解读老年人、中国适老化设计理论基础、老年人信息需求模型及实践探索、养老服务模式中适老化研究、通感思维下的适老化设计、适老化设计思维在视觉信息设计中的应用、适老化设计思维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适老化设计思维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可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专业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适老环境设计与改造人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员等阅读。
《老屋创生》精选了25个台湾地区老屋改造及运营的案例,每栋老屋的屋龄都在50年以上,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传统的三合院、老街屋、厂房、谷仓等,其空间营运型态分为7个类别,包括多功能书店、文化场馆、民宿、餐饮空间、艺术空间、工作空间及创意复合空间。作者对25位老屋项目的经营者进行了专访,不仅分享了他们对老屋的热爱,还介绍了修复老屋的方法以及创新利用的运营知识,并将其整理成要点,为那些对老屋改造和运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参考。
《建筑案例抄绘手册》通过案例研究为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学习建筑设计的有效方法。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从研究案例着手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抄绘逐步解释这个问题,*后得到自己的答案。这个认知的过程与设计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引用-重新诠释-重新组织。大量的抄绘训练有助于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掌握多元的设计语汇和准确的设计立意,*终打造出有意境的空间氛围。
本期主题为 存量房改造 气候与资源 。 存量房改造 这一部分所刊登的五个项目都是对既有建筑进行的改造、加建、扩建和密集化建设。通过对既有建筑进行可持续改造来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房屋空置,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气候与资源 这一部分介绍了六个不同的项目,它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朝着实现气候中和的未来迈进,不仅有城市木结构建筑和适应性再利用及建筑扩建项目,还有混凝土建筑和野外度假屋项目。
《建筑案例抄绘手册》通过案例研究为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学习建筑设计的有效方法。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从研究案例着手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抄绘逐步解释这个问题,之后得到自己的答案。这个认知的过程与设计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引用-重新诠释-重新组织。大量的抄绘训练有助于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掌握多元的设计语汇和准确的设计立意,从而打造出有意境的空间氛围。
《建筑案例抄绘手册》通过案例研究为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学习建筑设计的有效方法。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从研究案例着手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抄绘逐步解释这个问题,*后得到自己的答案。这个认知的过程与设计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引用-重新诠释-重新组织。大量的抄绘训练有助于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掌握多元的设计语汇和准确的设计立意,*终打造出有意境的空间氛围。
《城市景观细部元素2000例:城市景观设施》收录了公共座椅、广场灯、候车亭、庭院灯、垃圾桶、电话亭、电子屏等城市景观设施实景图片2000余幅,囊括了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优秀城市景观设施作品。虽然不能够把所有优秀的城市景观设施作品全部收录进来,但也基本上代表了各地的实际设计水平和制作水平。
本期主题为 室内与概念 玻璃结构 。 室内与概念 部分的作品覆盖面相当广泛,将建筑与室内之间的多样化关系充分表达了出来,对结构的反映、内外建构的同步与反差、室内材料与色彩的表达也都有所体现。 玻璃结构 部分介绍的几个项目案例,可以从中看出玻璃与结构之间不可剥离的关系。玻璃不是结构体系与建筑轮廓的附加体系,而是建筑形象与空间感受的重要载体。
本书从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长河中,找寻“楼梯文化”踪迹,集中介绍中、外楼梯的发展历史。全书收集各类文献史料十余万字和四百余幅图片,充分展示各历史时期楼梯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是人们了解世界楼梯发展历程的工具书,是楼梯企业产品开发与文化研究的宝典。 本书也重点介绍了我国楼梯产业代开拓者及楼梯企业,赞扬他们为延革楼梯文化作出的全新表现,同时记录下我国楼梯发展的历史。
本书汇聚了大量当今建筑师及其事务所的设计方案,具体阐述并表现了建筑设计的“三态”:形态、生态和人态。无论作为建筑师的设计构思,或者专业研究的案例,以及作为建筑学的师生的欣赏与参考,其可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希望能对大家的专业和设计有所帮助。
本书展示了47个loft的实例,并介绍了伦敦的城市面貌演变的过程。对于这些新loft的居住者而言,他们对这里产生强烈爱好部分是缘于一种冒险的感觉。由于种种原因,工业区迁移到了别的地方,而这个原有的居住区几乎被废弃。 遗留下来的建筑大多都有宏伟的结构,这要归功于辉煌的工业革命时代,当然,这也是难以处理的结构。毫无疑问,正是这些记载着历史的场所带有的浪漫色彩吸引了大量的loft居民。 本书中精美的图片由马修·马瑞伯提供。伴随着这些图片,本书探讨的领域十分广泛。尽管loft空是存在于不同的建筑中,它们仍能体现个人的观点。在领带读者浏览将近50个伦敦loft的过程中,本书也让读者感受到在将不规则的空间改造成壮观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活力和自豪感。
本书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介绍了19世纪俄罗斯及部分欧洲国家知名纪念碑、城市入口、凯旋门和喷泉等建筑设计资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设计竞赛方案。图片大部分是历经百年以上的零散资料,编辑本书的用意不仅是整理抢救即将遗散的珍贵资料,还希冀读者在感受、分析“经典”之余能往日的辉煌。 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作学习参考资料和摹本,也适用于从事和热爱建筑艺术的人员品评、欣赏和借鉴。
本书以AutoCAD 2020为平台,从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全面讲述了AutoCAD 2020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应用。 本书共19章,对建筑设计与AutoCAD建筑制图基础、AutoCAD 2020的基础操作、建筑图纸设计流程做了详细且全面的讲解。本书从软件的基本应用及行业知识入手,以AutoCAD 2020软件模块和建筑制图的应用流程为主线,以实例为引导,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软件的新特性和操作方法,使读者快速掌握建筑设计和软件制图技巧。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由原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和津沽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合并组建的。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46年,津沽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37年,由于后者早于前者,故而我院历史可一直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2007年,正好是我院70周年华诞。学院计划出版教师作品集和校友作品集,以展示我院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嘱我为之作序。我作为老教师,深感义不容辞,便欣然允诺。 回顾历史,这70年又可分为两大时段,即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为限,前者为两院分立,后者则是合二为一。所以严格地说,1952年才是名正言顺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生日。当时,建筑系还没有独立,而是与土木系合在一起,称之为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我就是1953年毕业于该系的首届毕业生。如果以1952年为准,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个系发展的全部历史
《都市印迹--中建西北院U\A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作品档案(2009-2014)》是赵元超在中建西北院组建的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也称U/A设计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该中心近30位员工的文章约90篇,其中多为5年间所做项目的心得体会,既展示了该中心的发展历程与成绩,也展示了新一代年轻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的成长过程。文章包括著名的西安南门改造工程、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延安圣地河谷金延安项目、中国国学中心方案等,图文混排,内容丰富。
《日本新建筑38:建筑的多元化设计》的主题是 建筑的多元化设计 ,介绍了日本有名建筑项目,这些建筑注重多元化的设计,图文并茂,有很强的专业性,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广大业内人士借鉴。
学校建筑的设计随着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发展方向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本书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精选的令人印象深刻的29个学校建筑为建筑师、学校管理者以及所有相关人员敏锐把握学校建筑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大量经典的案例。 本书案例取材广泛,代表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作品,从创新科技型的教学空间到“绿色”可持续发展型的学校:从非常有限的都市空地上开发的学校到广阔的郊区土地上进行的新校园规划;从小到大,从儿童团队到地方社区,从州政府投资到私人投资,从具有严密安全措施的学校建筑到自由开放的学校建筑,无所不及。 学校建筑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其主要动力来自于创新科技。科技使得学校和学习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不仅体现在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空间内部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类型上。为此,学校建筑必须在设计中体现出越
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叶如棠先生,在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写的前言中说:“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日渐提高,新老接力,茁壮成长,在空前广阔的建筑舞台上,充分施展其才能,在纷繁似锦的学术百花园里争芳吐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并使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开始为世人所注视。”面对成绩,我们自然会意识到重温“万里长征的步”“任重而道远”这些先辈教导的必要性。已走进世纪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要面对的不仅会有各种光环和诱惑,而且,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譬如,如何从建筑本体、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和建筑归宿去深入探索建筑创作的真谛?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大
本书为2008年中国建筑与表现年鉴之“文化建筑”。它收录了我国在博物馆与美术馆、展览馆和科技馆、会展中心、体育、图书馆、宗教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书中每一个案例均经过严格地挑选,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这些作品代表我国现今在规划和景观方面的水平。
本期主题为 立面 ,项目包含对欧洲和中国数个优秀立面的研究。这些建筑立面有的是新建立面,采用了非常个性化的表达;有些是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或是很好地延续了原建筑的风格,或是与原有建筑环境形成鲜明对照。无论是采用了哪一种设计,都独具特色,设计方式新颖巧妙。通过本期项目,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立面创新设计。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校园建筑是校园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是校园文化直观和生动的表达。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以来,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启了校园规划建设的征程,也拉开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序幕,形成了学校建设发展原始的物质资本积累。校园北区早的一批学生宿舍也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在近70年时间里,学校发展形成可容纳约5000名学生的北区生活区,迎来了一批批北航学子,寄托了几代人的回忆和追思,早已成为镌刻着北肮历史的艺术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充裕,信息资讯爆炸式增长,学校人才培养对生活配套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已过 耳顺之年 的北区学生生活区却已是疲态尽现,整体规划布局略显散乱,建筑老化且存在安全隐患,室内设施陈旧难以匹配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等问题日益凸显
近十年来.德国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双层幕墙,因为安们在自然通风的同时具有很好的隔声、挡雨和抗风能力。这些功能同箱式窗的功能类似,在。结构类型”一章中,开篇就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范例。“双层幕墙问与答”和“设计的十个步骤”两章给了一些常见问题的初步总结。现代的节能建筑要求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同时又能够抗风、挡雨、晚问通风等。具有多样化的传热方式的建筑越来越受欢迎,而不仅仅是用于高层建筑。”隔声”与”保温隔热”这两章对双层幕墙的这些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空气物理学”与“高层建筑“两章中也提到了双层幕墙的一些构成要素。其他的一些如“自然采光”与“防火”的论述也在相关章节中概括性地提到。 “幕墙结构的特点”与“特殊结构幕墙的详细情况”中提到了作为外围护结构的幕墙极大地影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