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内容上共分部分。部分简略介绍了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的生平、思想背景及获得普里策奖的经过,让读者不仅了解他们是怎样成长、怎样选择彼此的,也了解到瑞士这个国家的建筑发展。第二部分以访谈、评论和一篇综合性分析使读者对他们的设计乃至其他相关方面的思想有的认识。第三部分为东京prada和鸟巢这两个方案的深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和上一部分的思想研究,读者可以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第四部分简单介绍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25个作品,透过这些已建成或存在于概念中的设计,他们对建筑本源的追求尽显眼前。
本书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安东尼?高迪的设计作品和创意,还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和手绘图,还可以从西方的建筑评论家的笔下去了解各个设计的精髓,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大师们的作品。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向读者大致介绍了瑞姆·库哈斯(RemKoolhaas)的生平及影响,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一个记者转变为一名建筑师,如何组建并发展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OMA,以及他双重身份下的一些惊人思想。第二部分以他的访谈、演讲及著作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使读者对其建筑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三部分为CCTV大楼、波尔多住宅和康索现代艺术中心这三个方案的深入分析,通过创作思想和具体案例的结合,使读者可以从感性和理性双重意义上理解库哈斯。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库哈斯的21个作品,包括方案设计、建成作品及城市设计。
本书收录了外建筑设计名家新近设计的作品,详细介绍了这些作品的项目概况、规划布局、方案设计和建成实景,并全面展示了这些作品从无到有、从设计理念到建成实景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商业、办公、综合体(摩天大楼)等类型的新建筑。
本书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人类控制的范围。
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20世纪发明出来的这个体系,这也是我设计建筑的目的。家不是用来买卖的东西,它是用来居住、用来生活的。如果自己没有要在这个家里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识,那就不能算是这个家里居住过。不仅仅是家,其他建筑也是如此。那是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移都移不动的分量,不忍轻易让给他人的东西,它是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以及人生紧密联系着的。这才是建筑的原点。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大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大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欧洲建筑从希腊-罗马时代沿袭下来的割裂手法。暴露从而颠覆,实践这种颠覆,以此告诉人们我们还能够有别的选择,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本书是世界建筑设计机构gmp在加国的作品专集,收入8大类30余个项目。这8个类别为:教育建筑、公共文化设施、商务办公建筑、会展体育设施、交通建筑、住宅、校园规划和城市规划;其中包括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并得到实施的项目,如北京德国学校、深圳会展中心、南宁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以及一些代表性的竞赛作品,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文州歌剧院、北京国家体育馆、北京朝阜大街城市发展规划等。 gmp作为德国和获得国际重要建筑奖项最多的建筑事务所之一,进入中国设计领域6年来,在建筑设计方面显示出了严谨的设计态度,体现了不折不扣的德国风格。在本书开始的3篇重要文章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理念,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经历,以及从中德差异角度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见解。 本书不仅为建筑界人士和高校建筑学专业师生提供了详实的作